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研究※
——以“导游知识与业务”为例

2021-01-12 23:54余明明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导游应用型育人

李 慧 余明明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由此开启[1]。随后,教育部相继颁发了《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党〔2016〕58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等,全面布置、系统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对此,各高校、广大教师和学术界一边深入学习、广泛探讨,一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课程思政的实现形式,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各高校及其学科专业的设置由于办学定位、专业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等基础条件不同,决定其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不尽相同,需要相互学习借鉴,更要在实践中总结出符合本校、本专业和本课程特征的课程思政之路。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发展、国家高等教育总体实力的增强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全面推进“四新”建设的背景下,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对于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

1 “课程思政”当前研究现状

首先,在中国知网上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截至2020年12月1日,共计9 234条,且主要集中在近两年,其中2019年共2 596条,2020年共5 114条,占总量的83.5%。其次,对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梳理发现,对于What和Why的问题解读较多,而对于How的实践总结相对不足。

1.1 概念解读较多

对于“课程思政”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课程思政”,学者们或者宏观绘制了课程思政的框架蓝图,或者从不同的维度给出了相对较充分的解释说明,给高校和教师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坚定了信心,指明了大方向和总目标。如邱伟光(2017)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2]。胡洪彬(2019)从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三个角度科学论证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并提出理念、能力、资源、协作四大现实问题,及理念引导、责任落实、协同配合、资源整合和动态评估五大制度路径[3]。

1.2 实践总结不足

目前,我们正经历从理论构建的初步完成到具体实现路径的探索阶段,各类高校和课程正展开积极有益的实践。王丽华(2019)从教学整体设计、体制机制设计探讨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4];王宝军(2019)论述了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理科专业教学设计凸显思政育人功能的着力点[5];孙秋野等(2020)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围绕6项思政目标、5个主要教学环节,构建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方案[6];崔戈(2019)从资源库建设、示范课建设、教学指南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体系[7]。

1.3 针对某一突出问题的研究

其一,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及提升路径研究,如何源(2019)结合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总结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主要表现:内容拓展、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以及其课程思政能力培育的路径:认知维度的融合与转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尝试、教学氛围的创设与维护[8];赵光等(2020)从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个角度探讨了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胜任力指标与相关特征,构建了相对客观的胜任力模型指标体系[9]。其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如王岳喜(2020)将课程思政的评价主体和客体分别分为四个方面,继而从组织管理、专业建设、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学生成长五个方面构建了综合全面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10]。

2 “导游知识与业务”课程思政的代表性和重要性

“导游知识与业务”是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旅游/酒店方向)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首先,合肥师范学院作为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实施高校,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典型代表。其次,导游人员的工作性质和职责要求,决定“导游知识与业务”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高度契合,教学内容必然也必须多方面融入思政元素。因此,以本课程为例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育人模式的研究,较具代表性。

另外,随着我国旅游业及我国旅游者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凸显,高素质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深远,新时期,导游人员肩负文明旅游的宣传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等多种职责。但同时,该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普遍存在随机性,缺乏系统的思考与设计,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不足、融合方法单一,知识传承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效果不明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不足、实施课程思政水平有限等问题。因此,“导游知识与业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究也较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3 “导游知识与业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3.1 教学准备:思政元素的全面挖掘与思政目标的系统梳理

首先,宏观上从国家和行业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一方面,挖掘课程内容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相对应、相衔接的点;另一方面,根据新时期旅游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新要求,思考与之相匹配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与素养等,从中提炼出课程思政的元素和目标。其次,中观层面从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爱满天下、知行合一”,“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等校园文化和“立足安徽、面向区域的涉外旅游和酒店业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注意把握两点:一是注重地方性,即课堂教学中注重就地取材,引导学生对地方旅游业的关注;二是注重校园文化的传承,如在讲授老年或儿童旅游者的接待时,引导学生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具有“爱游客、爱旅行、爱生活、爱满天下(学校校训)”的情怀;通过建设视频库或线上辅导答疑等方式,发挥优秀毕业生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同学们“追求卓越”(学校精神)。

以上是本课程思政的主要来源,也就自然而然形成本课程的主要思政元素和目标,即:一是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导游职业道德与素养;四是培养学生具有“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合师精神、自觉践行“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的学校校训。另外,在做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还应对标金课建设“两性一度”的标准。

3.2 教学设计:以课程为载体,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3.2.1 课前自主学习

首先,通过学生前修课程、调查问卷等途径进行课程学情调研,尤其是了解学生对本专业、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期望等,总结出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认知误区、偏差、困惑等,为实施精准教学做好准备。此外,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检索,并将本校与开课院校实际情况对比,选择部分慕课资源。其次,课前通过雨课堂平台推送慕课视频,发布基础知识点的自主预习、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等,并通过雨课堂平台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根据课前学习情况的总结反馈,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3.2.2 课堂提升教学

根据“导游知识与业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课堂教学的重点注重两个方面的提升:一是从理论概念到实践应用的提升,主要结合“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要求和导游业务中常见问题,通过模拟实训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导游技能。二是高阶思维和能力的提升训练,结合旅游行业发展热点和导游职业发展难点,开展专题讲座、研讨辩论、作业展示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断进取。

3.2.3 课后拓展学习

根据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对导游人才复合型、知识型、创新性等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课程的微信公众号“涉外导游知识库”,主要聚焦相关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行业发展资讯和专题文献学习等几个板块,引导学生拓展专业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2.4 产学研合作育人

注重与地方涉外旅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如通过对企业、行业的调研访谈,调整教学内容,使其与涉外导游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与涉外导游服务过程、旅游业务流程对接,凸显隐性知识、增加前瞻性知识;邀请涉外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导游员开展专题讲座、线上辅导答疑,共建教学视频库。

3.3 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打造师生课程思政共同体

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启发式讲授、探究式教学等为主,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点燃,引导学生由被动思政到主动思政,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针对知识点“导游服务的地位”,进行启发式讲授旅游业是“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将导游服务与“中国梦”链接,点燃学生对专业的热爱,鼓励学生爱岗敬业;对于知识点“导游服务的发展趋势”实施探究式教学,对合肥某一景区的智慧旅游展开调研,为景区讲解员或地陪导游的职业发展献计献策,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培养学生服务地方旅游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文明旅游”开展专题研讨,指出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旅游是一个国家文明素养的体现,是一种爱国表现,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一岗双责”,履行导游服务与引导文明旅游两项职责;对于导游词创作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结合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和“十三五”旅游规划等背景创作家乡导游词,并注重文旅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服务家乡旅游业的责任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4 考核评价:构建课程思政的“三全”评价体系

课程的考核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端,同时具有导向和反馈的作用。为构建课程“三全育人”的格局,其考核评价也应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首先,基于较具全面性、系统性特点的CIPP(Context背景、Input输入、Process过程、Product结果)评价模型,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从整体上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背景)、课程资源(输入)、教学内容和方法(过程)、教学效果(结果)进行整体性评价和全程化管理;其次,聚焦某门课程教学效果的考评,也应有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共同对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进行融入思政元素的评估。“导游知识与业务”课程考评以自评与他评、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现状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为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注重考核学生对相关的前沿性热点话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考查学生对相关拓展知识和前瞻性知识的把握。课程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60%),其中,平时成绩由各知识模块的完成情况构成;期末考核=模拟导游讲解(50%)+综合分析(50%),模拟导游讲解=语言和仪态(20%)+景点讲解(60%)+随机问答(20%)。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其实现路径不应千篇一律,而应根据学校、专业和课程特点去设计、思考和实施。本文以“导游知识与业务”课程为例,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征及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等,通过教学准备中对课程思政元素全面挖掘和系统梳理,教学设计中“三全”育人模式的构建,教学方法上师生课程思政共同体的打造,考核评价上“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以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导游应用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黄希川
网约导游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