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间、效能与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三维路径

2021-01-12 17:28张宸源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旅基层融合

薛 原 张宸源

一、前言

文旅融合的渠道当以区域特色文化、产业为主导,辅之以政策支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基层文旅品牌与基层效能最大化。针对近些年来文旅融合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文旅融合的政策性要求。务求以扎实的政策支撑作为文旅融合的切入点,对文旅融合经典型案例进行深刻剖析和汲取国内外研究先进经验,提出对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建议与未来的展望。通过旅游促进文化发展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和旅游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跨越式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二、推动基层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文旅融合的实质

文旅融合的实质便是以人为核心的旅游行业的大整合,分三点来看:一是以人的需求升级为驱动,人们对于文化享受的高级化转变的趋势日益凸显。从传统的观光需求向体验度假升级,对于旅游景点的观赏需求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唯一旅游价值,更多的需求是注重度假体验;二是以人的权利保障为基础,文化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文化权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理应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将“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政策,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它将会是我国自经济转型成功后,再一次将国家升级的一个重要契机,这将会全面提升我国公民文化素质与生活质量,并进一步促进文化体制改革[1]。要实现“文化强国”这一个宏大战略,必须有法制上的支持,文化权立法可说是实现此战略的最根本的法律措施,保障文化权便是保障文旅融合大发展的重要举措;三是文旅融合要以人的活动特征为依据,现阶段人口流动的特征便是以线上线下的流动特征为基础。

(二)推进文旅融合的进程

自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走过了体制改革攻坚期,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改革开放40 年来,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走过了一段由表及里、由低层向高层、持续奋进、勇于探索的发展历程。国家推进文旅融合的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为文旅融合1.0 阶段、2.0 阶段和3.0 阶段,1.0 阶段,即是1978-2000 年为文化和旅游互相借力借势,不断走向彼此的过程,从单纯的门票经济转向和文化的相互借力;迈入2.0 阶段,我们进入新世纪以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产业从文化事业当中剥离出来。在2000 年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并且着手进行体制与机制改革,将文化产业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这20 多年中,文化产业已经变为地方财政的重要部分;在最后的3.0 阶段是文化产业与旅游在各方面要素推动下进行综合融通的最关键的阶段。从2011 至2021 年,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进入了大发展阶段,以机构改革为先导,文化和旅游产业在政策与资本的双加持下,打造具有区域特征的文旅集群IP、享受视听体验的VR 沉浸式游览;以特色乡镇,文化创意园、民宿、主题乐园等创新方式的大规模应用,为现今文旅综合发展的主要抓手。

(三)推进文旅融合的必要性

基层文化工作者是文旅融合与发展过程中的中流砥柱。打造文旅融合人才发展高地,加快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是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扎根于基层文化馆站服务的基础上,以乡镇街道文化馆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础,以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引领,扎根基层服务好基层群众文化服务工作是基层文旅融合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何要如此重视文旅融合?其一是政策赋予我们的使命,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其二是时代要求安身立命之本,重新找回文化馆站的地位与自信,促进新时代文旅融合必须重视基层文化馆站的建设[2];其三,则是培育基层文化力量,激发基层文化活力,建立健全的基层文化产业体系。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资本、人才、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坚持用政策引路、用政策激励、用政策保障,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文化经济政策。

三、基层文旅融合的三维路径

文旅融合以空间设施、效能服务、品牌价值三个维度去体现其价值意蕴。空间是包含了县域总管所管辖的乡镇分管,在基层社区服务中包含着景区度假村、社区当中的农家书屋和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这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便是文旅融合的空间所在。文旅融合中品牌价值的彰显便是让图文馆站成为真正让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真正面对大众的、真正成为培育文明风尚、鼓励人们奋斗向前的精神高地。

(一)空间融合型路径

空间融合型其实质是社区营造活动,即在村一级或者社区一级通过对当地整体空间的文化艺术改变社区的传统风貌,达到增强社区影响力的效果。

如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总体营造”距今已有20 余年的历史。经验表明,社区居民对文化艺术活动参与关注度最高,持久度也最长,因为文化艺术更容易进入民众日常生活领域。而土沟村的社区营造活动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改造,引导与居民生活的互动和融合。土沟位于台南市后壁区。村域面积478 公顷,其中400 多公顷为农田水稻种植区,是一个典型传统的农村聚落。曾经的土沟受产业结构的调整,经历了年轻人进城打工,即使艰难也不愿回到故土,导致空心化的痛苦。失去年轻和活动力的土沟村,也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为重塑土沟文化与社区活力,从2002 年开始成立“土沟农村文化营造协会”。2004 年台南艺术大学建筑艺术研究所社区营造组入驻土沟村,开始了艺术介入的10 年社区营造实践活动。从2012 年开始,第一座农村美术馆在土沟诞生,代表了社区营造开始迈向永续经营的阶段。在土沟,村即是美术馆,美术馆即是村。他们在这里举办展出,处处体现着人情味。艺术展场散落在农村的各个角落,促进游客与村民的交流,还给予了部分艺术家创作的场地。土沟村是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过程,全民参与乡村改革设计,挖掘社区文化内涵。艺术的介入,让人们开始关注农村的美,开始重新认识家乡,重塑认同感与凝聚力[3]。

土沟村实行环境卫生治理、乡风文明践行等活动,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理念,挖掘资源,寻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契合点。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农文旅产品设计开发的品位和档次,因地制宜打造一个“地域文化突出、产品个性鲜明、互动体验性强、游客乐于参与”的田园综合体,实现“观光休闲、农耕体验”一体化。

(二)效能强化型路径

效能强化型实质是将公益性资源和资源技术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去,达到公共文化机构效能提升的目的。在教育与文化资源及环境相对贫乏的农村,学校不仅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还是满足地区居民的教育与文化需求及连接地区居民的中心所在。随着人口的减少而出现的农村地区学校的合并与撤销,更加快了农村人口减少的步伐,也造成了地区教育能力的低下及地方社区的解体。

近年来,外国许多农村地区在开展了学校重组的同时,也开展了多样的地方共同体运动。其中备受瞩目的是以学校教师为中心,通过有效利用农村的废校构建农村教育文化共同体的韩国忠南教育研究所的活动。韩国忠南教育研究所是一个民间教育研究实践团体。该团体是以忠清南道地区各级学校的教师及关心教育的监护人、居民等约200 人为中心组建的,旨在“重构教育和教育相关人员的主体性,组织强化研究实践力量,发挥地域社会的研究实践中心职能及强化教育运动的连带作用”等。其以当地的废弃的凤岘小学校舍加以改造,从2001 年开始作为研究所投入使用。向地区的孩子和居民开放小学的校舍,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文化活动,激发居民的教育文化需求,以便达成构建地区教育文化共同体的目标。现阶段该研究所正在运营“农村青少年文化学校”,并以此为基础,正全力以赴探索农村教育文化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三)品牌跃升型路径

品牌跃升型便是达到一种品牌层次,通过对当地原有资源的升级改造达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文旅融合新局面。以地域发展为焦点,深挖其中特色文化与爱国文化相融合,着重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与思想文化内涵,以实现品牌跃升的目的,树立当地基层典型文旅品牌地标[4]。

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南端,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湿润多雨,秦时设置象郡,隋唐时大量客家人、闽南人迁居于此。因赤坎古为海防要地,商旅繁荣,多民族文化不断相互融合,形成了文化多元,手工业发达的独特沿海文化特色。赤坎,作为湛江最早发展起来的地区,在宋代初成商埠,以商埠为基础形成多元建筑风格的会馆、私塾、学堂、庙宇、民居。其中以赤坎老街中的5 号码头、大通街66 号“荣兴街”商铺、杨益三旧居、陈其辉旧宅等具有传统地域文化的爱国建筑遗存,其大多数建筑遗存因为年代久远保护不力等因素变得残破不堪。湛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赤坎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修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复,并不断加强基层治理和立足地方特色、勇于开拓创新、建立体制机制,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与基层治理新模式。湛江市委、市政府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开发理念,选址赤坎历史街区作为湛江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既可以保留历史街区作为居民区的功能,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接待的功能区,使当地居民共享古镇旅游发展的成果。通过对独居岭南地域与爱国主义教育特色的赤坎文化街区进行品牌塑造,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文化新亮点与湛江旅游金名片。

四、对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建议与对未来的展望

(一)顺应发展趋势科学提升效能

面向未来我们应该从改革中提升效能、融合中促进成长、从社会中寻找短板。在改进我们服务方式的同时做到错时运行和利用现有的新技术、新手段做到真正的数字服务,改革运营方式,不仅直接推动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创新与迭代,且赋予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当今在5G 和虚拟技术的助推下,支持博物馆、文化馆的数字性“漫游”,以VR 技术为基础的云参观。例如敦煌莫高窟的“云游敦煌”,真正做到发散思维和利用开放性思维去改变服务方式。将现有设施融入城乡,让基层文化服务做到常态化、制度化真正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党的十九大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应加强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广开源,基层政府应该积极探寻物质支持,寻求先进的文旅融合理念,其一应该创新体制机制,引导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其二发挥文旅集团的龙头带头作用,激活基层文旅大产业发展;其三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其四加强文化创新、积极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业态,以突出游客的参与互动与休闲娱乐性为重点,大力开发各类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发展都市和乡村文化旅游的多种业态,为旅游制造轻松而难忘的文化旅游体验经历。依照以上观点从而获得好的、适合自己的合作方案。

(二)立足自身优势建设特色乡镇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坚决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艺术乡建打造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要打造一支过硬的、有技术、有思想的文化建设队伍。大力发展“一镇一特色”,吸取同质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对特色乡镇的特色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追求品质大于数量。“让产品品牌化”,根据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巧妙进行三产融合真正让“产区变景区”,以现代艺术,赋能传统文化为依托,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之美。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挖掘自身优势,将本地独具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文化产品要素进行特色打造,借力数字化平台推进内容建设,特色乡镇借助大数据平台将其推广出去[5],活跃在网络上,而不仅仅停留在土地中。

(三)推进文旅融合的价值序列

推进文旅融合必须注重其价值顺序,以保基本为重点,辅之以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将产业建设与市场营销作为协同并进的策略。建设与营销作为相辅相成的两点在文旅融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建设促基本、以营销促融合,找到主要矛盾并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重点率先突破作为重点辅之以全域融合,这便是对建设与营销的更深层次的把握。在新时代条件下,文化与旅游相互渗入、互为支撑、协同并进、深入融合是满足人民追求高品质旅游和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由之路。文旅融合的内在价值表现在既能够产生强大的经济收益,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福祉,还能够增进基于理解和体验的文化创造、旅游分享价值,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产品开发,更为重要的是在强化民族形象的塑造,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6]。文旅融合是一盘大棋,没有一个准确的切入点与能够达到的最终边界,这正要求我们要做到“无界有心”,哪里有人、哪里有需求就融合到哪里,以人为本,将人的客观需求当做文旅融合的真正抓手。

引用

[1]何璇.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2(05):155-157.

[2]赵华.文旅融合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2021(05):111-116.

[3]刘明君,张居伟.城乡融合背景下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因与进路[J].农业经济,2020(12):111-113.

[4]蒋昕,傅才武.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内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宁波“一人一艺”乡村计划为例[J].江汉论坛,2020(02):43-50.

[5]姚毓春,梁梦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乡关系:历程、逻辑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01):120-129.

[6]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J].中国农村科技,2019(12):27.

猜你喜欢
文旅基层融合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基层在线
《融合》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