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

2021-01-16 02:47康敏
种子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防治策略栽培技术病虫害

康敏

摘    要:玉米是深受国民喜爱的食物之一,种植户对其质量和产量的要求一向居高。随着我国人口数量逐年增长,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如何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成为农业人员关注的话题。分析了玉米的主要栽培技术,提出了防治玉米常见病虫害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策略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3-004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3;S513       文献标志码:B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力推广玉米科学栽培技术以及相关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尤为必要。为了切实提高玉米产量,相关专业人员应不断探究玉米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整理出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

1   玉米栽培技术

1.1   选种技术

选种时要根据山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种植者的自身需求,选择能适应该地区的玉米品种,保证玉米的稳定高产。要留意山西省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情况等,避免栽种的玉米品种和季节冲突,以提升玉米的成活价值和产量的高效性。

一般来说,要选择抗碱性和抗寒性强、适应能力良好、玉米颗粒充实饱满并且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大穗型,拥有高产潜能的中晚熟品种也可优先选取。在甄选玉米优良品种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种子杂交技术,以获得更优良的玉米品种。研究出抗病害、抗倒伏能力更强的玉米品种,在山西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使山西省玉米产量创丰。

确定好玉米种子后,要对其进行晾晒和搅拌,以此提升种子的发芽率、出苗率以及抗病虫害能力。种植者应观察天气情况,需在万里无云、风力微弱的天气晒种2~3 d,定时翻动玉米种子,确保其晾晒均匀[1]。在晾晒后的搅拌过程中,种植者要仔细观察玉米种子的健康状况,若是出现了病虫害问题应使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

1.2   耕地技术

在选择好优良的玉米品种后,对其护理工作同样重要,做好耕地技术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通过深层松土打破土地犁底层是促进玉米种子充分吸收养分的有效途径,能使玉米颗粒饱满、茁壮生长。在先进的农业器械得到普遍推广以前,种植者常用犁翻动土地,长此以往,土地经常受犁的翻动挤压,其中富有黏性的杂物遇水沉积凝合形成更为紧实坚硬的土层,即犁底层。厚度适当的犁底层对耕地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大大留存住玉米的水分和养分,但若是犁底层比较紧实且厚度超过了20 cm,就很可能阻碍农作物的生长态势,挤压农作物的生存空间,影响农作物的能量及物质交换、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和根部通气性、透水性。对于这种过厚的犁底层,可以通过深度松土和翻动来解决,使其保持在正常厚度或直接清除。深松土地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种植者必须提前对土地进行深松,使耕地中富有养分的细菌微生物和水分得以增强,同时提高耕地的抗旱防涝能力,保证玉米根系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增加肥料的使用效率和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促进玉米健康生长。

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高低,土壤中的养分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来源。玉米的种植条件相对宽松,对土壤的性质、结构没有明确的要求,但若是与土壤条件相冲突,就会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因此,种植者应先向下深耕20 cm以上的土壤,提升土壤的蓬松程度,确保土壤能有效增加养分,玉米根系能直接扎根生长,保证玉米的出苗率以及根系的坚固程度。完成深耕后应合理利用农业机械设备进一步耕地,通过平地、起垄等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使土地更适合玉米生长,便于播种工作和田间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1.3   密植技术

玉米定植密度的高低对玉米的受粉率和生长空间有很大影响。定植密度过高,玉米生长空间不足,作物就会争夺阳光,造成很多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迟缓,影响整体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定植密度过低,玉米作物的生長空间充裕且有空余,对土地的利用不充分,无法达到最大化的效益。所以在定植时,要依据玉米品种的特性决定合适的定植密度。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在充分利用耕地空间的同时,确保每个植株获得足够的阳光照射,还能避免玉米植株间距过密阻碍玉米生长发育。受山西省地势、气候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种植玉米的时间也不同,比如夏玉米的种植密度可以比春玉米种植密度大。栽种玉米时可以灵活改变玉米作物的间距,改为宽窄行种植,这种种植方式能扩大玉米生长空间,便于通风,增加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面积,灵活利用相同土地面积改善玉米作物的生存环境,进而提升玉米质量和产量[2]。目前可操作的宽行距为68 cm左右,窄行距为32 cm左右。

1.4   田间管理技术

科学的田间管理对提升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十分重要,前期对种子进行药物拌种能有效预防病虫害的侵袭,后期播种时要合理安排玉米植株密度,时刻关注玉米作物生长态势,对玉米苗定期查补调整,挑拣出发育不良的玉米苗并清除玉米苗间的杂草。玉米结穗是玉米需要大量养分的时期,种植者应按照玉米的生长态势对肥料进行调整,确保玉米作物颗粒饱满、顺利生长。

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肥料、水分、土壤等要求不同,这就需要种植者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对不同阶段的玉米进行科学施肥。种植者可以在仪器设备的支持下检测土壤,调配出比例精准的肥料,促进玉米产量效益最大化。要确保施加充足的底肥促进玉米出苗萌发,在合适的时间适当补入复合肥,以促进玉米的生长。

2   玉米栽培中的病虫害防治

2.1   物理防治

恰当的物理防治可以保护土壤的活性,防止害虫病菌具备抗药性。例如,春玉米很可能感染黑穗病,黑穗病属于真菌担子菌亚门。当玉米患上黑穗病后,其果穗变得短小、花丝消失、花器变成叶片的形状、整个果穗化为一包黑粉,因此得名黑穗病。

黑穗病的病菌可以在土壤和粪肥的表面过冬,以冬孢子的形态在土壤中存活2~3年以上,当播种玉米幼苗且土壤的含菌量足够时,土壤的温湿度将是病菌对玉米侵染程度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玉米的栽培措施防治黑穗病,黑穗病主要依靠土壤和粪肥传播,随着土壤中病菌的不断累积,玉米作物的发病概率不断增高。

种植者可以通过农业防治避免黑穗病的感染,应深翻患病区域的全部土壤,将其中含有的病菌组织深埋于土中,同时用纯净的粪肥作基料,杜绝土壤再次感染黑穗病。还可以选择抗病性能强的玉米品种,比如中单二号,依据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3]。如果种植者追求快速效果,可以选用抵抗力强的杂交种降低玉米的发病率,有效控制病害蔓延。还可以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如三唑醇和烯唑酮,将其拌进玉米种子中有效预防黑穗病。同时,还可以加强田间管理,定期除草。有效除草既可以保存土壤中的肥力、养分,还可以缩减害虫的生存空间,降低玉米患病虫害的概率。

除了农业防治,还可以通过生物防治避免病虫害的发生。螟虫对玉米作物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玉米螟的幼虫往往寄生在玉米的花丝中吃玉米粒与嫩苞叶。大量的玉米螟繁衍会导致玉米养分流失,使玉米大大减产。此时,农业防治已不适于驱赶螟虫,种植者可以人工饲养玉米螟的天敌——赤眼蜂。在玉米螟繁殖的重点区域定点投放赤眼蜂,减缓玉米螟的繁衍速度,使玉米免受害虫侵扰,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如果种植者没有条件人工养殖害虫的天敌,还可以利用害虫的生活习性将其聚集,采用引诱捕杀法。在防治害虫时,除了可以利用其趋光性外,还可以利用其对味道、颜色等的敏感性,比如在适当的地点设置具有强力味道的容器和明亮颜色的粘板等。

2.2   化学防治

当物理防治效果甚微时,化学防治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褐斑病是玉米作物常见的病害之一,其病菌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和较高的温度,因此,高温、多降雨的时节是褐斑病频发的阶段。玉米在感染褐斑病后,果穗下叶片的部位会全部干枯,致使玉米产量骤减至预期产量的70%~90%不等。

治疗玉米的褐斑病以化学防治为主,种植者可用具有针对性的杀菌剂对玉米的叶面进行多次喷洒,达到初步的预防效果。对于已经感染褐斑病的玉米,可在其患病程度较轻的叶面喷洒粉锈宁、多菌灵遏制病情的发展,同时可适当加入叶面肥补充玉米养分,增强玉米作物的抗病害能力。

另外一种常常侵害玉米的病菌是纹枯病,会导致玉米叶面出现黑色纹路,直接影响玉米叶面的光合作用,减少其对水分、营养的吸收。种植者可在玉米的患病叶面直接喷洒多菌灵、井冈霉素控制病情,依据玉米的病重程度决定喷洒农药的次数。可将患病玉米浸泡在升汞溶液中防治纹枯病。可适当翻动患病玉米的土壤,增加土壤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让干燥的热空气从根部对感染纹枯病的玉米进行干热消毒。

3   结束语

为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需严格把关玉米种植的各个阶段。不仅要选择适合种植区域、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在播种时还要科学拌种,采取密植技術,增加玉米产量,提升土壤使用效益。在玉米生长阶段,科学定期的田间管理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只有严格把控玉米生长的每一个步骤,才能确保玉米真正实现丰产。

参考文献:

[1]刘怀龙.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乡村科技,2020,11(24):102-103.

[2]吴锐.玉米栽培新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家参谋,2020(14):66.

[3]支慧.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农家参谋,2021(6):29-30.

猜你喜欢
防治策略栽培技术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关于冷却塔的落水噪声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探析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及防治策略
52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与防治策略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