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初探★

2021-01-14 02:08宁启蒙曾志伟
山西建筑 2021年11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国土

宁启蒙 汤 慧 曾志伟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1 概述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空间规划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要求。2018年3月,自然资源部成立,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是深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2019年5月发布《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开启[1]。尽管目前在程序、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尚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多学科协作已明确无疑。长期以来,我国空间规划系列分属发改委、国土、住建、环保等部门,各类规划相互独立且自成体系,因此存在内容重叠甚至相互矛盾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各级各类规划一盘棋,统一基础数据、技术标准、审批程序等,探究形成适应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由此,空间规划体系将出现重大变革,相关行业和学术界纷纷展开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规划学科调整的大讨论。城乡规划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行业实践密切联系,体现其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形成与建立,对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推进学科更好的发展。对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来说,只有顺应时代背景,紧跟行业发展需求,探索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教学新模式,才能培养出与时代需求接轨的技术人才。

2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

新时代机构改革导致体制机制重大转变,由此对规划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空间规划体系分为“五级三类”:从纵向看,分五个层级,即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三类”是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的专项规划三种规划类型。空间规划体系涵盖各类空间要素,深度广度均得到提升。因此,要求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了解领会空间规划的综合性特质,还得具备掌握解决国土空间范围内各类空间现状问题的能力;就需要规划专业人才学习、了解、掌握更多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行业面临重大变革,城乡规划学正逐步从工学门类向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2]。

2.1 生态文明观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粗放的开发建设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标志着我国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由原来的外延式逐步转变为内涵式模式,从追求量的变化过渡到质的提升。此次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正是落实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住建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多部门职能,由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统领空间规划管理职能;由国土空间规划来替代原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体现了规划内容由城乡空间向涵盖自然与人类活动空间的全要素空间转变;通过划定生态空间等“三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等“三线”来保护自然生态空间的永续发展。因此,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在设计理念、内容体系、建设管控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态文明观的思想[3]。

2.2 多规协同

原有规划体系繁杂,类型众多,且分属不同部门,涉及“空间”的相关规划包括主体功能区划(发改委)、城乡规划(住建部门)、土地利用规划(国土部门)、环境保护规划(环保部门)和交通规划(交通部门)等,体系交叉重复冲突等问题,同时不同规划差异较大,各自为政、难以协调,导致各类规划难以落地。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解决了多规政策与技术差异带来的矛盾冲突问题。以自然资源部为单一权威统领机构,制定统筹协调各类空间管控手段的“一张底图”,实现多规协同。因此,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加强其综合性,尤其对于知识广度的涉猎,新的技术工具的掌握[3]。

3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产教融合培养问题

3.1 原目标定位与新时代要求错位

从培养和就业实际来看,原有目标定位紧跟行业,无缝对接。新时期行业迎来了重大变革,原目标定位显然不符合时代要求,且在短期内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过程中对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并不明晰。受多年来行业路径依赖的影响,短期内制定的目标定位也受制于长期形成的师资结构,针对性的核心课程难以短期内开设,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较好地胜任行业需求,难以有效参与到国土空间规划的设计、咨询和管理等工作[4]。总体看目标定位受制于行业变革、脱离学校师资力量实际,课程设置难以支撑,目标定位与新时代要求出现错位。

3.2 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新要求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势必会打破原有的城乡规划知识架构,新的课程体系也将根据新的知识架构重新建立。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的是山、水、林、田、湖、草等全要素,不仅仅是建设空间,生态、农业等非建设空间也纳入了管控范围,需拓展学习的新领域、新知识,原专业深度和交叉广度上已不能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是机构改革、整合后提出来的,是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融合,地理、生态、社会、管理、经济等各专业的知识在课程体系中需加大占比,形成多个专业联合支撑城乡规划专业的局面,原课程体系在横向上缺乏多学科交叉进补充和优化,碍于学科的融合进度和历史惯性,课程体系设置不全面,结构不协调,难以适应新要求[5]。

3.3 产教融合平台联动性不足

许多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在校内外建立诸多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与企事业单位的校企合作有些流于形式未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实践课程设计环节,指导教师以工程实践项目作为课程设计题目,以“真题真做”来实践训练,但在实操环节中,指导教师所承担的工程实践项目在工作推进上要求甚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与之匹配,导致学生真正参与实践课题核心内容较少,辅助成分较多,没有得到全面的锻炼[6]。且各产教融合基地之间没有建立较好的联动机制,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各平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导致其利用效率低下。因此,无论是各产教融合基地之间还是从教师和学生层面,均应加大加深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合作共享。

4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

空间规划体系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呈现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多学科特征,单一学科难以完成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完整教学供给;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也更需要培养过程中对于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4.1 创新能力培育

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倡导在新发展理念下的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更强调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因此,国土空间规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体系已然不仅仅是传统城乡规划建成环境的范畴,对于非建设空间已放到了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面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城乡规划教育需要建构新的产教融合课程教学体系来积极响应对于创新能力的需求,在核心课程中加强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师能力结构中所需具备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新理论、方法和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案例,循序渐进的训练,促进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促进对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7]。

4.2 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育

国土空间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进对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到了新的要求,因此专业实践课必须紧跟形势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强实践课与理论课的联动,强化实践课作为理论课知识集成应用的平台作用。同时,在城乡规划专业产教融合实践环节,及时增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的相关教学内容,如一些跨区域特定类型国土空间规划内容,以便明晰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8]。在此基础上,通过以实践项目为载体,拆分成专题来讲授,并设置研讨环节、校外专家讲座、实践沟通讨论体验等形式多类型的实践环节体验,来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育。

4.3 专业协作能力的培育

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改革需要适应知识体系重构需要,立足城乡规划学科优势建立体现专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公共管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9]。在专业协作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思辨能力与包容观念的培养,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跨专业的理解能力等,在理论和实践课程中加入情境式学习和探讨式学习方法,创造与他人研讨、与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学会取舍各类观点,由此培育多元与包容的价值观,以此来适应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过程中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5 结语

本文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生态文明观和多规协同等新要求出发,结合产教融合实践中出现的原目标定位与新时代要求错位,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新要求,产教融合平台联动性不足等问题,着力从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的培育,初步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力求培养更好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国土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国土空间规划的法理和机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鲜花盛开的国土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