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现实启示

2021-01-16 13:42叶立生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农村

叶立生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1 引言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元年。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1920年代末兴起的乡村教育运动对农村教育给予了极大关注,特别是黄炎培在长期农村职业教育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些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2 黄炎培早期“教育救国”的探索

1878年黄炎培出生在一个旧式知识分子家庭,他有着深厚的旧学基础,在科举教育制度中考取了秀才和举人。24 岁时,他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接受西方教育观念和科学民主思想。1902年夏,南洋公学发生学潮,学校随之解散。经蔡元培的指点,黄炎培回到家乡将观澜书院改建为川沙小学,创办新学,走上了探索“教育救国”的道路。辛亥革命后,黄炎培被任命为江苏都督府民政科总务科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他清除科举影响,增设学校培养人才,并亲自主持起草《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为江苏教育发展作出了特别贡献[1]。

1913年,黄炎培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明确提倡采用实用主义,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受教育者“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主张“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渐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深受这种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1917年1月,他发表《职业教育实施之希望》的文章,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国家最困难的生计问题。同年5月,他与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的名流一道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旨在通过改良教育、改善学生的职业状况,达到救国家、救社会的目的,从而将职业教育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3 黄炎培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由于父母早逝,黄炎培基本上是在农村的外祖父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这使他有较多的机会接近中下层民众,了解民众的疾苦。成年之后,他逐步觉悟到农村的贫穷与落后不仅在于中国社会长期的积贫积弱、自然条件差,更在于教育的落后、农民素质不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当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时,他将校址选在了“民之贫弱无业者,较他处为多”的上海西南区城乡结合处,体现了黄炎培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朴素情怀。

3.1 推进农村建设改进试验

受民主思潮的影响,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掀起了一场平民教育运动,继而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黄炎培和他所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以特定区域为中心,先后建立了30 余个乡村改进实验区开展农村建设改进实验,其中以在江苏昆山花桥创办的乡村改进实验区为代表。1925年,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山西太原年会上提出了“划区实验”的主张。不久,中华职业教育社制定了《试验农村改进计划》,并于次年5月联合中华教育改进社和东南大学农科等单位共同开展划区农村改进事业,10月成立“徐公桥联合改进农村生活事务所”、公布《改进农村生活事业大纲十条》,开始了为期6年的以经济、社会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改进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育方面,通过增设实验小学、私立小学使适龄儿童大多能按时入学接受教育;通过设立民众学校和其他补习学校,开展扫盲识字教育活动,使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农民学会了识字,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例如:上课时间分为全日、半日等;用分区、巡回的方法在偏僻的地方创办露天识字学校,以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则以生产教育为主,重点普及农事教导、训练农业技术[2]。

在开展农村改进试验过程中,黄炎培提倡多做实事,用看得见的成绩来取信于民;强调农村教育不能妨碍农民的农作时间,教育内容要切合农民生活上的应用。他在《从六年半的徐公桥得到改进乡村的小小经验》提出,除了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人员”与“精神”。“人员”方面,就是要培养与训练从事农村改进试验的人才,与农民合作、群策群力。“精神”方面,就是要以身作则,要求别人不能做的首先自己不做,要求别人做的首先自己要先做[3]。

3.2 主张“大职业教育主义”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他说,“职业教育,以广义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则凡学成后可以直接谋生者皆是”,“不要说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等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就是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何尝没有一部分关系?”关于职业教育目标,黄炎培提出要注意共同之大目标,不仅仅是学生获得一技之长,更要着眼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他说:“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他对仅仅着眼于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弊端进行了批判,指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4]。

1925年底,黄炎培写成《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在文中他总结道:“以我八九年的经验,很想武断地提出三句话,就是: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5]他认为,办职业学校必须同时努力地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进行沟通与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要积极参加全社会的运动。他告诫人们,“办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关注职业界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民众的需求。这是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4 黄炎培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

黄炎培农村职业教育思想是其“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他长期从事农村职业教育实践的结晶。具体来说,黄炎培的农村职业教育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4.1 农村职业教育应“富教合一”

黄炎培指出,农村的教育问题不能仅仅从教育着手,而要将其放入整个农村来进行理解与解决。1920年代的中国农村存在“穷、愚、弱、散”四种现象,而“穷”是最根本的。1929年10月,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人员对农村进行考察,发现农民迫于生计无暇接受教育,即便是儿童,只要稍稍能工作就不肯抛下生产来接受教育。因此,黄炎培认为应“先富后教”“富教合一”,要让农民自愿接受教育,必须能够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生存都堪忧,教育更无从谈起。只有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农家子弟才有可能上学,教育才不至于成为空谈。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物质经济条件,并且能够让农民通过接受教育走上致富的道路。

4.2 农村职业教育要服务农村

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宣言书》中指出,当时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教育不与职业沟通,导致毕业生纷纷失业。他认为,学校教育忽视人才供求关系、学习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是当时教育的三大病根,进而提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三大宗旨:一是推广职业教育,二是改良职业教育,三是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教育之准备。为推行职业教育,加强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黄炎培于1918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冠以“职业”为名的学校——中华职业学校,提倡“劳工神圣”,培养“首脑并用、双手万能”的人才,并将“敬业乐群”作为学校的校训。1923年,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江苏职业教育计划案》,提出成立职业教育总机关负责统一计划、指导,将农科大学、中学农科、乡农学校以及乡村师范学校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学校教育体系;同时根据特殊农产将农村划分为若干区,设立农场供农业学校进行实验,密切建立农场与农校之间的联系,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农村。

4.3 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合农村

1920年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掠夺,中国农民遭受双重压迫,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方面,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过渡,传统的农村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已经进入农村的西式学校教育,其教育内容又不太符合当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往往学非所用、收效甚微。黄炎培认为当时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必须重视农村教育,通过教育为多数人谋幸福;应当正视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异,农村教育应与城市教育有所区别,应该与农村生活实际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5 黄炎培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与1920年代相比,今天的农村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政策支持、发展环境、经费投入等方面更是今非昔比,但黄炎培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些真知灼见,特别是他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把握、农村职业教育的规律认识,对我们今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5.1 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弱势教育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仅在生源上处于劣势,而且在教育投入上也处于弱势,所需要的场地、设施、师资等一直处于缺乏状态。要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首先要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社会联系最为紧密,不仅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要;而且能够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促进教育公平,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5.2 正确处理“离农”与“向农”的关系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思维,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甚至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农村职业教育尽管长期以来坚持为“三农”服务,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得不为农村学生“跳出农门、流向城市”创造机会、提供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使农村职业教育疏远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如黄炎培所指出的,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富教合一”,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让接受教育的对象真正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5.3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一方面,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坚持紧紧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各项产业的需要,突出“就地化”和“在地化”,优化涉农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真正能够培养出爱农业、懂技术和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建立一支与农村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职业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聘请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聘请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编写出与农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教材,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6]。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建设线上云平台,将课堂搬到农村的田间地头,让职业教育融入到农村生活的日常、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6 结语

黄炎培早年立志于教育救国,继而以解决国计民生为己任,探索实践农村建设改进试验,形成了丰富的农村职业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面向农村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猜你喜欢
黄炎培职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职业写作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