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井十八寨

2021-01-11 22:42来银玲
中关村 2021年12期
关键词:藩王少陵寨子

来银玲

“九井十八寨,寨寨出妖怪……”

古老的民谣又一次在耳边响了起来,我的心不禁抽搐了一下,继而迈过千山万水,回到生我养我的九井十八寨。

九井十八寨,顾名思义,是由九个井和十八个寨子组成的。然而,这里的井,不是汲水的井;这里的寨子,也不是村寨的寨。不是汲水的井,也不是村寨的寨,莫非真如民谣所云“寨寨出妖怪”不成?

这事儿还得从明朝说起。洪武年间,地处陕西关中地区的少陵原,因其在天文上暗合北斗七星的勺柄之处、在地理上处于浐河、潏河之间的双龙戏珠之地,自然也成为明朝皇族升仙轮回的首选之地。那些游走于天地间的众多生灵,没有一个不渴望能够在这块风水宝地之上吞吐北斗之云气,吸纳龙珠之灵气,化戾气为祥和,去尘世之纷扰,灵魂得以濯清和舒展,进而飘飘然,抬脚触及高台之云梯,伸手触摸苍穹之美德,心底驰骋星河之璀璨,最终位列仙班或转世新生。特别是到了夜晚,寂寥的少陵原,或万里星空,缥缈仙境;或楼台琼阁,一览无余;或宇宙混沌,天苍地茫;或漆黑寂静,六道轮回……适逢漆黑寂静的夜晚,本来就人迹罕至的少陵原,更透显出了其寂静博大之本色。那些看护先人阴灵的守陵者,实在不忍惊扰阴灵游走的随意,家家户户早早地关门闭户。大人们放浪形骸,横陈土炕;小孩们担惊受怕,苦度年少。这一切源于九井十八寨里那两棵粗如碾盘的空心老槐树,据说这两棵老槐树里藏有一男一女两个人面狐狸身子的妖怪,一到天黑,它们就出来在九井十八寨子里兴妖作怪,残害百姓。直到有一年夏天,老天爷发威了,用电闪雷鸣之自然威力,劈裂了空心老槐树,揪住了这两个人面狐狸身子妖怪的鼻子,惩治了妖怪。九井十八寨里不再有妖怪作祟,守陵人这才过上安宁的日子。后来,但凡谁家小孩淘气,大人就会吓唬说:“老天爷知道了,要来抓鼻子了。”

这个神奇的传说,仿佛一道来自皇宫的圣旨,给九井十八寨的守陵者传递着一条信息:为了九井十八寨的未来,活着的时候一定不要作恶,一定要做个安分守己的良善臣民。

这道蒙着神秘面纱的圣旨,的的确确来自大明王朝的皇宫,来自远在南京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手谕,而九井十八寨的形成,自然也源自明朝。这事还得从洪武年间说起,洪武元年(即1368年),明朝军队攻占了元朝大都,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作为开国明君的朱元璋,他非常清楚陕西乃至西部城市,对稳固明王朝的统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就命令大将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占领奉元路,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年仅十四岁的次子朱樉,因为能力超群,特意被封为秦王,驻守西安,镇守西北边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五月四日,年满二十二岁的朱樉,就藩西安府。临行之时,朱元璋悉心教导朱樉“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以来,不胜其弊。及吾平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西至于凉州,北至于宁夏,南至于河州,民未休息,予甚悯焉。今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余不急之役,宜悉缓之,勿重劳民也”。

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是一封玺书的智慧见证,因为朱元璋曾两次想定都西安,只是考虑到西北边地的贫瘠,以及有可能随时出现的战乱,才打消了定都西安的念头。这次朱樉就藩西安府,朱元璋还给他配备了卓越的军事指挥官。然而,当年满二十二岁的朱樉就藩西安时,哪里会想到秦地却是一片河水汤汤、草木葳蕤的景象,连他的军事指挥官都诗兴大发,吟咏对联一副,上联:宁羌安边秦地江山秀,下联:牧民弘德金陵社稷春。横批:气接终南。朱樉赞叹之余,却以为将“江山”两字改作“山川”更为妥帖,原因是怕父皇或皇兄心中有碍。在修建秦王府等重要建筑时,朱樉更是牢记父皇教导,时常告诫下属不得奢靡。总之,在朱樉长达八年的苦心经营下,西安基本上改变了宋元以后的衰败面貌,成为西北地区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可以说,在明朝分封的25位藩王中,朱樉的势力发展得相当迅速,有“天下第一藩国”之美誉。

俗话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有温顺乖巧的,有威猛强悍的,有胆小怕事的,也有暴虐残忍的……自称真龙天子的朱元璋,他的众多儿子大多非常优秀,虽然他们的性格大不相同。比如朱樉,也许就是精力充沛型的,他如历朝的封建皇子一样,骨子里自然也摆脱不了对江山、财物和美女的欲望,或者说他希望自己能够主宰自己的人生,包括对权利的过分追求,包括对财物的强烈掠夺,包括对女人的过度欲望……也许,这些都是冷兵器时代一个强势男子的正常角逐。无奈,朱樉的老爹——当朝皇帝朱元璋,本着太子朱标才是明朝皇权承继者的古训,只是希望次子朱樉成为日后新皇的左膀右臂,協助其安定中国的大西北。甚至连朱樉的女人,也是为爹的早已为他物色好了的政治联姻——元末大将王保保的妹妹,那个可能与他同床异梦的女子。

朱元璋塑像

尘世纷拢,风景如画

随着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加,朱樉似乎也开始有了对皇位的觊觎之心,这让还在皇位的朱元璋隐隐地感觉到了一丝不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樉因为在其藩国内的不检行迹,被朱元璋召还京师训教,后来,还是仁慈的皇太子朱标从旁解劝,次年才被放还藩封。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西北地区的洮州有乱,严重威胁到明王朝的政治稳定。骁勇善战的秦藩王朱樉受父皇之命,率平羌将军宁正等人远征洮州,大获全胜。眼看着建功立业遂成、声名威望并起,然而,这年三月二十日夜里,朱樉在自己的藩王宫里,因食用葡萄煎或者樱桃煎,走上了不归之黄泉路。如他的父皇朱元璋对他的盖棺而论:你的生活奢靡也罢,掠人妇致死就显得不地道了,更别说远征洮州时阉割当地的幼童,简直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了……总之,你这个不争气的逆子啊,朕定你28条罪状,都难以道尽你的罪状。可怜的老爹,在丧子之痛中,还得打起精神理智地处理次子的后事,他赐谥册曰:“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谥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籓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明史》)愍者,从心敃声,本义忧患、痛心。《谥法》曰:在国逢难(逢兵寇之事)曰愍;使民折伤(苛政贼害)曰愍;在国连忧(仍多大丧)曰愍;祸乱方作(国无政动多乱)曰愍。一向爱民如子的朱元璋,对次子朱樉的暴毙,内心该是怎样的情感纠结啊?

“藩王之死”毕竟是一桩毒杀案件,不是光耀朱家门楣的事情,这件事情在朱元璋的漫骂声中没有彻查下去。这位暴毙的秦藩王朱樉,最终是带着他的暴戾强悍与恣意妄为撒手人寰。朱樉的陵墓选址在西安府东南的少陵原——一处风水俱佳的台原。这里曾经有鸿雁高飞于此、有凤凰栖息于此,更是汉宣帝夫妇、唐皇族后妃,以及袁天罡、李淳风等玄学大师的落脚之地。这里,自然也成为明朝皇家为其子孙们选址修建皇家陵墓的首选之地。早在朱樉出生后两岁时,明朝皇室已经在此为他选址修陵。明朝皇家陵墓工程的浩大与恢宏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光是皇陵神道两边的石人石马,就已经处处彰显着明朝皇家的威严与气势。虽然,秦藩王陵墓早已竣工,但因为藩王尚在人间,故讳避不能称之为藩王皇陵,又因为藩王皇陵的墓坑里留有一个以做藩王身后封葬之用的天井,故称之为井。总之,在明王朝统治的276年间,少陵原上像这样的井(明藩王陵墓)总共有九个,是秦藩王朱樉这一支脉藩王子孙百年之后的落脚地,依次为大府井、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和世(十)子井。这些井封土之后为墓,每个墓都由两个营的驻军驻守。这些驻军大多是藩王生前的部下,其忠孝之心不容怀疑。带着对亡灵的敬畏情绪,这些驻军愿意以自己一生的光阴来守护藩王的阴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驻军的家眷也随军定居到这里。官兵们除了正常的守陵工作外,闲时也开垦一些荒地,或编织一些竹器买卖营生,补贴己用,慢慢地发展成了一些寨子,即所谓的东伍村(驻守陵墓东边官兵的寨子)、南伍村(驻守陵墓南边官兵的寨子)、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和南高寨等十八个寨子,合称“九井十八寨”。

因为“藩王之死”是一桩暴毙事件,南京的皇室虽然已经翻篇了,秦地的辖区却没有走出秦藩王暴毙的阴影。凶杀恐惧的阴气笼罩着九井十八寨的上空,一时间,少陵原上阴风森森,乌鸦嘶鸣,阴灵游走,冤魂哀号,尤其是寨子里的那两棵空心老槐树,似乎也成了一男一女兩个人面狐身的妖怪藏身之处,他们常常趁着天黑出来作祟,吓唬幼童。于是,便有了“九井十八寨,寨寨出妖怪……”的传言。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便成了九井十八寨的地域标签。四百多年后,出生在九井十八寨里的我,在恐惧的传言里,战战兢兢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直到长大成人,我已经与朱家陵墓纠缠了近半个世纪。今天,年近半百的我又一次被幼时的民谣牵引,我不得不顺着自己血脉的流向逆行,穿梭在时光的隧道里,企图找到点能够消除我内心与生俱来之恐惧的东西,可是,一点点蛛丝马迹也找寻不到。28条罪状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责备与惋惜,也是一位皇帝对儿臣不检行为的总结与钦定,史学专家们便不再言语了。葡萄煎或者樱桃煎,在中华饮食文化中虽然非常有诱惑力,然而在中国的史书里,却变得那么狰狞,成了历史留给我们的唯一证据。那民谣里的恐惧在成年的心里反复咀嚼:“九井十八寨,寨寨出妖怪……”,莫非,那个躺在地下的藩王,死活也不承认既成的历史事实,还躲在两棵空心大槐树里兴风作浪?还在阉割着幼童的肢体?还在恐吓着幼童的心理?虎毒不食子啊!作为血脉延续的子嗣,或者守墓官兵的后裔,或者世代延续居住的村民,我本不该心生恐惧,可为什么小小的我,心里恐惧了那么多年啊?

这是一个初春的季节,我带着漂泊多年的岁月风尘,带着我祖祖辈辈的血脉绵延,独自行走在少陵原上,行走在九井十八寨。远处,曾被雷电劈过的两棵空心大槐树,如今只剩下一棵了,还蜷缩着老枝干伏在半墙之上,挣扎着最后的力气为村民遮风挡雨。老槐树下,我的父辈们盘膝坐在那里,心满意足地喝着自产的少陵原茶水,心无旁骛地下着少陵原的茶枝棋子,神闲气定地享受着少陵原的尘外风光,自律自觉地遵守着日出守护劳作、日落落枕入眠的生活习惯。这种简到极致、慢到极致的生活,把我的思绪也拽到了一个慢条斯理的空间。我突然醒悟到正是这种根植于他们血脉里的执着基因,才使得他们安稳于这种近乎封闭的生存现实,这,恰恰形成了九井十八寨人质朴、忠诚与执着的人文底蕴,从而构成了九井十八寨特有的地域文化。这种质朴、忠诚与执着的个性,伴随着生于斯的我们的脚步走南闯北,触及世界的犄角旮旯。而我们的父辈们,他们仍然在暖暖的阳光下,用自己那快要掉光牙的嘴巴,讲述着岁月的过往,规范着做人的良善。

桃花灿烂,享受这慢条斯理的时光

大府井村寨的地里,一大片白茫茫的野桃花正开得灿烂,像个粉色的大花环簇拥着藩王朱樉的陵墓。沿着墓地的甬道,两边的石人石马固执地守护着时光的忠诚,在野桃花的掩映下,偶然间还散发着历史的丝丝腥臊。而大墓的主人——那个曾经强势的朱樉,在历史的诟骂声里,已经悔过自新了四百多年。白衣如犬,世事如烟,四百多年的少陵云气和原野之风,已经化解了过往的千般恩怨,时间的刻刀似乎雕去了朱樉暴戾强悍的个性棱角,终究成为少陵原上的一抔黄土。这抔黄土和着天地间的正气,滋养着居住在少陵原上的众多生灵,构筑了少陵原村民质朴、忠诚与执着的人文情怀。斗转星移,受四百多年天地之滋养,春风掠过,白茫茫的十里野桃林,终究还是灿烂了少陵原的天空,妖娆了四百年后的九井十八寨,陶醉了四百年后前来拜谒的远方游客。

面对这一大片灿烂的野桃花,我不由得心生感慨:世间还有什么东西比这满原的野桃林更加耀人眼目的呢?虽然尽人皆知的北京明朝皇家十三陵,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里了,但是鲜为人知的西安明朝藩王十三陵,却依然静静地安卧在绿树成荫、鸟鸣人和的少陵原上,享受着少陵原上慢条斯理的时光。哦,我魂牵梦萦的少陵原啊,我的九井十八寨啊,我该怀有怎样的情绪顿悟你呢?

猜你喜欢
藩王少陵寨子
寨子河油区长8油藏注水开发研究
“淳朴寨子”,一个品牌的形成——我在小山村里启动了“消费扶贫”
内儒外道:中国古代官场的博弈
寨子
明代藩王用瓷制度考
拜谒杜甫草堂
藩王吃垮了大明朝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