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1-01-10 12:03后宏东
甘肃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民俗文化渗透

后宏东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的有效措施,更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力保障。文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立足于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从教材挖掘利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俗文化;课堂活动;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3—0076—03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全面深入,小学语文应当坚持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两手抓”,同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素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因此,把民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必要的,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有效措施,更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

一、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文化素质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间文化。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也是民间习俗文化的提炼,体现了民间的风土人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让学生从小接触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發挥语文课程价值

语文教材由诸多的优秀文章组成,而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对生活、文化的观察和感悟。很多作者通过文字描述生活现象、表达感想,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某些地区的民间风土人情。由此看来,文学作品是民俗文化的一个展示平台,小学语文课程富含民俗文化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1]。如,《难忘的泼水节》描述了傣族传统节日,《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讲述了民间神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可以挖掘出教材中富含民俗文化的文学作品,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价值。

(三)扩充学生认知结构

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认知结构不够完善。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艺术、思想等多个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生活中不易接触的文化,如民间传统故事、文化习俗、谚语、俗语等,都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扩充认知结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渠道

(一)挖掘民俗文化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通过整合加工,建构丰富的民俗文化教育资源。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分散在各个学年段,教师可以基于知识和内容上的联系进行纵向挖掘,同时还要注意各民俗文化背后的情感联系。教师统筹阅读分析教材,整体把控所有文章,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全面掌握,站在整体角度上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教师不应局限于语文教材,还应扩充到《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学科教材,进行跨学科的挖掘利用,把不同学科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横向挖掘,创设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教育,为教学民俗文化奠定资源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当立足于课堂,精心安排课堂教学过程,把民俗文化融入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构建语文知识教学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统一体[2]。

1.课堂教学中趣味引入民俗文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教学导入方式固然节省课堂时间,但是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对学生的吸引力偏低。所以,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直接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民俗文化,如地方习俗等。或者,安排3-5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讲《北京的春节》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家乡的过年习俗,再引出北京春节、南北方春节差异等内容。这样的教学导入可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既引出课文内容,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借品读文本解读民俗文化。汉语言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指导学生理解和学会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讲每一篇课文时都要详细解读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讲解时,教师把语言表达方式讲解和民俗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结合重点词句细细品读民俗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民俗文化。

例如,讲《姥姥的剪纸》时,文中多次用比喻方式描述姥姥的剪纸技艺,如“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等。教师一边指导学生品读这些语句,讲解比喻句式,一边普及剪纸知识。既让学生懂得了比喻句,又促进了学生对剪纸文化的了解。

3.借课堂小结拓展民俗文化。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课堂小结可以采用拓展方式,教师为学生介绍一些民俗文化,或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民俗文化读物,增进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例如,讲《乡下人家》时,该篇文章讲述了乡下人家的田园生活,赞美了乡村的美好生活。为增进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民俗文化视频,如东北二人转、山东秧歌等,并配上文字说明,详细介绍这些民俗文化,以此在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

(三)实践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

课外是课堂的补充与完善,渗透民俗文化不应局限于课堂。所以,教师要把民俗文化拓展到课外,利用下午自习课、放学后或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民俗文化,从而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接受能力[3]。

第一,组织语文学习交流会。教师每月在班级内部组织一次语文学习交流会,以不同主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促使学生彼此交流心得,相互受益。交流会上,教师安排“民俗文化”主题,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民俗节日、风土人情等,并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这种主题交流会促进学生调查了解民俗文化,既能渗透民俗文化,又能锻炼学生书写能力。

第二,布置创意作业。节假日期间,教师为学生布置创意作业。例如,端午节期间,教师布置一个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调查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端午节习俗。该活动旨在增进学生对当下农村风土人情和端午节习俗的了解,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田园生活的美好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第三,参观走访活动。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文化遗址,通过解说员的解说向学生传递当地的民俗文化。比如,庆阳市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庆阳的香包节,了解庆阳的香包文化。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注意事项

(一)考虑学生喜好和接受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中心。所以,教师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喜好和接受能力,考虑学生的自主意愿,而不是“填鸭式”的渗透[4]。鉴于此,教师应当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学生的喜好、接受能力等情况,合理组织设计民俗文化教学活动。如此,学生便能较好地理解、感受民俗文化,并借助民俗文化独有的内涵、价值,形成对事物、问题的正确看法,从而根植热爱民俗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民俗文化和生活密切相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单独存在。加之,小学生主要依靠生活经验接受新事物,和生活相脱离的教育活动不易于小学生接受、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如,挖掘利用学生生活地区的民俗活动,兰州的学生可以了解金城刻葫芦的发展渊源,从而让民俗文化融于学生生活。

综上,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寶,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对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语文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提高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抓好民俗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做好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使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以有效渗透,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筱,马进.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实境遇与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12):39-43.

[2]王冰,刘树仁.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开展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3):26-28.

[3]吴湘.习作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体验与表达[J].教学与管理,2020(23):32-33.

[4]吴国珍.从“经典研习”到“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任务群学习层级的嬗递[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Z1):40-45.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民俗文化渗透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
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