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叙事学的视角看《小丑》里的狂欢与悲剧

2021-01-13 20:15殷豪良西南交通大学
环球首映 2021年6期
关键词:酒神亚瑟宙斯

殷豪良 西南交通大学

一、小丑形象的认知

(一)规约性语境

在认知叙事学中,“语境”是一个很重要的点,但是其所关注的语境与西方学术大环境下所关注的语境在本质上其实是不一样的。“语境”分为两大类,“叙事语境”和“社会历史语境”。前者是超社会身份的叙事规约,即关注的是文类本身的创作和阐释规约,如当我们看到“教室”这个语境时,其中的发话者和受话者则是类型化的社会角色“老师”与“同学”。后者则是联系种族、性别、阶级等社会身份相关的仪式形态,进而进行分析阐释。这样就会形成两种读者,即“文类认知者”和“文本主题意义阐释者”,而其中“文类认知者”需要排除有血有肉的个体独特性,即一千读者并非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求的是对同一文类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规约和认知框架。

鉴于此,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运用至影视当中,对“小丑”形象以及“哥谭市”等元素,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规约和认知框架,进而使得观众在解读《小丑》这部电影时,有个基本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部作品形成主观认知时不会认知失调,能把握住作品的真正意义,从而降低虚构的影像影响现实的危机,并最终落脚到关注作品本身。

(二)小丑形象流变

生活中常见的小丑无非是在游乐场、典礼、麦当劳、马戏团等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地方,他们形象艳丽,外表突出,宽大的裤子和富有特色皮鞋在人群中极富有辨识度,他们通过跳舞、吹气球、杂耍、扮鬼脸等方式,吸引人群,给大家带来欢乐。而这也是小丑这个形象的基本元素——娱乐。当然小丑只是英译过来的,在英文单词中小丑既可以是“Clown”,也可以是“Joker”,前者更多的是平民的小丑,而后者则是宫廷里面的弄臣。

小丑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400 年的埃及第五王朝时期,侏儒通过表演将法老逗开心,这样就可以获得赏赐。在古罗马,小丑是常见的艺人,但被称作“傻瓜”。19世纪早期,约瑟夫·格里马尔蒂(小丑之父)将小丑引入了哑剧,对其打扮和表演方式进行了改进,从而创造了现代流行的小丑形象,并规范了小丑的滑稽表演风格,之后小丑也逐渐成为了马戏团的代表。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期,小丑在电影和戏剧中更多的是被塑造成双面人物,将小丑台上的欢娱与台下的悲情相对比,进而激发人们的同情,如卓别林《马戏团》。20 世纪中后期,虽然有麦当劳里可爱的小丑,但是小丑也有了恐怖的元素,如罗伯特·杨执导的《吸血鬼马戏团》成功地将鬼怪题材和小丑元素相结合,但小丑作为主角真正意义上与恐怖建立联系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如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出版了畅销小说《小丑回魂》以及1990年改编而成的电影《小丑回魂》,哪怕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恐怖的经典之作。在21世纪,小丑形象在经历了传统意义的谐趣、现实主义的悲情以及恐怖类型的渲染后,小丑的形象再次转变,从单纯的恐怖角色转变为具有政治隐喻的社会符号,如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以及当下的热门电影《小丑》。

二、电影《小丑》的复活过程

整部电影其实是一场狂欢下关于小丑的复活的仪式。

(一)狂欢中的酒神祭祀

狄俄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奥林匹斯十二神之一。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酒神象征着感性狂热的力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把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阿波罗)对应,分别代表着感性和理性的力量。同时酒神信仰与重生有关,宙斯和谷物女神德墨忒尔(Demeter)结合生下了后来的冥后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多年后,宙斯化作一条龙与她结合,珀耳塞福涅生下了一个头上长角的儿子扎格柔丝(Zagreus),赫拉因为妒忌,提坦巨人劫走扎格柔丝,并将他撕碎烤了吃掉,雅典娜抢救出他的心脏带回来给宙斯,后来宙斯和塞墨勒相恋,宙斯便把扎格柔丝的心脏放入塞墨勒腹中,便转世成酒神狄俄尼索斯。赫拉知道此事之后非常嫉妒生气,使用诡计让宙斯将误将还是凡人的塞墨勒烧死了。宙斯从塞墨勒腹中抢救出未足月的婴儿狄俄尼索斯,将他缝在自己的大腿里,直到足月之后才取出。酒神来历的说法,都有死而重生的情节,先是酒神本来都被烤了吃了,却被保存心智得以转世。再是酒神本该胎死腹中,却被宙斯缝入大腿复活,酒神不死的故事传遍希腊,酒神因此也意味着重生,所以对酒神崇拜逐渐成了人们的仪式。其次在酒神祭拜仪式中,面具是一种神物,它使人感觉到自己变成了面具所代表的神,从而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

小丑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当中,所以从这种狂欢和仪式来看,《小丑》里面的小丑诞生,就是一种召唤,如我们平常的祭祀一般,神降临到世界,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另外,神的另一面就是鬼,而鬼在扑克牌中,就是小丑,而亚瑟生理上的缺陷,和精神病患者这一身份,所以“神”选择了男主亚瑟。

(二)小丑的祭祀仪式

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这个仪式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戏仿卓别林在《马戏团》里面的经典舞步,而舞蹈又是仪式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们在祭祀的时候往往都会舞蹈,通过舞蹈战胜恐惧,祈求赐福或神的降临,而电影这里面也是如此,不过降临的是小丑,另外为什么没有把亚瑟和母亲跳舞这个舞蹈加进去,是因为这是亚瑟本身的反抗,舞蹈是交谊舞,而跳舞的起因是与幻想的中的女邻居约会了,说明他的内心还是渴望光明的。

三、《小丑》的悲剧与狂欢

(一)亚瑟的悲剧

“我曾经认为我的生活是一出悲剧,现在我意识到它是喜剧”,这是怎样的悲痛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呢。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故事发生的时空位置,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80年代,但是事实上,影片所涉及的现象和矛盾并不是这某一年代所特有,它一条不断生长的线索,历经二战、冷战、全球化贸易战等变革时期的一个综合,是另外的一个平行世界,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观众在认知上会觉得这一系列的事端看起来如此地似曾相识,而非反应。

(二)亚瑟的狂欢

说话是理智的表现,唱歌是感情的表现,而舞蹈是胜过一切酒神式狂欢的表现,里面的舞蹈是非常经典的,但这部现代主义的影片展现的却是一个悲剧故事,体现的却是狂欢,这里狂欢并不仅仅只是娱乐这一点,更多打破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则、秩序、禁忌与限制,其颠覆等级观念、消解秩序规则、主张平等民主。虽然亚瑟一直强调他不代表政治立场,但是做的却是打破了生活对自身的桎梏,获得内心的欢娱,比如,开始他只是一味的忍受,但自从有了枪,他就有了狂欢的能力,因为有了枪就有了其有即时改变世界的能,比如一个目标冲过来,只要轻轻点击,就能让它消失。影片中,亚瑟的第一次舞蹈仪式就是在杀人后,而这也是他开始成为小丑的开端,杀掉地铁里的三人后,厕所里面,亚瑟一边舞蹈,一边沉醉杀人后的快感,而非像之前一样对垃圾桶发泄或者抱头忍受,再如突然暴起对同事和主持人莫奈的杀戮,这种杀戮后又会有一种沉醉和满足,白脸上带着血的微笑,沙发上对着镜头的满足。

(三)哥谭市的痛

在抑郁灰暗的都市里,巨大老鼠,凌乱的街道,不安的面孔,来来往往的漠然,这是一座快要死了的城市。影片当中最经典台词莫过于“有心理疾病最糟糕的是,所有人都期待你假装自己没病。”这就是城市悲哀,钢铁森林中,人与人间淡漠和距离感,往往也是城市压抑的根源之一,人们情绪极度压抑,内心却恐惧孤独。一个个带着小丑面具的暴徒,仿佛是从面具中获得力量,打着反政府,抗议失业和贫穷的旗帜,但真正需要的又有多少呢?城市当中依然有许多的人在想着拯救这座城市,但往往又因为阶级不对等,形成不信任感,影片当中亚瑟在电影院寻找父亲时,播放的正式卓别林饰演的小丑,但是影院外站着的是更多的现实生活中的小丑抗议人,由此可见,城市上层的人对于现实是一种逃避状态,而下层的人又是在制造混乱状态,这样形成的不信任感,往往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许这就是戏讽某些现实生活当中的某些状态吧,整个城市都是麻木的,只有汽油能够带来温暖,只有血才能洗涤社会的不堪。

四、结语

小丑之所以“迷人”源于其“疯狂”的特质,小丑对既定的社会秩序和等级规范具有“反叛性”,这种人文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民众的共鸣。在很多地方,小丑是和“狂欢”联系在一起的,是狂欢节必不可少的元素,甚至是核心元素,狂欢的象征。对社会的等级秩序形成了反叛的隐喻。这也是小丑常常出现在恐怖电影和犯罪电影中的关键原因。这样的特质在受资本主义社会巨大压迫苦苦挣扎的工薪阶层中特别容易引起共鸣,有时候这种共鸣埋藏在意识深处,有时候则会直白地表现出来。小丑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暴力,作为一种表演为观众们提供了一个心理上的“道德假期”,使其产生兴奋和释放感,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去电影院欣赏一部这样的电影又何尝不是一种狂欢呢。小丑作为反派具有强大的能量,与正面角色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形成独特的角色魅力。

因此,如果我们先有着约束性框架认识,再来解读作品本身所展现的共性,最后再来进行主题意义的阐释,这样想必不会因为作品的共情,使得认知失调,如今随着《小丑》的火爆,以及其本身就具有的内涵,对小丑形象的解读也会越来越多,进而使得这个角色更加有研究价值,而这又需要我们用更多的视角和理论对其分析。

猜你喜欢
酒神亚瑟宙斯
奥登—卡尔曼歌剧脚本《酒神的伴侣》中的“神话方法”
亚瑟,收拾房间
亚瑟,收拾房间
酒神的考验
ARTHUR'S HICCUPS
9月29日,酒神
蜣螂的报复
蜣螂的报复
《面对伏拉庞德修道院酒神壁画的沉思》作品分析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