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视域下校园欺凌现象成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2021-01-10 13:06柳广社
甘肃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防治策略校园欺凌家庭教育

柳广社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场所,意味着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解读校园欺凌现象的基础上,从家庭教育视域下剖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立法监管、家校联合、树立榜样等多个角度提出防治措施,能够改善家长教育缺位、认识存在偏差等种种问题,进而为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指明方向。

【关键词】家庭教育;校园欺凌;现象;成因;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3—0118—03

校园欺凌又被称之为校园霸凌,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在瑞典等国家开展了专门调查研究工作,随后美、英、日等国家也陆续开设了研究项目。2016年,国务院在发布《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文件中结合国内现有校园欺凌现象做出了界定,指出校园欺凌为学生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语言、肢体及网络手段实施欺负、侮辱而造成伤害的事件[1]。从总体上来看,校园欺凌看重主体动机和行为性质。但从近年来网络爆出的校园欺凌事件来看,呈现出数量上升趋势,同时具有低龄化、力量不均等特征,往往会产生持续影响。校园欺凌频繁发生,固然与网络时代引起的学生周围充斥暴力、拜金等不良文化有关,但也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管理存在密切联系。而在校园欺凌的“触手”已经进入小学的情况下,相关研究已经不能单纯集中在学校或社会层面,还要从家庭教育角度寻找原因,做到从源头上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视域下校园欺凌现象成因分析

1.家长教育缺位。家长教育缺位,是导致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家长迫于生计压力,在生活中忙忙碌碌,无心于孩子的教育,想要将孩子教育“一股脑”地推给学校。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家长只会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满足,缺乏对孩子身心发育情况的关心,一味地忽视孩子寻求关注的行为。从以往发生的案例来看,无论是健全家庭结构还是不健全家庭,都可能出现家长教育缺位的问题。如,在“4+2+1”家庭结构中,父母往往将孩子完全托付给长辈,将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而长辈往往溺爱孩子,父母偶尔插手教育又容易被长辈制止。在孩子面前缺乏权威,使得一些父母与孩子关系僵化,甚至出现直接放手的行为,导致孩子容易形成嚣张跋扈、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在校园中容易产生欺凌行为。而在部分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中,可能存在父母一方甚至双方对孩子漠不关心的行为,导致孩子形成自闭、逆反等问题,难以控制情绪。此外,大量留守儿童也面临缺乏父母关爱的情况,在思想价值观念方面缺乏引导,容易形成不良的个性特征,在校园中受到一定刺激也容易引发校园欺凌事件。

2.认识存在偏差。孩子在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其个性形成往往是家长性格、行为的投射结果。如,家长比较虚荣,往往要求孩子在外人面前做到听话、乖巧、成绩好,但也容易造成孩子盲目攀比,在欺凌他人中获得乐趣,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甚至毫无心理负担[2]。在孩子教育方面,不少家长存在认识偏差,只在孩子考试时提出成绩要求,并不关注孩子的个性及品格发展,甚至存在放任自流的行为,导致孩子容易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涉事者。而个别家长甚至会为孩子在校园中的欺凌行为感到高兴,夸赞孩子“厉害”,助长其不良行为。此外,在一些校园欺凌事件中,部分家长本身遇事容易退缩,凡事“得过且过”,也容易造成孩子面对欺凌时一味地隐忍、退避,长期受到欺凌,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欺凌行为。还有部分家长则教育孩子“以暴制暴”,或者告诫孩子遇到类似情况及时躲避,不能“自找麻烦”,最终造成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给孩子人格塑造带来了不良影响。

3.文化氛围不佳。部分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境遇不佳,心理状态失衡,在家庭中倾向于树立权威,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甚至面对孩子时充满戾气,更有甚者会在家庭中动用暴力,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部分学生尽管表面上顺从家长,却会产生强烈的叛逆心态,平时冷漠、寡言,难以与同学较好相处,可能成为被欺凌者,也可能成为欺凌者,导致孩子在校园中从受害者转变为施害者。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恶言恶行,凡事以利益为先,也会造成孩子在校园通过欺凌手段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而形成畸形人格。长期生活在缺少关爱的家庭氛圍,孩子往往缺乏情绪控制力和同情心、同理心,容易产生攻击性性格,对人容易产生敌意,造成孩子在校园中行为怪异、不善交流,容易情绪失控和出现过激行为,进而诱发校园欺凌事件。

二、家庭教育视域下校园欺凌现象防治策略

1.立法监督,明确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维持家庭和睦才能使社会保持安定,为了改善家长教育缺位、缺乏责任感等情况,需要加强立法监管,出台法律法规细化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责任。如,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在反校园欺凌方面编制政策法规,明确家长的反欺凌教育责任,不仅能提高家长责任意识,也能增强家长法制意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并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在完善立法的同时,还应加强执法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避免家长将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现阶段,民法通则中仅规定在未成年学生给他人身体和财产造成损害时追究监护人责任,而校园欺凌隐蔽性较强,在未给学生带来人身、财产伤害或难以取证的情况下,难以追究失职家长的责任。为此,可以采取强制监护人接受家庭教育课程学习等措施,强化对其家长的监督与约束。

2.家校联合,形成合力。考虑到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素质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家校联合方式向家长传递正确教育理念,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发现伤痕或情绪、行为异常等情况,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然后通过与孩子耐心沟通了解孩子是否存在被他人欺负或欺负他人等情况。家长在对待校园欺凌问题上,应与学校保持一致观念,在做到“零容忍”的同时,采取正面形式的沟通交流,共同探寻行为背后的动机,制订科学的应对方案。考虑到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家长应负责监管学生上网动态,掌握学生上网时间、聊天对象、浏览网站等信息,树立加强心灵教育、人文教育等正向、积极的家庭教育观念。同时,家长在平时需做到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德育、心育等各类教育学习活动,在教师示范下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正确看待网络,引导孩子树立法制观念,使孩子懂得爱护和敬畏生命。在家校联合的背景下,可以为孩子创造相对安全的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冷静地应对冲突,学会保护自己和向家长、教师寻求帮助,从而有效防治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3.树立榜样,正确引导。作为家长,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因此,应率先树立榜样,对学生言行举止做好正确引导。一方面,家长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与孩子谈论校园欺凌事件时做到客观、公正,使孩子认识到欺负他人不仅不道德,还是违法行为,应把握玩笑与欺凌行为的界限。在表达对人对事的看法时,家长也应该避免过于功利性,应该做到多挖掘他人闪光点,称赞他人美好品德,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对待日常为自己提供服务的人,应做到有礼貌,避免随意动怒,以免孩子有样学样。自己出现错误,也不能遮掩或默认,而是要勇于道歉和接受惩罚,进而改正自身行为。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放任不理,也不能盲目指责,而是需要了解孩子产生行为的原因,合理引导孩子进行改正。

4.良性沟通,加强关爱。为孩子创造一个有爱的家庭氛围,能够对孩子个性、心理等产生积极影响,使孩子在校园中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保持稳定的性格和情绪,感受到成长的美好。而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家长应做到与孩子平等沟通,创建民主型家庭,以朋友的身份深入孩子内心,使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对待孩子时,应做到换位思考,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发现孩子被欺负时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并做到耐心开导,帮助孩子走出被欺凌的阴影。作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也应给予更多关心和鼓励,努力保持家庭关系和谐,使家庭常常充满温馨和欢乐。

总而言之,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固然是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其中家庭教育产生的作用将更加深刻和原始,成为孩子一生的底色。家长教育缺位、认识存在偏差、家庭文化氛圍不佳等多种问题的存在,成为了诱发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需要从立法、家校合作等角度探寻改善措施,也要求家长能够强化自我管理,履行应尽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家庭真正成为孩子的“港湾”。

参考文献

[1]张添铭.家校社协同共育视角下校园欺凌成因与对策探析[J].教育观察,2020(47):73-74+99.

[2]宫小英.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家庭教育在防治校园欺凌中的重要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3):76-77.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农村家庭教育化解校园欺凌现象时的困境和对策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111)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防治策略校园欺凌家庭教育
关于冷却塔的落水噪声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探析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及防治策略
52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与防治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