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2021-01-16 08:28王成钢刘芳芳张梦丽牛殿英
哈尔滨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颅管径多普勒

王成钢 刘芳芳 张梦丽 牛殿英

(开封市中心医院彩超室,河南 开封475001)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急诊之一,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病死率高,预后较差。引起高血压脑出血的因素很多,有效的检测手段对高血压脑出血风险预测有重要意义[1]。颈部血管超声(CUS)主要用于检测颈动脉、椎动脉的血管情况,可以清晰显示血管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及血管狭窄情况[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借助脉冲多普勒技术和2MHz发射频率,可以获取脑部血流动力学参数,来反映颅内血管功能状态[3-4]。本研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参数与临床预后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颈部血管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评估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神经内科首次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预后情况的不同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40例,预后不良组50例,其中预后良好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5~72 岁,平均年龄(57.65± 5.13)岁;入院时收缩压在135~230 mmHg,平均(167.22±26.87)mmHg,舒张压80~150 mmHg,平均(118.67± 16.29)mmHg;经CT 诊断出血部位脑丘区3例,脑干5例,皮层下8例,小脑4例,壳核区20例;出血量为10~50 mL ,平均(29.32±8.97)mL。预后不良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35~71 岁,平均(57.71±5.19)岁;入院时收缩压在130~230 mmHg,平均(166.98±27.03)mmHg,舒张压85~150 mmHg,平均(118.58±15.97)mmHg;经CT 诊断出血部位脑丘区4例,脑干6例,皮层下10例,小脑5例,壳核区25例;出血量为10~48 mL ,平均(29.45±9.11)mL。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检查方法:①颈部血管超声(CUS)检查:取仰卧位,选取轴面检测方式,检测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颅外段(ICA)、锁骨下动脉(SUB)、颈外动脉颅外段(ECA)、椎动脉颅外段(VA),观察横截面和纵截面的图像,测量血流情况、中膜厚度、狭窄处管径、斑块大小;②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探测器的探头置于枕窗、颞窗、眼窗,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眼动脉(OA)、大脑前动脉(ACA)、颈内动脉末(TICA)、基底动脉(OA)、颈内动脉虹吸段(SCA)、椎动脉颅内段(VA)血流动力学变化。

1.3 考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参数指标的变化,指标包括CCA 管径(mm)、ICA 管径(mm)、VA 管径(mm)、阻力指数;②比较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参数指标的变化,指标包括收缩期最大流速(VS)、平均流速(VM)、舒张期最小流速(VD)、搏动指数(PI);③对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良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1.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影响预后情况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参数指标的变化:预后良好组颈总动脉管径(mm)、颈内动脉颅外段管径(mm)与预后不良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椎动脉颅外段(VA)管径(mm)、阻力指数与预后不良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参数指标的变化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参数指标的变化的比较(±s)

组别 CCA 管径(mm)VA 管径(mm)ICA 管径(mm) 阻力指数预后良好组 8.21±0.84 3.27±0.54 5.44±0.35 0.63±0.13预后不良组 8.43±0.71 2.73±0.47 5.58±0.38 0.79±0.21 t 值 1.346 5.069 1.798 4.213 P 值 0.182 0.000 0.076 0.000

2.2 比较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参数指标的变化:预后良好组收缩期最大流速(VS)与预后不良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平均流速(VM)、舒张期最小流速(VD)、搏动指数与预后不良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参数指标的变化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参数指标的变化的比较(±s)

组别 VS(cm/s) VM(cm/s) VD(cm/s) PI预后良好组 85.13±6.4846.34±4.3428.09±3.321.22±0.21预后不良组 84.95±6.6342.28±4.3723.56±3.261.51±0.23 t 值 0.129 4.393 6.497 6.176 P 值 0.897 0.000 0.000 0.000

2.3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多因素分析:舒张期最小流速(V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是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三个月不良的预测因素,详见表3。

表3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后病情恶化快,对神经系统损害较严重[5]。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较多,增加了预后预测的难度,目前关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报道较多,对预后风险的预测研究较少。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方式有头颅CT、电量脑电图、常规血液检查、超声检查等,颈部血管超声(CUS)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具有无创、便捷、价廉等优势,可以有效检查颅内外血管的异常情况,有助于预后判断[6-7]。本研究分析颈部血管超声(CUS)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作用,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本研究发现预后良好组VA 管径(mm)、阻力指数与预后不良组差异较大,表明临床上患者的VA 管径(mm)变窄、阻力指数增大,有助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早期诊断。VA 管径(mm)变窄、阻力指数增大会导致机体血液循环受阻,从而产生脑组织持续性缺血缺氧症状,引发出血。研究同时发现预后良好组平均流速(VM)、舒张期最小流速(VD)、搏动指数(PI)与预后不良组差异较大,分析可能原因VM、VD 降低,PI 增高可以反映血管阻力增高,间接与颅内压的增高相关,而脑出血患者的早期死亡与颅内压的增高的增高有很大的关系。李成武等[8]研究认为高血压患者的视网膜病变程度增加,血管的搏动指数增大、阻力指数增大。本研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因素作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脉冲指数(PI)、舒张期最小流速(VD)、阻力指数对预后不良风险作用依次增加,其中脉冲指数(PI)异常患者是正常患者的2.6倍,舒张期最小流速(VD)异常是正常患者的2.1倍,阻力指数异常患者是正常患者的1.6 倍。因此,PI、VD、阻力指数可以准确判断血管的病变程度,在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颈部血管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为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预后提供较为直观有效的参数,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猜你喜欢
经颅管径多普勒
某660MW电厂主蒸汽及再热蒸汽管道管径选择分析
多普勒US及DCE-MRI对乳腺癌NAC后残留肿瘤的诊断价值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大管径水平定向钻在沿海滩涂施工难点及措施
大管径预微导纠偏防护窗顶管施工技术研究
大管径大折角热水供热管道设计方案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