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雅罗鱼人工繁殖与苗种网箱培育试验

2021-01-11 11:40胡宗云杨培民金广海刘义新王雷解涵
水产养殖 2020年12期
关键词:仔鱼催产亲鱼

胡宗云,杨培民,金广海,刘义新,王雷,解涵

(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辽宁 辽阳 111000)

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俗称华子鱼、滑鱼、沙包,隶属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雅罗鱼属(Leuciscus)[1]。瓦氏雅罗鱼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水系、松花江水系及鸭绿江、图们江等水域,其中以达理湖分布数量最多[2]。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北方地区属于淡水名贵鱼类,为“三花五罗”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3]。随着瓦氏雅罗鱼资源量的减少,有关其渔业生物学[4-6]和增养殖技术的研究[7-10]相继得到报道,但未见其人工繁殖技术的相关研究。笔者在2019 年进行了瓦氏雅罗鱼人工繁殖和苗种网箱培育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来源、规格与暂养

亲鱼源自鸭绿江水系,全长为(28.00±1.41)cm,体质量为(275.74±44.72)g。2019 年3 月20 日拉网挑选亲鱼:雌鱼挑选腹部松软、膨大的个体,雄鱼挑选头部“追星”性状突出的个体,共挑选雌性亲本38 尾,雄性亲本20 尾。将雌雄亲本分开后分别置于2.0 m×1.0 m×1.5 m 网箱内暂养:暂养密度控制在10尾/m3以内,暂养期间水温和溶氧分别为8~14 ℃和5.2~6.4 mg/L。

1.2 催产、授精、孵化及苗种培育

催产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马来酸地欧酮(DOM)激素组合,雌鱼每千克鱼体质量注射15 μg LHRH-A2、2000 IU HCG 和10 mg DOM,将1 mL 由0.9%生理盐水配制的激素混合液一次性由胸鳍基部注入体内,雄鱼剂量减半。亲鱼注射激素后返回原网箱内暂养,每12 h 检查一次亲鱼,待雌鱼可以挤出卵子时采用干法授精。该次繁殖试验分两批次进行:第一批次采用受精卵黏附在鱼巢后置于40 目网箱内静水孵化,第二批次采用受精卵经黄泥浆脱黏后孵化桶孵化。网箱和孵化桶置于同一池塘内,水质条件同亲鱼暂养条件。刚孵出的仔鱼转移至40 目网箱(规格为2.0 m×1.0 m×1.5 m,预挂在同一池塘内)内继续培育,仔鱼放养密度控制在1 万尾/m3,网箱培育阶段,每隔20天更换一次网箱,同时调低网箱内仔鱼密度,直至200 尾/m3水平。仔鱼在7 日龄开始投喂山东升索渔用饲料研发中心生产红升牌微颗粒饲料:7—35 日龄时开始投喂S1 型,36—67 日龄(幼鱼阶段)时投喂S2 型。苗种进入幼鱼阶段后,留有1 000 尾左右进行网箱养殖试验,余者放入池塘继续培育。

1.3 苗种网箱培育试验

利用池塘网箱(规格为2.0 m×1.0 m×1.5 m,网格大小为10 目)进行了不同养殖密度对生长速度的影响试验,设置了20、35、50、100 和115 尾/m3密度梯度,每个梯度设3 个重复。在网箱的一端放置饵料台,按每100 尾每次10 g 投喂高蛋白破碎料:粗蛋白≥43%、粗脂肪≥5%、粗纤维≤4%、氨基酸≥2%、水分≤10%。每天8:00、11:00、14:00、17:00 各投喂1 次,并根据上次投喂料剩余情况进行微调。试验期间主要水质参数如下:水温21~30 ℃、pH 值7.8~8.6、DO 5.7~10.2 mg/L。

1.4 数据统计

产卵雌鱼数与催产雌鱼总数的比值为催产率[11],胚胎发育至原肠中期的数量占取样总数的百分比为授精率,出膜仔鱼的数量占总授精卵的百分比为孵化率[12]。在苗种网箱培育试验中,测量试验始末的全长和体质量,按以下公式计算多个生长指标:

式中:t1、t2为日龄, L t1、L t2分别为t1、t2时的全长,Wt1、Wt2分别为t1、t2时的体质量。

所有数据的均值、标准差由EXCEL2016 软件计算完成,采用SPSS19.0 软件对不同孵化方式孵化率差异进行T 检验和单因子方差分析,采用Turkey 法检验不同密度下苗种生长速度差异,并在α=0.05 水平上对有关结果进行差异统计学意义检验。

2 结果

2.1 瓦氏雅罗鱼人工繁殖

瓦氏雅罗鱼为3 龄初产鱼,单尾产卵量在4 500~4 900 粒之间,产橄榄色的具有黏性的沉性卵,卵呈圆形,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卵径为(2.48±0.10)mm。两批次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比较见表1。在8~14 ℃水温环境下,瓦氏雅罗鱼效应期为52 h,略高于10~16 ℃时的效应期(44.5 h);两批次共催产亲鱼38尾,有29 尾亲鱼成功产卵,催产率为75%~80%,获得受精卵14.03 万枚;两次受精率在81%左右,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但鱼巢孵化的孵化率显著低于脱黏孵化的孵化率(P<0.05);随孵化温度的升高,孵化期由13 d 缩减至10 d。获得水花苗种3 万尾。

表1 瓦氏雅罗鱼催产、产卵及孵化情况

2.2 苗种网箱培育试验

8 月1 日将规格相近的幼鱼按不同放养密度转至15 个相同规格试验网箱内,初始全长和体质量分别为4.86~5.02 cm、0.97~0.99 g,各密度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性差异。培育至9 月17 日时,成活率为95.44%~99.05%,其中20、35、50 及100 尾/m3组间成活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但20 和35 尾/m3成活率显著大于115 尾/m3组(P<0.05)。全长和体质量及其特定生长率均随养殖密度增高而降低,20 尾/m3、35 尾/m3的全长与体质量特定增长率与50 尾/m3、100 尾/m3组无统计学意义性差异,但均显著大于115 尾/m3组。综合各项指标,苗种培育阶段密度应控制在20~35 尾/m3之间,按1.5 m深池塘折算,每667 m2放养量应控制在20 000~35 000 尾之间。

3 讨论

3.1 瓦氏雅罗鱼繁殖

瓦氏雅罗鱼在自然环境下繁殖温度在9 ℃以上,孵化期为15 d[9]。该研究中亲鱼暂养、催产和孵化水温为8~16 ℃,孵化期为10~13 d。这是因为温度是影响胚胎发育的关键因素,适宜的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暖棚或保温车间内进行繁殖作业以缩短孵化期降低劳动强度。瓦氏雅罗鱼繁殖温度低、孵化期较长的特性对生产中预防水霉病是一大考验,试验中采用了鱼巢孵化的孵化率仅为11%左右,而采用脱黏孵化的孵化率则超过了60%。这可能与脱黏孵化减少了好卵与死卵的接触机会,从而降低了水霉菌感染的概率有关。因此,生产中一方面通过亲鱼强化培育提高亲鱼质量来保证精卵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假授精”或死卵的概率;另一方面,通过优先选择脱黏孵化的方式进行瓦氏雅罗鱼苗种生产。

表2 瓦氏雅罗鱼苗种网箱培育试验结果

3.2 瓦氏雅罗鱼苗种早期培育

瓦氏雅罗鱼水花下塘时温度一般在10 ℃左右,此时水温较低不利于饵料生物的培育。本试验中在仔鱼7 日龄时投喂粒径150~250 μm 超微粉顺利使其开口,粉料粒径大小与常见轮虫大小(40~400 μm)相当,仔鱼在成活率、生长速度上与投喂生物饵料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数据待发表),这表明全人工饲料可以替代生物饵料用于瓦氏雅罗鱼仔鱼开口。此外,试验全程全部用全人工配合饲料,不同阶段苗种生长正常,这表明瓦氏雅罗鱼苗种易饲性较高。同时,人工饲料在瓦氏雅罗鱼早期培育过程中的实践也为其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放养密度对于苗种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网箱模拟池塘养殖试验,我们发现密度为20 尾/m3和35 尾/m3时,苗种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当养殖密度超过35 尾/m3时,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受到影响。此密度若按水深1.5 m 池塘推算,每667 m2放养苗种(一寸半)数量应控制在20 000~35 000 尾。网箱模拟池塘进行苗种培育有一点的局限性:受空间影响,苗种在网箱里的生长速度要慢于在池塘的生长速度,尽管二者反映的生长规律是一致的。因此,苗种培育实践中要注意控制放养密度,只有适宜的密度放苗才能在生长速度、成活率上取得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仔鱼催产亲鱼
浅析影响仔鱼开口摄食的因素
准噶尔雅罗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斑点叉尾鮰亲鱼池塘产卵繁殖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鱼类催产激素对齐口裂腹鱼繁殖的影响
亲鱼优选抓好七关键
野生与养殖褐牙鲆亲鱼营养学分析与繁殖力的研究
花的一年两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冬季巧留亲鱼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