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多导向建构视阙下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研究
——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

2021-01-16 06:07孙海军马姝莉刘靖邵凤娈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建构

孙海军,马姝莉,刘靖,邵凤娈

(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不断更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获取、能力提高与素质提升”成为重要的教学原则,也是检验与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我国著名教育学者王策三先生曾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应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1]。这个论断较早地阐述了获取知识和技能,以及促进身心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本质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大学生逐步形成符合个人规划与社会发展所具备的重要品质与关键能力,是一个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多元化体系[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从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以来,就一直面临着学生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的问题;然而现有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专业建设[3-5]、课程体系[6-7]、课程改革[8-9]、实践教学[10]、质量监控[11]等知识获取层面,对专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缺少系统性思考及实质性研究。自2013年招生至今,各地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已完成以课程体系优化和知识获取为核心的专业建设,并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此时系统地研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好的实践支撑,也是推动专业走向内涵发展的战略诉求。考虑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交叉型较强、知识体系建构较为复杂的特征,该文剖析当前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进而梳理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逻辑脉络及框架,并制订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及素质提升的适应性策略,旨在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体现出较好的教育学术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

1 困境检视

虽然专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被提到新的战略高度,但现实情况及培养效果仍不容乐观,专业能力素养尤其是创造创新素质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呈现“只好胜,不好奇,有习题,无问题;只学答,不学问”的状态[1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仍存在现实困境。

1.1 专业设置的短暂性与内涵认知的模糊性

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当前仍处于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和课程改革等基础建设阶段,对专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尚未展开针对性的研究与思考,也没有形成相对系统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首先,专业建设的短暂性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相对滞后。其次,专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涉及面广,具体培养什么能力、提升什么素质又是当前教育者面临的一个较为复杂、相对模糊的问题,加上各地院校由于发展基础不同、专业倾向各异,对专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存在不同的认识与看法。认知的模糊性导致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力及素养培养上难以形成有效而又针对性的教学行为。

1.2 教学模式的传统性与思维方式的局限性

首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从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拆分而来,理论强、实践弱的传统教学模式短期内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有效改变,加上真正的“双素质型”(理论教学素质+实践教学素质)教师比较少,导致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无法满足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进而导致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较为缓慢。其次,多数院校延续的仍是理科专业的教师队伍及思维体系,虽同属理科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原来的母体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实践要求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背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诉求使得理科专业工科化倾向愈发明显。理科的思维方式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中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

1.3 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与培养效果的滞后性

虽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时间较短,但国家体制改革、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内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快速变化,尤其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国土空间规划规划体系的提出,使得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呈现综合化和多元性,单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部分院校在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演化过程中引发的知识结构体系尚未完成系统性建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实现专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培养效果方面存在较为一定的滞后性。

2 体系构建

现实困境及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单一的方法和路径,应有宏观的战略思考及顶层设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应根植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架构“知识体系建构—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逻辑框架(见图1),即在明确多元导向的基础上,向学生积极传授知识的同时,因材施教,引发学生思考建构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2.1 知识体系构建

专业知识体系是知识结构中“专业”属性的体现,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知识建构式”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并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建构的。在“知识建构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采用启发指导式、社会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和较强的可行性。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要解决当前急迫的现实问题必须要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建构不同目标导向下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学生为主体,让教师以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身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以此为基础保障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知识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以及不断优化来加以实现,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知识领域和知识体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一般能够体现这种知识体系[13]。因此,专业知识获取知识体系建构要抓住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这一重要环节,强化课程间的逻辑关联与深度融合。

2.2 专业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是指在通常以社会就业岗位具体需求为依托,专业人士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从事生产、管理活动等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表现为所从事专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所形成的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14]。培养哪些能力是当前教育者普遍感到困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回归到对专业本质的认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属于一个理科专业,但又是典型的学科交叉型专业。人文地理重理论,城乡规划重实践,因此该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依据教学目的可将课程分为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理论类课程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目的,而实践类课程以技能的实践应用为主,但两者均是帮助学生加强专业认知、科技创新、专业自学、社会交往、社会实践和就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2.3 综合素质提升

图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建构-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逻辑框架

综合素质的提升应作为专业培养的最高纲领与核心目标。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课程体系及知识体系,也会培养不同的技能,但最终归于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一个殊途同归的过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强化学生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需要突出的是,人文科学知识及素质是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项目素质的基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知识,只需要将人文科学知识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进行转化,在学习与生活中进行内化成为人文精神,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15]。

3 提升策略

3.1 构筑稳健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群建设与模块设计

稳健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依托载体。构筑并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是课程建设及其体系优化的基础和关键[16],也是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拥有顽强的意志和塑造良好的性格进而提升综合素质的根本保障。建构稳健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强化两点内容:第一,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体系的稳健性及其结构的协调性,促使课程由形式关联迈向深度融合,从而带动知识的整合、能力的提升与素质的提高,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遵循科学的演变机制,博采众长并实时动态调整以建构更加理想的课程体系[17]。第二,重视课程群建设。课群是指由几门相邻、互相紧密联系的课程组成的一个课程群体,主要着眼于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内容优化。在课程群建设中,学校应从剖析知识、能力和素质入手,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优化[18]。重新定位课程组群建设在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现实意义,秉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机遇,架构了技术工具类课程群、人文地理类课程群与城乡规划课程群三大结构。

3.2 践行学生中心主义理念,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际执行者,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需要教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创新引导和探索指导等方面进行更高的提升,并在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等方面加速转型。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升:第一,教师应以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将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人爱好统筹考虑到教学的影响因素之中,进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第二,不断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尤其是该专业的综合实践,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进而通过进修、合作、观摩与借鉴,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思路,进而形成自身关于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模式。

3.3 结合社会需求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借助社会优质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立足国家和地方实际需求,以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导向,因材施教,依托课程群建设实施模块化教学,建议在第5~7学期将兴趣与偏好相似的同学组成授课小组,按照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等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进行拓展式培养,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强化校企合作,以社会力量和实际工作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与素质,为大学生后期顺利地参加社会工作配置更加契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4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单一目标维度的知识传授显然不能满足新时代高等人才培养的诉求。以专业教育为中心,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展现良好精神风貌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才是符合立德树人要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体现。该文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为对象,遵循“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与提升素质”的教育教学原则,针对专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缺少系统性思考与本质性研究的不足,尝试架构“知识体系建构—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逻辑框架,并制定了优化与提升策略。“知识体系建构—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逻辑框架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思考平台,为解决高等教育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内涵认知的局限性、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和培养效果的滞后性提供系统化分析视角。在提升策略上,构筑稳健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群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建构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知识结构体系,践行“知识建构式”理论和学生中心主义理念可以优化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借助社会优质资源强化校企合作,因材施教,能有效地检验并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作为典型的学科交叉型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具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该文的研究仍属于概念性的思考和宏观性的引导,今后应在适宜性的实施策略与可操作性路径方面需要展开持续性的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建构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加强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为社会经济和民生利用服务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