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山区朝天椒丰产栽培技术探析

2021-01-16 02:47刘明
种子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应用

刘明

摘    要: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环境十分适合朝天椒的生长,所以朝天椒栽培也是高海拔地区的一项重要产业,提高朝天椒栽培的技术水平,能够让朝天椒栽培经营者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朝天椒栽培技术的支持下,朝天椒的平均产量可达到2 000~2 200 kg/667 m2,产值可达7 000~12 500元/667 m2,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文章结合高海拔山区朝天椒栽培的地理气候条件,分析了朝天椒丰产栽培技术在应用中的技术要点,指出了朝天椒常见病虫害的具体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海拔山区;朝天椒丰产栽培技术;应用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3-006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641.3       文献标志码:B

我国西南地区有许多高海拔山区,高海拔山区不适合发展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业。高海拔山区的环境温度要低于低海拔地区,其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4~17 ℃,相对湿度一般在65%~75%,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同时年降水量比较稳定,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种植反季节蔬菜。朝天椒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调味料,其市场消费需求量较高,发展朝天椒产业可成为高海拔山区农民的致富途径。目前,朝天椒栽培已成为我国高海拔山区的支柱产业,例如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1   朝天椒的概述

1.1   朝天椒的特征特性

朝天椒是一种辣度较高的辣椒品种,其植株较为紧凑,椒果生长在植株顶端,果体较小并呈簇生状态,朝天椒的根系长度一般在15 cm左右,其中主根与侧根较明显,主根与侧根上有发达的根毛,茎秆上不会生长较多的根系。

朝天椒的一级分枝一般为3条,而二级分枝可达3~5条,椒果果型为羊角型,果体尺寸可达7~8 cm,未成熟时果体颜色为青绿色,当生长成熟后果体颜色会由绿转红。朝天椒从幼苗定植到收获一般在40~50 d,采收期较长,收获椒果数量较多。高海拔山区栽培的朝天椒其平均产量可达2 000 kg/667 m2左右,选择高产品种配合先进栽培技术后平均产量可提升至2 500 kg/667 m2。在收获期内获得干椒重量可达400~420 kg/667 m2,一些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最高产量可达500 kg/667 m2,由此可见朝天椒的经济效益较高,是一种十分适合在高海拔山区种植的经济作物,能给高海拔山区的农民带来较高的收益。目前朝天椒的品种具有较好的抗旱、抗寒能力,产量较为稳定,在高海拔山区有较好的品种优势。朝天椒是一种反季节作物,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同时在市场上的价格较为稳定,市场的消费需求量较高[1]。

1.2   朝天椒的生长环境

朝天椒是一种喜阳植物,在中等光照强度下有较好的生长状态,可以适应较长时间的阳光照射,采光条件不好时会导致出现落花落果的问题。朝天椒的花期与果期较早且果期较长,可以反复收获,如缺乏良好的日照条件会降低其坐果率。需要注意的是,朝天椒不适合长时间受到强光直射,暴晒会导致植株的生长速度变慢,甚至还可能发生日灼病,因此朝天椒适合与高秆作物一起采用间作模式种植,高海拔山区通过山体遮挡也能达到控制日照时间、光线强度的效果。适合朝天椒生长的温度一般在20~28 ℃,苗期的温度一般在18~25 ℃,进入花期后当温度低于15 ℃或高于32 ℃时,其授粉会受到影响,也会导致落花落果的发生,当温度在10 ℃以下时会直接中断朝天椒苗体生长,进而导致植株死亡。朝天椒生长期的植株白天适温为20~28 ℃,夜间适温为18~20 ℃。

朝天椒属于一年生经济作物,为了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朝天椒不能与茄科作物连作,高海拔山区种植朝天椒要保障产区内良好的排水设施,其作为一种耐旱不耐涝的作物,土壤湿度过高可能导致植株根系腐烂,易发生病虫害。因此,高海拔山区的朝天椒栽培选址工作尤为重要,适合栽培朝天椒的地块宜选择在地势较高、通风效果较好、土壤透气性较强、排水性能较好的地块,土壤成分要具有多泥、少沙的特点,选择土壤肥力较好、较松软的地块栽培朝天椒,有利于朝天椒更好地生长。

朝天椒栽培适合一年以上的轮作,如重茬种植则要注意做好土壤灭菌消毒,减少病原菌、害虫虫卵的数量,有效防治朝天椒病虫害的发生,如重茬仍忽视对病虫害的预防,就会增加病虫害发生的概率,进而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朝天椒在栽培前必须做好整地工作,要保证产区内土碎、墒足、畦齐,栽培朝天椒的垄台宽度一般控制在90 cm,垄间沟宽一般控制在30~40 cm,沟深一般控制在20~25 cm,参数误差一般要控制在5 cm以下。当朝天椒定植后,要注意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田间不可存留积水,如田间存留积水超过3 h,则会导致植株萎蔫死亡[2]。

2   朝天椒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种子处理

为了预防朝天椒苗期的病虫害,在播种前必须对朝天椒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浸种处理,未经过浸种处理的朝天椒种子要先晾晒2~3 d,确保种子干燥后,使用0.2%高锰酸钾溶液对朝天椒种子进行浸种,浸泡时间20~25 min,浸泡完成后使用清水对种子进行冲洗,冲洗后进行充分搅拌,以去除朝天椒种子中残破、弱小的个体。完成对种子的筛选后,将饱满的朝天椒种子浸入48~50 ℃的温水中,浸种时间为12 h,将浸泡好的朝天椒种子静置在30 ℃室温的环境下4~5 d完成催芽,当种子露白后使用纱布包好,即可开始播种。

2.2   育苗阶段

要想保证朝天椒长势均匀,提升朝天椒的成活率,就要做好朝天椒的苗期管理以及育苗工作。在高海拔山区,朝天椒的播种时间应为3月底至4月中旬,为了避免高海拔山区气温过低阻礙朝天椒生长发育,可在朝天椒苗期使用农用塑料膜搭建暖棚,暖棚一般为双层小拱结构,使用暖棚45 d左右即可度过朝天椒苗期。

朝天椒的育苗苗床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土壤肥力充足的地块,同时要有较好的运输条件以及排水条件。育苗用的苗床宽度控制在1 m左右,长度控制在8~10 m。搭建的暖棚拱棚高度为0.5 m,外沿高度为20 cm左右。育苗阶段所施用的肥料应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搭配尿素及磷酸二氢钾,具体施肥量根据苗床土壤实际肥力来决定,施足底肥后再浇足底水,待水分充分渗透土壤后使用小刀在苗床上划出1~2 cm的方格,每个方格内播种1~2粒朝天椒种子。

虽然朝天椒种子已经经过浸种的消毒处理,但为了保证朝天椒幼苗健康生长,在播种前仍要对苗床进行充分的消毒,消毒时使用50%多菌灵900~1 000倍液对苗床进行喷洒施药,苗床内的播种量为130~150 g/667 m2。应选择在晴朗无风的中午进行播种,播入朝天椒种子后在播种坑穴上方覆盖厚0.5 cm的细土,覆土可达到保护朝天椒种子的目的,但要注意覆土厚度不宜过高,过高可能影响朝天椒的发芽效率。另外,为了防止天气变化带来的高温烧苗问题,当朝天椒出苗后,在晴朗高温时应揭开两侧棚膜促进棚内通风,在傍晚时再次盖好棚膜即可[3]。

3   朝天椒丰产栽培技术下田间管理的要点

3.1   水分管理

朝天椒在生长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田间浇灌水量,根据地表干湿状态的实际情况及时浇水,通常对朝天椒的浇水作业应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当朝天椒生长至花期后,要注意一次性浇水量不能过高,按照少浇、勤浇的浇水原则。可使用滴灌技术在田间设置滴灌水管,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朝天椒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也能避免土壤湿度过高影响朝天椒生长。

当遇到高温天气时,不可浇水过猛,气温过高时立刻浇灌大量水分会导致土壤温度迅速下降,导致朝天椒出现落花、落果的现象。当朝天椒植株高度生长至2.5 cm后,要及时对土壤进行松土除草处理,松土深度要控制在8~10 cm,适当的松土作业可以提升土壤透气性以及保水能力。

3.2   肥料的施用

为了促进朝天椒的生长,提升朝天椒产量,必须根据朝天椒长势以及土壤肥力及时追肥。肥料应以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辅的施用原则,在朝天椒定植后,为了促进朝天椒根系发育,加快朝天椒恢复速度,应在田间使用元素水溶肥0.5 kg/667 m2,同时加入200 mL的30%甲霜恶霉灵以及300 mL的30%琥胶肥酸铜。

发现朝天椒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足或长势缓慢的情况时,应在田间施用三元含硫复合肥5 kg/667 m2以及硼锌铁镁肥0.5 kg/667 m2,一般情况下朝天椒定植后15 d左右即可进行第一次追肥,之后按照上述施用量每隔10 d浇施1次。当朝天椒生长至花期后,尿素施用量为8 kg/667 m2,每隔7 d施用1次,有助于促进花蕾的发育以及植株的分枝生长。当朝天椒进入到坐果期后,为了促进椒果生长发育,将尿素施用量提升至10 kg/667 m2,并且在追肥中添加复合肥,施用量为20 kg/667 m2[4]。

4   结束语

要想进一步发展朝天椒产业,应提升朝天椒的产量与品质,因此必须要应用更加先进的栽培生产技术,为朝天椒的生长提供更加有利的生长条件。

参考文献:

[1]朱伟岭,芦志红,齐卫强,等.簇生朝天椒-小麦套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农业科技通讯,2019(5):205-208.

[2]缪武,刘荣云,邓鑫,等.鲜食大果朝天椒新品种飞雁的选育[J].中国蔬菜,2020(6):90-92.

[3]周华.不同栽培密度对朝天椒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2020(3):40-43.

[4]王传福,双红.豫东地区朝天椒間作套种高产栽培新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8(2):152,194.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