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多糖对培养肝癌细胞索拉非尼耐药的逆转作用及机制

2021-01-14 02:32韩丽丽黄蓝萱张淑群
关键词:细胞株耐药肝癌

韩丽丽,吴 菲,黄蓝萱,张淑群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病院,陕西西安 710004)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近10年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目前位居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1]。肝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索拉非尼(Sorafenib)作用于迅速加速性纤维肉瘤(rapidly accelerated fibrosarcoma, RAF)激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R22)、VEGFR2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DGFR2β)及干细胞因子受体等多靶点,明显延长了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晚期肝癌的一线药物[2]。然而,索拉非尼的耐药现象在临床上普遍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3]。引起索拉非尼耐药的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因此,进一步揭示索拉非尼发生耐药的可能机制,降低其耐药是肝癌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香菇多糖(lentinan, LNT)是一种从香菇食用菌中提取、加工和纯化的香菇子实体细胞壁的结构多糖成分,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调节免疫发挥抗肿瘤作用[4-5]。LNT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肝癌细胞侵袭与增殖的作用,同时具有成分稳定、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肝癌的辅助治疗。近年来,多项研究提示,LNT能够通过降低肿瘤细胞中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1 gene, MDR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1, MRP1),部分逆转胆囊癌、肺癌等肿瘤的多药耐药[6-8]。然而,尚无文献报道LNT是否能够逆转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揭示了LNT可能通过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ed factor, HIF-1α)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来发挥逆转肝癌细胞株BEL-7402/S对索拉非尼耐药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及主要试剂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购自中国上海富衡细胞中心;索拉非尼购于北京索莱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纯度:99%);胎牛血清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DMEM培养基美国Thermo Fisher科技公司;胰蛋白酶购自Sigma公司;RNA提取试剂Trizol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Western blotting所用GAPDH、HIF-1α和VEGF的一抗购买于武汉三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二抗购买于北京博奥森公司;LNT购于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纯度>98%),呈褐色粉末,易溶于50 g/L葡萄糖溶液。

1.2 细胞培养BEL-7402细胞培养在含150 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置于37 ℃细胞培养箱中。1~3 d传代1次,1.25 g/L胰酶消化传代。

1.3 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细胞的建立采用浓度梯度递增法构建BEL-7402/S耐药细胞株,以浓度为0.5 μmol/L的索拉非尼作为起始浓度进行诱导,逐步进行浓度爬坡,每次爬坡浓度约提高1.5倍,每14 d爬坡1次,最终得到稳定的能耐受4 μmol/L索拉非尼的BEL-7402/S耐药细胞株。BEL-7402/S细胞株培养在含有0.2 μmol/L索拉非尼的培养液以维持其耐药性。实验前5~6 d,将BEL-7402/S细胞恢复至正常培养液中培养。

1.4 CCK-8法检测LNT和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毒性作用取对数生长期的BEL-7402或BEL-7402/S细胞接种于96孔板内,每孔加100 μL培养基,细胞密度为5×104/mL。待细胞融合到80%,以梯度稀释的方法分别加入由完全培养基配制的6.25、12.5、25、50、100、200、400、800 mg/L LNT,空白对照组(细胞+培养液),各组均设3个复孔。另设调零孔(培养液)。将96孔板置入37 ℃、50 mL/L CO2细胞培养箱48 h,弃去各孔内液体,每孔加入100 μL含10% CCK-8的培养液,置于培养箱内孵育4 h。用酶标仪测定各孔在450 nm波长下的吸光值(A),利用公式细胞存活率(%)=(实验组平均A-空白对照平均A)/(对照组平均A-空白对照平均A)×100%,计算出LNT对两种细胞生存率的影响以及相应的IC50值。

检测索拉非尼对BEL-7402/S细胞的增殖-毒性作用与以上步骤相同,其作用浓度分别为3、6、12、24、48、96、192 μmol/L和15、30、60、120、240、480、960 μmol/L。

1.5 qRT-PCR法检测LNT对BEL-7402/S细胞HIF-1α及VEGF mRNA表达的影响接种BEL-7402/S细胞(密度为5×104/mL)至6孔板,每孔2 mL,实验组与对照组各设3个复孔。细胞融合至70%时,对照组加入索拉非尼药液(终质量浓度为117.797 μmol/L),实验组中加入LNT(终质量浓度为16 mg/L)与索拉非尼药液(终质量浓度为117.797 μmol/L)。作用48 h,应用Trizol试剂分别提取各组肝癌细胞的总RNA,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RNA纯度和浓度;然后应用反转录试剂盒(日本TaKaRa公司)反转录总RNA为cDNA。qRT-PCR条件:25 ℃ 10 min;42 ℃ 15 min,85 ℃ 5 min,重复40个周期。所有实验重复3次。引物购自TaKaRa公司,引物序列见表1。HIF-1α和VEGF相对表达情况采用2-△△Ct法对比GAPDH表达进行数据分析。

表1 各基因引物序列Tab.1 Primer sequences of genes for qRT-PCR analysis

1.6 Western blotting检测LNT对BEL-7402/S细胞HIF-1α及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细胞分组、培养、给药同步骤1.5。给药干预48 h,用RIPA缓冲液分别溶解各组细胞,BCA法检测蛋白质浓度。每孔加样25 g相应总蛋白质进行蛋白SDS-PAGE电泳,转移至PVDF膜上。50 g/L脱脂牛奶封闭1 h,加入一抗HIF-1α(1∶1 000)、VEGF(1∶1 000)、GAPDH(1∶3 000)置于4 ℃冰箱过夜。TPBS清洗膜后加入二抗,37 ℃摇床放置2 h。用DNR生物成像系统进行发光、测试、照相。

2 结 果

2.1 LNT对BEL-7402和BEL-7402/S细胞的增殖-毒性作用不同浓度的LNT分别处理BEL-7402细胞和BEL-7402/S细胞48 h,两种细胞增殖较对照组均不同程度减弱,BEL-7402细胞和BEL-7402/S细胞增殖的减弱程度无明显差异。随后,应用Probit回归分析在置信限度中估算出LNT对BEL-7402和BEL-7402/S的IC50值分别为129.912 mg/L和195.223 mg/L(图1)。

图1 LNT对BEL-7402和BEL-7402/S细胞的增殖-毒性作用

2.2 BEL-7402/S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不同浓度的索拉非尼分别处理BEL-7402细胞和BEL-7402/S细胞48 h,应用Probit回归分析估算出索拉非尼对BEL-7402和BEL-7402/S的IC50值。索拉非尼对BEL-7402和BEL-7402/S的IC50值分别为12.812 μmol/L(图2A)及117.797 μmol/L(图2B)。根据耐药指数(RI)=IC50(耐药细胞)/IC50(亲本细胞)计算得出BEL-7402/S细胞对索拉非尼的RI为9.19。

图2 索拉非尼对BEL-7402(A)和BEL-7402/S(B)细胞的增殖-毒性作用

2.3 LNT逆转BEL-7402/S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作用1、2、4、8、16、32 mg/L LNT分别联合117.797 μmol/L索拉非尼处理BEL-7402/S细胞48 h,加入1、2、4、8 mg/L LNT联合索拉非尼与单用索拉非尼的BEL-7402/S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加入16、32 mg/L LNT联合索拉非尼的BEL-7402/S细胞增殖能力较单用索拉非尼明显降低(图3A)。16 mg/L的LNT即可以增加BEL-7402/S细胞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提高索拉非尼对BEL-7402/S细胞的抑制作用,降低IC50值,IC50值从117.797 μmol/L降至57.142 μmol/L(图3B)。

因此,本实验确定16 mg/L的LNT为逆转作用浓度。根据相对逆转率(relative reverse rate, RRR)=[IC50(耐药株单用化疗药)-IC50(耐药株化疗药+逆转剂)]/[IC50(耐药株单用化疗药)-IC50(亲本株单用化疗药)],RRR≥1代表完全逆转,RRR<1代表部分逆转,LNTRRR为0.58。

图3 LNT逆转BEL-7402/S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作用

2.4 LNT对BEL-7402/S细胞HIF-1α及VEGF mRNA表达的影响RT-qPCR检测16 mg/L LNT对BEL-7402/S细胞中HIF-1α及VEGF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LNT可以下调BEL-7402/S细胞HIF-1α及VEGF mRNA的表达(P<0.05,图4)。

图4 LNT对BEL-7402/S细胞HIF-1α及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2.5 LNT对BEL-7402/S细胞HIF-1α及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NT可下调 BEL-7402/S细胞HIF-1α及VEGF蛋白表达(P<0.05,图5)。这提示LNT通过抑制BEL-7402/S细胞中HIF-1α及VEGF表达,实现部分逆转BEL-7402/S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

图5 LNT对BEL-7402/S细胞HIF-1α及VEGF 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 论

LNT是从优质香菇子实体中提取香菇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具有β-(1-3)-D-葡聚糖,呈梳状结构。临床与药理研究表明,LNT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9-10],临床上广泛用于实体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

针对LNT抗肿瘤机制的多项研究证实,其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自噬,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11-13]。桂明杰等[14]报道,LNT具有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作用;颜亚楠等[15]发现,利用LNT可通过下调B淋巴细胞-2表达,同时促进Bcl-2相关X蛋白表达,诱导口腔鳞癌细胞凋亡;还有研究表明,LNT可通过阻滞肿瘤细胞异常增殖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16]。此外,张冬等[17]报道LNT明显抑制肝癌HepG2细胞体外侵袭。本研究结果表明LNT可抑制肝细胞BEL-7402和BEL-7402/S的增殖,其IC50值分别为129.912 mg/L和195.223 mg/L,这为LNT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数据。

LNT逆转肿瘤耐药的作用同样值得研究和探讨。已有研究报道,LNT可以逆转多种肿瘤耐药细胞株的耐药现象,包括LNT与吉西他滨联合应用对抑制膀胱肿瘤细胞增殖具有协同作用[18];与紫杉醇联合应用可诱导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表达,激活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tic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 AS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途径协同发挥抑制A549增殖作用[19]。以上研究结果说明LNT可能是有效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药物,但是否可逆转索拉非尼耐药尚不清楚。本研究所建BEL-7402/S细胞株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指数为9.19,后续结果显示1、2、4、8 mg/L组的LNT在提高BEL-7402/S细胞株对索拉非尼敏感性方面无明显作用,而16 mg/L的LNT联合索拉非尼对BEL-7402/S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单用索拉非尼明显增强。这提示LNT可以提高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的敏感性。本研究结果还证实了与16 mg/L的LNT联合应用,索拉非尼对BEL-7402/S细胞IC50值为57.142 μmol/L,明显低于单用索拉非尼的IC50值(117.797 μmol/L),相对逆转率RRR为 0.58。这表明LNT可部分逆转BEL-7402/S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深入研究LNT部分逆转索拉非尼耐药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耐药是导致索拉非尼应用局限性的主要原因,其机制复杂且尚未被完全揭示。已有研究表明,缺氧微环境是肝癌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诱导肝癌耐药的重要机制;肝癌缺氧微环境诱导HIF-1α表达,进而上调下游VEGF表达[20]。已往研究表明,HIF-1α和肿瘤多药耐药蛋白P-gp、MDR1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密切相关,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至关重要[21]。VEGF是体内一种强效力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是HIF-1α的重要下游因子,能直接或间接参与血管生成,在肝癌的发生、转移和耐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抑制HIF-1α的表达则提高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敏感性,逆转或部分逆转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耐药[22]。据此推测,LNT是否可通过调控HIF-1α/VEGF通路影响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并分别应用RT-qPCR 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LNT对BEL-7402/S中HIF-1α及VEGF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证实,LNT对BEL-7402/S中HIF-1α及VEGF表达具有较明显的负性调控作用。这提示LNT可通过抑制BEL-7402/S细胞中HIF-1α及VEGF表达实现部分逆转BEL-7402/S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体外实验结果支持LNT能够部分逆转 BEL -7402/S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这可能与其抑制肝癌细胞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有关。但本研究仅为体外细胞学实验,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更全面的探究和确证。

猜你喜欢
细胞株耐药肝癌
2-脱氧葡萄糖联合奥希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1975耐药性、糖酵解水平表达和增殖活性的影响*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XB1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miR—122调控LAMC1表达与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相关性研究
TACE术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65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