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羟基维生素D与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2021-01-15 01:08李洪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24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

李洪涛 李 俊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病死率约40%,其发病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出血是遗传及各种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维生素D是一种有神经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激素,在骨骼与非骨骼疾病中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与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联[1]。目前发现维生素D可以减少血管内皮损伤、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在斑块形成的早期,单核细胞从动脉内皮细胞之间移入内膜下成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脂质转变为泡沫细胞并开始逐渐凋亡。凋亡细胞发生继发性坏死,释放脂质形成坏死核,最终导致管腔狭窄、纤维帽变薄破溃,继而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维生素D代谢产物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分化和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从而降低LDL-C在血管壁沉积。同时维生素D通过减少乙酰化或氧化LDL-C的摄取,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从而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此外,维生素D还可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减少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来减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病,进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率[2-8]。

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储存形式,是临床常用的衡量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指标,体内低25(OH)D水平既提高脑血管的发病率也增加脑血管病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但25(OH)D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较多,在脑出血领域的研究甚少。提高对脑出血的早期预防,可很大程度降低脑出血的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对25(OH)D水平与脑出血的相关性进行评估,进而为宿迁地区脑出血的预防与诊治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6—2020年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1例脑出血患者,130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体检人群(来自本院健康体检中心或因其他原因入院的患者)作为对照,所有入选人员均为江苏省宿迁市本地汉族人群。病例组均行头颅CT/MRI明确诊断,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排除最近有颅脑外伤、肿瘤、手术、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严重心、肺、肾等疾病,排除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史和近期内服用影响维生素D代谢药物的患者。对照组均无脑卒中病史或冠心病史,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糖、血脂等检查。诊断标准:高血压:以收缩压( SBP)≥140 mmHg和(或) 舒张压(DBP)≥90 mmHg 为高血压诊断标准或正服用降压药物;糖尿病:空腹血糖(GLU)≥7.0 mmol/L或正服用降糖药物;吸烟饮酒:正在吸烟饮酒或有吸烟饮酒史;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5.2 mmol/L、三酰甘油≥2.3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8 mmol/L、低密度脂蛋≥4.9 mmol/L或正服用降血脂药。

本研究获得江苏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由患者本人或其指定授权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实验方法所有脑出血患者入院24 h内清晨空腹静脉采血2 mL,对照组门诊/病房住院患者采空腹静脉血,EDTA抗凝;血清低温离心分离后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试剂盒使用美国DiaSorin公司提供的25(OH)D定量测定试剂盒(LIAISON 25-OH Vitamin D TOTAL Assay)。血清25(OH)D水平评定标准:血清25(OH)D<49.9 nmpl/L表示维生素D缺乏;50~74.9 nmol/L表示维生素D不足;>75 nmol/L表示维生素D充足[9]。

测定血浆25(OH)D、空腹血糖、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

2 结果

2.12组资料对比见表1。脑出血组与对照组在年龄、体质量、性别指数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生化指标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出血常见危险因素如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TG、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脑出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本项研究显示对照组25(OH)D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25(OH)D缺乏更易导致脑出血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组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9例,血清中25(OH)D缺乏者141例,占83.4%,不足者20例,充足者仅8例,表明宿迁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存在严重的25(OH)D缺乏,可能与北方日照时间少、活动少及饮食习惯有关,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国际移民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IOM) 建议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每天补充VitD 800 IU,既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又不影响钙、磷的代谢[10]。

2.2脑出血危险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2。将收集的的16项临床及实验资料采用二分类逐步向后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表明:血清中25(OH)D值可能是除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甘油三酯、高血压史和饮酒史外脑出血的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β=0.706,OR=2.026,95%CI(0.984~4.175)。

表1 脑出血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对比

表2 二分类逐步向后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一种复杂的由多因素导致的疾病,目前认为维生素D缺乏可能会增加脑血管病发生率、加重神经细胞损害,并对其预后产生不利影响[11-13]。维生素D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保护脑细胞:(1)抗炎作用:维生素D可通过免疫细胞的维生素D受体(VDR)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下调TNF-α、IL-6等的表达,从而起到抗炎作用。此外,脑损伤后NF-κB的早期活化及高表达可参与继发性的脑损伤进而导致病情加重,而维生素D通过负反馈调节衰减巨噬细胞中TLR信号通路导致的炎症反应,抑制NF-κB的激活,达到保护脑细胞的目的[14-19]。(2)抗氧化作用:脑梗死后氧自由基对大脑富含脂肪链的生物膜进行攻击,出现“瀑布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引起脑细胞生物膜的破坏,维生素D能上调脑内星形胶质细胞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表达水平,增加谷胱甘肽含量,清除氧自由基,还能增加患者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进而抑制氧超载及氧化应激反应,对抗过氧化造成的神经元损伤。(3)抗凝作用:维生素D能下调促凝血组织因子、MMP-9以及PAI-1的表达,上调血栓调节素的表达从而起到改善高凝状态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20-26]。

哥本哈根城市心脏研究经过21 a的随访观察发现,脑梗死发病风险随着血清中维生素D浓度的减少而逐步增加,血清维生素D水平最低的5%的人群较平均水平之上的人群发生脑梗死的比例显著增高[27]。KOJIMA 等[28]对夏威夷地区8 006名日裔美国人进行了长达34 a的研究发现,血清中低水平的维生素D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BENOIT DAUBAIL等[29]对382例脑卒中患者研究发现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会增加小于75岁的脑卒中患者发病1年内的病死率。同时研究发现,预后较好的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预后差的患者,表明脑梗死后维持血清内维生素D水平正常,不仅有利于患者恢复,同时可以降低患者发病1年内的病死率。然而BARBARAWI等[30]对83 000名平均年龄在65.8岁的参与者的21项临床试验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一半患者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一半服用安慰剂。与安慰剂相比,维生素D补充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心肌梗死的次要终点、卒中、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或全因病死率均无相关性,表明补充维生素D可能对改善脑血管病的发病及预后无效。

然而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临床研究都集中在血清25(OH)D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上[31-36],其与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是否有直接相关性、补充维生素D能否有效防治脑出血并改善其预后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表明血清中25(OH)D值可能与宿迁地区汉族人群的脑出血发病有相关性,可能是除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甘油三酯、高血压史和饮酒史外的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发现宿迁地区约95.3%的60岁以上老年人存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情况,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需适当增加维生素D摄入,但仍需要更多的大型临床试验加以完善,才能给出一个合适的推荐方案,将可能为脑出血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