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科普账号的内容生产

2021-01-16 07:12彭红燕张麒麟尚媛媛
科技传播 2020年23期
关键词:物理所中科院账号

彭红燕,张麒麟,尚媛媛

当前,短视频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主力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知识类账号构成了其重要的一支力量。而在知识类账号中,以传播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普类账号表现尤为突出,其人均粉丝数量、视频播放量和点赞量,在平台六大知识类短视频账号中居于首位[1]。抖音与科普的结合,对于平台来说,是一种账号类型运营和内容生产上的成功;对于科学传播来说,这种形式则是对传统科普路径的一次新的开拓。

依据抖音和飞瓜网提供的数据,按粉丝量、搜索指数和综合排序看,抖音科普账号表现突出的有五家:“科学旅行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中科院物理所”“这不科学啊”“科学宇宙(锋轮)”。其中前两个被抖音平台认证为优质科普自媒体,第三、第四分别被认证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科普自媒体,最后一个暂未认证。从账号主体看,“中科院物理所”属于机构号,其余四个属于个人号。表1 为五家科普账号运营,以及其在2020 年上半年间,各自作品发布及被观看情况的统计(表1)。从粉丝数量,以及作品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和转发量等热度算法四大指标看,五家账号堪称热门级的抖音号。

笔者以2020年1月1日到2020年6月30日的作品为样本,对五家抖音科普账号的内容生产进行分析,发现以下特点。

1 抖音科普的选题:关联性、热门性、新鲜感

纵观五家科普账号2020 年上半年发布的作品,其内容涉猎领域十分广泛,内容条目合计达14 种之多(图1),然而各账号在选题上又各有侧重(图2)。整体上,选题倾向于有关联性、热门性、新鲜感的内容。

表1 样本账号统计总览表 单位:万/天/个

图1 样本账号条目建构统计图(数据源自抖音账号)

图2 各账号条目建构统计图(数据源自抖音账号)

1)关联性,指选题内容与账号定位具有一致性。“科学旅行号”和“科学宇宙(锋轮)”定位于天文宇宙科普,天空、海洋、地球、银河系方面选题都是其高频发布内容。而“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定位于身边的生物学科普,选题多集中于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如视频“月季插土豆里能生根吗”(2020年4 月10 日)。“中科院物理所”和“这不科学啊”两个账号都以物理知识为主要科普方向,但“中科院物理所”侧重对纯理论的普及,所发布选题更深奥一些,如曹则贤教授关于量子力学的部分演讲视频(2020 年1 月2 日、1 月15 日)。“这不科学啊”定位于对物理学常识的普及,显得更“接地气”,如视频“你小时候分过饮料吗”(2020 年3 月13 日),利用吸管平分杯中可乐的小实验,向受众解释了“虹吸原理”。

2)热门性,指选题集中于最热门的题材。“科学旅行号”和“科学宇宙(锋轮)”相对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在“新冠”疫情期间,两个科普号相继发布了有关病毒的专题科普视频。在2020 年6 月20 日,又对当时引发热议的“日环食”现象发表了观点。

3)新鲜感,指选择那些人们认知领域稀缺的、鲜见少闻的题材。如“科学旅行号”以天文宇宙知识为背景,发布了许多冷知识科普。还有一种选题,就是对被人们以讹传讹的伪科学话题进行辟谣和科普,能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认知。

这种多样化又兼具关联性、热门性和新鲜感的选题特色,使得抖音科普账号既保持了清晰的定位,又丰富了平台同类账号的多样性。

2 抖音科普的叙事模式:情景故事、旁白讲解、对话聊天

观察五个样本账号发布的科普短视频,发现其进行科普讲述主要遵循三种叙事方式。

第一种是情景故事式,通过剧本编排,在故事的推进中穿插科学知识。“这不科学啊”通常沿用此方式。这种方式趣味性较强,容易吸引受众。但表演痕迹较明显,且剧本编排重复性较高,观众易产生审美疲劳。比如其在2020 年1 月15 日、2 月13 日和5 月23 日分别发布了三个视频,内容是如何利用重心将叉子、锤子和可乐立起来。首次获赞162.1 万,第二次跌至107.1 万,第三次就只有38.3 万。虽然也获赞颇多,但同质化的剧本和叙事方式无疑让部分受众失去了兴趣。同时,故事性也可能会削弱其本身的科普意义,使观众偏离视频本身想表达的含义。

第二种是旁白讲解式,主体是贯穿全视频的旁白,配合大量动画或图片,较为细致地讲述科学知识。代表者是“科学旅行号”和“科学宇宙(锋轮)”。这种方式很考验创作者的语言叙述能力,因为大段的文字讲解极易使受众产生灌输感和抗拒感,但这也是相对最能完整表达科普内容的方式。

第三种是对话聊天式,这种方式的使用者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代表。创作者以一种类似于聊天、话家常的方式进行科普,较为随和近人,作品经常以类似“今天去逛公园,认认公园里的花”这种搭家常的句式作为开场,一下消弭了陌生感。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物理所”,从已发布内容来看,它并没有固定的、刻意设计的叙事套路。内容可能只是搬运一段未经加工的视频片段,如前文提到的曹则贤教授的演讲视频,也可能是仅有字幕和配乐而无讲解。而从2020 年4 月16 日之后,通过机器配音的讲解内容又多了起来。总之,该科普号叙事方式多样,并无定式。

3 抖音科普的视频制作:文案润色、背景音乐、画面修饰

抖音科普账号在确定选题和叙事方式后,进入视频制作和内容呈现的环节。在文案编排、配乐和画面拍摄上,五家科普抖音号的视频制作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重制作型,一种是轻制作型。前者文案讲究,音乐浮夸,多用动画和影视画面;后者文案平实,无配乐,或配乐固定成为一种声音logo,画面多用实景。

重制作型的视频以“科学旅行号”和“科学宇宙(锋轮)”为代表。这两个科普号因叙事方式多属于旁白讲解类,所以其字幕文案有很明显的编写和润色痕迹,文笔和修辞水平较高。配乐多采用激昂、悬疑等鲜明的风格来营造科幻感、未来感和磅礴气势,这与两个抖音号主打天文宇宙方面的科普有关。画面呈现多与字幕内容相契合,大量采用动画和影视作品剪辑结合的方式。

轻制作型视频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中科院物理所”和“这不科学啊”三家科普号为代表。这三个账号字幕文案都较为朴实和口语化,相对缺乏编排与润色,主要作用是方便受众理解。其中“中科院物理所”作为官方性质账号,掌握丰富资源,倾向于以实验和演示的方式来创作作品,试验场景呈现水平较高。而“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和“这不科学啊”基本采用实景拍摄,虽然更有真实感,但画面较为粗糙,制作精度较低。配乐方面,“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受对话类的作品风格影响,基本不使用配乐,“中科院物理所”对配乐也没什么特殊要求。相比之下“这不科学啊”的配乐有明显的风格塑造倾向,重复使用率和辨识度较高,固定的音乐旋律成为了该账号的一种声音标识(logo)。

4 完善抖音科普账号内容生产的建议

4.1 科普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有待提高

科普抖音账号带有启智的属性,与一般抖音账号比,更讲究严谨、准确、富于知识性。但受短视频时长限制,很多科学知识和实用技巧无法展开,因此带来了科普传播流于浅表,有失系统、严谨的问题。

首先是科普的深度问题。观察“中科院物理所”、“这不科学啊”和“科学宇宙(锋轮)”三家抖音号,视频时长一般在1 分钟左右,“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作品时长相对不固定,短则几十秒,长则2~5分钟,而“科学旅行号”的视频时长多在3~4 分钟左右。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这种短小精悍的观看方式受到了追捧,但从知识普及深度的角度来看,这很难让人们真正的理解和参透一个概念。受众也许仅仅了解一些皮毛,对本质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其次,有些科普视频对内容来源和出处交代不够充分。如“科学旅行号”和“科学宇宙(锋轮)”经常以“据科学家发现”“据表明”“如果XXX 会怎么样”等词进行开场,或者直接对一个现象或知识进行描述,明确指出来源出处的次数有限。这种模糊来源和依据的表述,使得受众无从检验和证实,科普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问题,科普账号在组织内容时,可以适当将知识化整为零,以小博深,做小而精的作品。同时明确引据图书、论文等资料来源,以便受众追根溯源,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让科普活动超越简单的知识灌输,成为引导受众走向自主思考和自愿探索的深化过程。

4.2 进一步增强抖音科普账号间的互动

在抖音平台上,科普账号的主体有官方的,也有非官方的;传播内容的知识地图有区隔界限,也有交叉重合;用户和粉丝群体既有各自的兴趣圈,但也不是绝对地壁垒森严。抖音作为一个社交媒体,把众多元素汇集在一起,提供了内容上资源共享、创作上互相借鉴、传播上粉丝参与的有利条件。加强科普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官方账号提供自己的丰富资源和专业设备,非官方账号贡献出自己的选题、创意和粉丝关注度,双双合作,必将带来更丰富的科普内容和更精彩的视频呈现。

例如,“中科院物理所”和“这不科学啊”都主打物理知识科普,但彼此之间孤立隔绝,完全没有互动。2020 年5 月24 日,“中科院物理所”曾发布过一个名为“零下196 摄氏度的液氮‘油炸’鲜花会是怎样的效果呢”的视频,研究员用直接实验的方式进行了科普。这是普通科普账号难以做到的,实验室、防护服、专业设备都是高昂的成本。但非官方账号的优势是有更好的交互能力[2]。倘若二者能打破界限,挖掘共同价值,双方的内容生产和传播都会有一个极大提升。

4.3 在科学严谨中增加“有温度的科普”

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授固然是严肃理性的,但面向抖音社交平台的普罗大众,科普账号的作品又不可过于艰涩,形同板着面孔讲课。为了更好地向普通受众传播科学,抖音科普账号作品可以从趣味性、参与性、人文性三个方面为冷静客观的科学增添一些“温度”。

增加科普的趣味性,可以从文案脚本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在不违反科学性的基础上,做到表述平民化。对于复杂的科学问题,通过分集或合集的方式呈现,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既保证了科普的深度,又不致令受众望而生畏。

增加科普的参与性,可以从标题设计着手,多用疑问、反问、设问等问句式标题,开篇就抓住受众注意力,把受众引入对问题思考的情境中。随着科普问题的展开,受众的思维和注意力全程参与,使得科普活动不限于信息单向流动,变成了相互的交流和对话。

增加科普的人文性,在选题上应注意保持对人的持续关注,对生命的尊重,并彰显人文关怀。例如,2020 年的“新冠”疫情给社会和公众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心理压力。在这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科普短视频的价值和重要性也愈加显现出来[3]。2020 年2 月5 日、2 月7 日和3 月3 日,“科学旅行号”相继发布了“病毒的真相” “蝙蝠的秘密”“病毒的秘密”三个科普视频,详细描述了关于病毒和蝙蝠的相关知识,建议公众“佩戴口罩”“勤洗手”“拒绝食用任何野生动物”,同时号召大家保护地球,关注和重视生态平衡。这些作品在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同时,也启发了公众对人类自身处境的进一步思考。

猜你喜欢
物理所中科院账号
彤彤的聊天账号
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
20世纪40年代政府对 中央研究院的行政考核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物理所氧化亚铜新能源材料分析
“最有学问的井盖”带来科普启示
Google Play游戏取消账号绑定没有Google账号也能玩
如何查看迅雷数字账号
中科院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中科院物理所:创新“沃土”是怎样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