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科专业的学科交叉问题研究

2021-01-17 07:48刘运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科交叉课程体系

刘运新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科研处,广东 江门 529000)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社会和市场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已悄然实现了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跨越,即教育的需求侧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教育的供给侧却还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是以高校为主的各类教育机构不能回避的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经济体系中的广泛运用,大量非创造性的工作岗位将会被替代,这将使本已艰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从就业情况来看,高职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低于工科,也低于大多数理科专业,这说明高职文科专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比理工科更加紧迫。本文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前提下,对运用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改造高职新文科的教育教学体系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一、高职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

从最近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8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来看,2018年高职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低于工科专业毕业生(高职院校一般不开设纯理科专业),就业红牌专业都是文科专业,导致高职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文科专业的教育信息化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出现严重脱节

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在经济体系中被广泛运用,人才市场需要能熟练运用这些技术开展专业工作的人才,而现有的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信息化改造方面滞后于市场的需求,这就导致了高职文科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二)高职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缺乏适度的学科交叉信息化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存在矛盾

高职文科专业教育过于重视专业化而轻视了学科的适度交叉,高职文科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普遍不够强,因为专业知识背景单一,而社会更需要具备跨学科交叉能力的人才,导致了企业找不到需要的文科专业人才,而大量文科专业毕业生找不到所谓“专业对口”的工作的社会现实问题。

(三)高职院校文科专业教育还没有整体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跨越

学科之间是一个既相互区别又不同程度地存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过细的分科无法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正在从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过于单一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难以全面提升文科专业学生的能力,这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高职文科专业教育乃至整个高职教育体系的公信力[1]。

由此可见,高职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较为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人才需求侧变革,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科专业教育供给侧仍然严重滞后于市场对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能力体系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就必须以教育部、科技部等13部门提出的建设“新文科”为战略性指导思想,探索运用适度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改造现有的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高职文科专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二、运用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实施“新文科”教育改革是解决高职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倒逼高职文科专业教育从传统学科向交叉学科转变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运行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些变革绝非技术变革这么简单,而是整个社会进入了一种个人知识和智慧体系被信息化和智能化全面整合的新时代。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很多传统工作岗位被重组,或被替代,乃至消失,更多的新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如理工科类专业岗位中的工业机器人的组装、算法的革新等。与此相适应的文科专业也应当做出相应转变,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绩效管理就应当向这些领域靠拢,传统的思维无法满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现有的文科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与信息化和智能化交叉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越是与信息化和智能化交叉少的专业,就业就越困难[2]。以部分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法律事务专业为例,这个专业是就业的红牌专业,从全国部分开设法律事务专业的高职院校的课程来看,至今仍没有学校开设人工智能方面的法律课程,也没有学校开设信息化方面的法律课程,甚至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法律事务专业都没有开设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方面的法律课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是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工作的。从找到了工作的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来看,多半学生从事的也是非法务性质的工作。

(二)运用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改造现有的高职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职业能力的内在要求

1.信息化时代要求高职文科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现今的高职文科各专业的教师都各自“耕种”本专业的“自留地”,甚至同一个专业还分为若干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的教师也都主要“耕种”该分支学科的“自留地”,高职文科专业教育这种划分“自留地”的狭隘专业观正在严重阻碍高职文科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没有交叉学科体系的新鲜血液注入,这种关起门来建设的所谓专业和学科无疑是不可能拓展新的深度和广度的,无法使专业和学科建设开辟新的境界和发现更多未知领域[3]。这种相互“隔离”的专业观降低了教育的成本,却增大了企业的培训和用工成本,企业录用高职院校毕业生后发现需要从头培训一遍才能上岗。其实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也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专业能力也强,而一个专业能力差的学生的综合能力一定是弱的,这说明适度的学科交叉是非常必要的。

2.学科交叉是建立学科之间的相互验错机制而使学科朝着科学方向发展的保障

由于缺乏学科交叉体系的相互验错,很多在这个学科属于明显错误的理论却能在另外一个学科被视为所谓学术权威,这样的文科专业学习完全变成了教师卖弄文字的游戏或指导学生卖弄文字游戏的技术性学习,甚至走在了有“知”无“识”,有“术”无“学”的边缘,学生失去了追求真理的人格独立性,甚至因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而迷失融入社会的职业方向并难以自拔。

下面以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高职专业普遍开设的经济学基础和经济法课程为例,来说明单学科之间相互验错的必要性。一方面,这些专业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材几乎都是套用一个模式,甚至各大出版社的教材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同,没有一本教材对中国和美国的情况进行适度区分,竟然没有一本教材对GDP的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都是套用美国60多年前的概念,这使得经济学难以解释现实经济生活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样,上述这些专业普遍设置的经济法课程几乎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国家干预”理论,没有一本教材对该逻辑进行反思,其实市场失灵并不能推导出传统法失灵的逻辑,既然传统法没有失灵,就不能随意增添一个经济法,所以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只是随意从民法、商法、行政法等部门法中选取一些法律规范,再加上消费和权益保护法、竞争法、财税法、金融法等经济法的规范性文件而拼揍起来的毫无任何系统性可言的知识碎片,学生学习了之后感觉无法理解也很难加以运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和经济法课程是特别重要的两门基础课程,如果这两门课程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后面的专业课程就难以串成一个整体,这必然将导致高职文科专业特别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碎片化,这些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相互打架,这门课这样说,那门课那样说,各个学科的说法往往因缺乏科学的验错机制而相互矛盾,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关系整个高职文科专业教育质量的问题。

高职文科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既具有扎实的文科专业知识,又具有其他专业和学科的常识,因而开设一些学科交叉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不会犯常识性错误,新文科建设应当以追求相对的真理作为最重要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适应社会能力又具有改造社会能力的文科专业人才,实现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三、运用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改造高职院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思路

国家教育部认识到我国高职教育因缺乏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验错而难以保障教育质量,先后提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1+X证书、信息化教学等实现学科交叉的措施,这些措施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提高高职文科专业教育质量的作用,但仍然没能完全解决学生在学期间的厌学问题和学无所学的问题,所以最近国家教育部又提出了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新文科的办法,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文科教育的质量,这一指导性思想极有可能预示着高职文科专业教育将迎来一个真正的改革春天。接下来要解决的最紧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高职文科专业教育的学科交叉。因为交叉过宽,教师的知识体系可能容纳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交叉过窄,又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和运用能力的效果,甚至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专业又没有综合能力。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有增有减,减掉重复性设置的课程和重复性的内容,将教材真正定位为教学参考书,通过强化高职院校的学科交叉研究以提高高职教师的研教能力。

(一)有效整合现有课程,高职一年级只开设公共通识课和专业通识课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只有4个半学期左右,因而应当对这4个半学期进行合理的划分,将高职一年级完全作为基础知识学习年级,主要开设公共通识课和专业通识课,在公共通识课中应当增加哲学基础理论、中国近当代史纲要、文艺学概论,由教育部组织精编这三本教材,在全国通用[4]。在高职所有文科专业中开设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和经济法课程,并作为专业通识课,责成技术师范类本科院校或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组织编写教材并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审定,确保这三本专业通识课教材的质量。改造现有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组织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创新创业教材并使用虚拟云教学平台实施教学[5]。

(二)砍掉重复设置的专业课程和内容,将高职二年级全部用于专业教学和校内实训

在高职一年级系统学习了10门左右的公共通识课和专业通识课以后,高职二年级不宜再继续进行通识教育,应当将高职二年级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实践窗口,直接针对职业能力要求实施教学,坚决砍掉重复设置的课程和内容,其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用于实训和实践课程。

(三)高职三年级在校的半个学期直接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授实操课

高职三年级在校学习的半个学期是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关键过渡时期,学生即将进入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只有企业才知道自己的工作岗位需要哪些实际操作能力,因而由企业专家到校以学徒制的形式实施实操教学是最恰当的,这样就形成了校企的真正有效合作和产教的深度融合,也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和精准就业创造了条件。

(四)大力开展高职院校文科专业的学科交叉研究

没有科学研究的发展就不会有学科的发展,作为称职的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是职业道德的内涵性指标。但是不去研究学科和教学的发展规律,教师就难以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所以当下对论文的强制性要求其实是一种对教师是否进行科学研究的有效监督,至于代写代发等个别行为并不意味着这种监督的无效性,恰恰是制度在起作用的表现,应当对代写代发论文的行为实施严格的学术道德监督。如何进行科研工作?学科交叉领域往往意味着知识增量的产生,没有学科的适度交叉将难以避免“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局面,学科交叉体系研究将成为今后文科专业科学研究的主要侧重方向之一。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写教材特别是通识课教材必须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支撑,否则不得纳入编写计划,不能乱编滥写教材,对于大面积抄袭的教材必须追责,还高职文科专业教育一片净土,高职文科专业教育才能高效实现学科交叉而确保教育质量。

四、结束语

我国的高职教育的规模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但高职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文科专业毕业生的有效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不高,这缘于我国还缺乏对高职文科专业教育规律的深刻认知,尤其是在培养高职文科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关系的认识方面存在相当的误区,其实培养高职文科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培养其专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适度的学科交叉又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在高职文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学科交叉课程而建设高职新文科教育体系,系统性地提升高职师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实现从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跨跃式发展,将我国由职业教育大国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强国。

猜你喜欢
文科交叉课程体系
豆文科作品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孙文科
连一连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