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谈老年养生

2021-01-11 04:26郝文丰王雅萱王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7期
关键词:精血人身生理

郝文丰,王雅萱,王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0 引言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因居住于丹溪,故后人常称其为丹溪翁。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继承河间、子和、东垣等医家的学术精华,是中医滋阴学说的创立者,其提出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深远的影响。笔者在学习老年养生的古代文献时,对丹溪的老年养生思想有所管窥,试加以理解。

1 “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涵义

1.1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朱丹溪在其代表作《格致余论》中专列一篇《阳有余阴不足论》,以“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1]开篇,在这段话中,朱氏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以自然中的天地、日月、实缺类比人体之阴阳,进而结合人体的生理特点,阐明“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1]的观点。丹溪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以自然现象来说明人体阴阳气血的盈亏。

1.2 人身之阴难成易亏

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基础上,朱氏又提到:“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故人之生也,……是有形之后,又有待于乳哺水谷以养,……而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也。”[1]丹溪在此认为,人体的阴精来自于先天之精,又需要后天水谷的滋养,待年长至二三十岁时才能养成,阴精养成后,人体的机能至此才完全发育成熟,可见人身之阴难成也。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丹溪论及:“人身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跃。”[1]随着年龄逐渐衰老,人体内的阴精慢慢衰少,而成人又有饮食不节,酗酒纵欲,恣意妄为等弊病,精神不能内守,因此人身之阴易亏。此外亦有医药所伤,丹溪所居其时,医家多遵《局方》,擅用乌附等辛香燥热之剂,妄用攻邪之法,致使病患阴伤气耗[2]。

1.3 阴不足易致相火妄动

相火分为生理的相火与病理的相火。朱丹溪另立《相火论》专篇论述其对相火的理解。丹溪首先提出,生理的相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1]朱丹溪说的“阳有余”不是说生理之相火有余,而是指妄动之相火有余,生理之相火是人体一身真阳、正气,惟恐其不足,何怪其有余?丹溪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3],其借用周敦颐、朱熹的理学思想来解释相火的运动规律,认为生理的相火应该是动而有度的,如果相火运动无度,就是相火妄动。阳气有余,化生邪火,火耗伤阴,于是阴不足,阴不足则发展为“阴虚则病,阴绝则死”[1];相反,如果阴津不足以敛阳,使得阳气过亢则“阳有余”。

综上所述,“阴不足”常常是在“难成易亏”的生理基础上出现的,“阳有余”则是在“相火易动”的基础上导致的病理结果。

2 精血俱耗是老年人生理特点

丹溪对中医养生思想的完善亦有贡献。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丹溪以“但是老境,无不有此”开篇,列举了衰老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头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晕,肠燥,面垢,发脱,眼花,久坐兀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1]全面、准确且生动地概括了老年的生理特点。

《灵枢·天年》云:“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形骸独居而终矣。”[4]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精血渐渐亏损,这是人体衰老的正常生理过程。丹溪宗《内经》之理,在其《格致余论·养老论》中提出:“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何者?头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发脱眼花,久坐兀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但是老境,无不有此。”[1]老年人正常的生理特点即是精血俱耗,阳有余而阴不足,年老体弱,缺少气的屏障,皮肉腠理不固,就容易被六淫外邪所伤,邪气直入,反过来又会伤阴耗液,因此老年病以热证多见,或者在寒证的基础上常兼见寒热错杂的表现。

3 老年养生原则

3.1 房事养生

丹溪重视房事养生。在他的著作中,丹溪在《色欲箴》、《房中补益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多篇论述中均有提及房事养生的原则。前人有“房中为补”的说法,认为行房事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丹溪反对这样的理论。他认为养生应该保持阴平阳秘,去欲主静。丹溪提出人有“四虚”[1]: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日之虚和平素之虚,当此四虚之时,应该摄心节欲,避免耗损阴精。丹溪详细解释了何为“四虚”:一年之虚,是指四月、五月为火旺金衰之月,六月是土旺水衰之时,上述三月,肺肾本亏,应“独宿而淡味”,以“保养金水二脏”;十月、十一月是精气蛰藏,保养真元的重要时期,应遵照《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教诲,节欲养生[3]。一月之虚,是在上弦前、下弦后,此时夜晚无月或月缺,人体对应天理,此时人的阴精也相对不足。一日之虚,即遇到风雪雷电,人体忧思恼怒、辛勤劳累等时刻,应当慎行房事。平素之虚,指的是病患初退、疮痍发作阶段[1]。

3.2 情志养生

丹溪主张静心节欲,“正心、收心、养心”。心正而得养护时,意味着君火在位,“君火不妄动,相火惟有禀命守位而已”这一观点与《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养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说明意识上的宁谧,精神上的清静,对于保护阴精而言是十分重要的[5]。

3.3 饮食养生

丹溪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十分强调调摄饮食,顾护脾胃的重要性,指出老年人健脾重于补肾,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老年人在疾病转化过程中,脾胃首当其冲。故在房事、情志之外,朱氏同样十分重视饮食方面的摄养,特别看重食物的偏性禁忌,对此颇有心得。《格致余论》以《饮食箴》为首篇,即说明其十分重视饮食养生,该篇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讨论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饮食习惯上,丹溪十分重视保护脾胃的功能——以通为顺,以降为和。另外,老年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饮食肥甘厚腻、辛热煎炸之物,以致湿热之邪,害及中土,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湿热蕴结灼伤阴液,炼液成痰,痰湿内阻,气血不通,不通则病生。例如《茹淡论》所说:“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之补阴之功。”[1]倡导人们饮食清淡。《养老论》中又提及:“至于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1]主张少吃辛辣肥甘的食物,以避免损耗阴气。

3.4 医药养生

丹溪生活的时代,时医遵《局方》,偏爱温补,于老年人常常妄投乌附,以求温补肾阳。《格致余论·养老论》篇中,丹溪就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乌附丹剂不可妄用,……《内经》曰:肾恶燥。乌附丹剂,非燥而何?”[1]老年之体,肾所藏之阴精渐绝,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肝肾二脏阴气皆虚,阳有余而阴常不足,此时若医家妄投性味燥热之品,唯恐津液熬煎,损耗阴精。

丹溪平素用药特点以养阴与清热泻火并行[6],在《格致余论·养老论》篇末朱氏结合两案提出自己总结的摄养之方,“用参、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春加川芎;夏加五味、黄芩、麦门冬;冬加当归身、倍生姜”。此方强调补脾胃、补血为主,再可根据四时加减,春应升发之气可加气药川芎,夏季可加五味子、麦冬益气生津,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冬天可用当归身补血活血,生姜温中祛寒。此方是朱丹溪根据其滋阴的治则思想,为顺四时之寒热温凉同时兼顾老年人体质特点取相对平和之药而组成。

当前,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展迅速,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飞速上升,老龄化给社会、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在此背景下,古代医家的养生思想及理论值得深入挖掘并加以运用,探讨丹溪以“养阴”为代表的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延缓衰老以及慢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精血人身生理
雄黄酒
雄黄酒
蔡连香从“精血”理论辨治妇科疾病的特色
扎纸马
大脑如何知觉音乐的形式美?——来自电生理的证据
肉鸡铬需要量及其营养生理作用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古人养形有三法
铸造师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