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里的诗人

2021-01-13 05:20郭旭峰
河南电力 2021年1期
关键词:汝州郏县小城

文_郭旭峰

在大宋旷远的晴空下,这注定会是苏轼铭记的一天,孤傲清高的他从家乡四川眉山出发,风尘仆仆,过成都去洛阳,稍作停顿,平复身心,而后赶赴京城开封,实现他一生最为重要的抱负。而在时光铺就的洛汴古道上,一个质朴小城正在静候着他。

这个地方位于豫中平原的中部,北宋时归属于汝州直隶州。大约在公元前1004年周康王在位时,此地称“夹”,春秋时名夹邑。夹什么呢,民间有“两山夹一河,相看两不厌”的说法,南有落凫山,北有大刘山,中间为蜿蜒的北汝河。秦时置县,建章立制,繁衍生息,开始漫长的前行。往后的日子,先民聪慧、勤劳,城郭日益扩大,就把“夹邑”两字合起来,曰“郏”,即郏县也。青春年少的苏轼曾任汝州团练副使,他多次在这片热土上看山弄水,跃动穿行,拓印下洒脱的足迹,抒发豪迈不羁的心音。

在苏轼一生奔走的脚印里,这里给他留下过什么?给他带来了哪些难以割舍的情怀?冥冥之中他或许感到,郏县将是他生命中重要的地标之一。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于常州,翌年移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广庆寺东北300米处,现在郏县茨芭镇苏坟村。苏轼葬于此地是铁实,但缘由呢?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其中《中国名胜词典》对郏县三苏坟的注释为:“苏轼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贬为汝州团练副使时,曾赞赏此处似其家乡峨眉山,因嘱其弟在他死后葬于此地。”这种说法时常让我感到温暖和自豪,更接近泥土的气息,贴近民间善良的期许,适合于大众的理解和记忆,为小地方文化的重塑添加韧度和上升的品质。

和苏轼同一个时代,宋徽宗刚继位,一个叫崔鶠的诗人,曾上书弹劾苏轼的政治对手章惇,直谏他惑乱国政,被蔡京归入“邪等”而罢官免职。宋钦宗继位,崔鶠被以谏官召用,上书论蔡京之奸时,曾论及当时的文禁:“若苏轼、黄庭坚之文章,范镇、沈括之杂说,悉以严刑重赏,禁其收藏。其苛锢多士,亦已密矣。”可见他正直敢言的忠义秉性和他与苏轼之间的至厚情谊。

在苏轼葬郏十多年之后,崔鶠也追寻着苏轼的足迹来到郏县,《宋史》记载他:“始居郏城,治地数亩,为婆娑园。屏处十余年,人无贵贱长少,悉尊师之。”他刚来的时候,这个地方叫石牛庄。他在此养畜耕种,游走田园,抒发胸怀,作《石牛庄闲居》:“不识春风面,知从底处来。红深桃靥破,绿静水帘开。物外心常挂,人间事不谐。从今江海去,无复世推排。”十年间,崔鶠相授诗文,惠福乡里,石牛庄因他的卓识而繁盛,邻里和睦,文脉流芳。这里树影婆娑,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热闹遍野,慢慢被人唤作婆娑园。人好景佳,心智不蚀,他用柔润之笔写下《婆娑园》:“晚禽噪竹百千翅,残菊横枝三两花。好在山园养衰废,风波不到野人家。”让一个普通寻常的中原村落,永远驻足在《宋史》里,温暖着雕版里冰冷、生硬的汉字。

同样光明磊落的崔鶠,出于对苏轼的敬仰,不止一次去过苏坟村,长久地呆立在苏轼坟头,拜谒,诉说,得到慰藉和温暖。如今青砖灰瓦依在,苏轼矗立在高台之上俯瞰郏县大地,遥望他的家乡眉山,却不知崔鶠如今在哪儿,或许正和苏轼在别处的光阴里饮茶叙旧,谈起梦魇中的郏县之冬了吧。

知道了苏轼、崔鶠,这两个北宋诗人与这座小城的渊源,慕名而来的人日渐多起来。1996年,大学时代教授我古典文学的老师杨杰来到三苏园看望苏轼。而起初他无论如何却不相信苏轼会和小城有什么瓜葛。来到三苏祠的时候,他陡然宁静下来,穿堂而过,抚摸着残破的碑文,望着暖阁里端坐的三苏父子雕像,满目温润。远远望见苏轼的坟头,他踉跄着趋步过去,凝思不语,满脸凄容。他在课堂上无数次提起的苏轼,真的埋在这里?三鞠躬之后,他突然就扑跪下来,浑浊的泪水,仿佛储备许久,一下子都交予了这片泥土。后来他说,他想到苏轼的千年孤独,想到了文强武弱的北宋黯然地落幕和收场。

一个不起眼的小城,让宋代两个诗人先后徐来,如不屈的闪电和雷鸣,在亘古的苍穹长久地保存,带来文化的清澈和惊醒。苏轼长久地留下来,成为小城精神的驿站。而崔鶠最终走了,留下一个美好的村庄,如花朵刺绣在中原的黄土之上。杨杰老师从苏轼坟前辗转而来,带着苏轼的气息和问候,恭敬地站在崔鶠居住过的故地,迎着阳光,朗声诵唱他曾经教授过的《石牛庄闲居》《婆娑园》,脚下正是萌生它们的温润之土。

千年之后,沧海桑田,两个外乡人继续站在郏县这片土地之上,为这里的人们带来清风和温度,成为小城的掌灯人。

猜你喜欢
汝州郏县小城
郏县红牛Y 染色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父系起源研究
小城雪花
小城大爱
即使从未走出小城的孩子,也不会有逼仄的童年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以河南省汝州市为例的城市打磨若干建议
曲剧的发展与传承
曲剧的发展与传承
郏县中医院:建设老百姓的贴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