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论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2021-01-17 07:48佟玉英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历史教材

白 璐,佟玉英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80)

从“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看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点要牢牢把握。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核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最根本标准,着力于树立和践行社会认可的人才观、质量观,尽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自课程思政理念在全国各学科推广应用以来,与很多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结合融入并进行探索研究,却一直没有与高中历史教学课程结合的相关研究资料,且在课程思政理念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现下我们要在历史课程中有效结合课程思政理念,要系统梳理、准确把握现阶段学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形势特点,将类似统筹推进“有盲区”、探索实践“有误区”、教学能力“有欠缺”等突出问题一一解决[2]。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历史学科的很多知识和事情基本无法通过实践去验证,难给学生较为直观和真实的感受,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相对空乏[3]。在新一轮统编教材改革和课程标准更新中,教师在一线进行的教学活动也出现了较多问题,如课程目标与考试要求没有很好结合,单节课程容量大,课文偏多、偏枯燥给一线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等。但新改革的确在课程目标以及教材设计上有了很大进步,使得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体会应具有价值关怀,而且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学会以致力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4]。在历史课程设计中的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实施阶段和课后评价阶段分别与课程思政理念相结合,为读者解读如何在历史教学课程设计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传递社会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课程思政理论结合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各类课程要以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说。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培养核心素养更是与思政课程的培养目标相融合,其中的唯物史观为学生培养各素养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辩证地宏观地了解社会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去看待历史发展,科学分析历史问题,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家国情怀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了解自己与家庭与祖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使命担当,通过对史实的学习让学生加强对价值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经验解决问题。核心标准素养很好地将课程思政的理论融入其中,充分发挥“春风化雨”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历史课程设计的实践

(一)课前准备

1.充分了解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2017版课程标准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相似点。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着力于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史,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政治、文化均是促进人类发展的要素之一。历史解释让学生培养成对史事进行综合客观分析的思维,形成科学、客观、全面、合理的历史解释,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利于培养学生日后分析解释各种事物的能力。时空观念更是立足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学会站在不同时期、不同立场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并让学生养成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日后的换位思考也能帮助学生处理好自己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史料实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史料、辨别,筛选史料,也为学生日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中选取自己所能用的信息资料奠定了基础。家国情怀从历史角度阐释国家的意义,加深学生的爱国思想,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带有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教师备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工作。例如,在“虎门销烟”这节课程中,学生除了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这是近代中国史中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反抗,体会拥护祖国的爱国之情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2.探寻新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通史+专题”的模式是教材的创新之一,既保证了历史的时序性,也有利于深入分析史事,使课程思政理念融合到教材中。而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上课期间起到重要作用的工具之一,高效地利用教材资源,能使历史课程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统编教材规避历史争端问题体现了历史的科学性、客观性,如删掉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必修的《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不仅体现历史的时序性,也考虑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基础,与初中历史知识很好地衔接,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难度,利于学生的系统性时空观念的形成。教材中打破世界史与中国史的界限,让学生在宏观层面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历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把百姓的生活与国家的制度政策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细致地了解国家制度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不是以“国家制度高不可及与我无关”的想法去度过自己的一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充分了解教材,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利用教材去提高课堂效率[5]。

3.以“思政”代“传统”教学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观念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紧跟节奏,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历史内容和材料也在变化更新扩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学习意识,课前准备阶段多分析教材及课外材料,多与历史学专家交流沟通以增加知识储备量。要想教好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史料、教材,自己融汇课程思政内容到课堂上,思路清晰,才能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传统历史教师更多的是纯粹讲述知识点,对非考试内容不重视,只重视做题量而非分析。但初中历史重记忆,高中历史重研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可单纯叙述教材,搞“填鸭式”教学,背诵至上。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多思考问题的引导和历史知识的感悟,结合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和课程思政理念,要了解到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

4.了解学生情况,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学习主题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有限,教师不能把所有知识具体陈述讲解并深刻分析,而要结合不同基础学生的背景,综合考虑学生水平,分析本节课教学的难重点,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结合课程思政理念为主要目标,合理分配授课时长,设计一节课的学习主题。例如,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中,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动机、开辟的时间、具体路线、开辟人物、开辟新航路的影响等都是知识点。课程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了解这是世界全球化的开始,各国开始加强联系与交流,各国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也为后期中国受到全球化影响并促成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埋下伏笔。从而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课中实施

1.改变纯粹讲述式教学模式,运用小组讨论,创设情景

历史教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讲述教材内容,历史课堂也不应该只是学生认真听、认真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室里的PPT播放次数增多,但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一味读PPT上的内容,PPT的作用是帮助师生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非形式主义的应用新媒体科技教学,这只是新瓶装旧酒。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观看专家讲座以了解最新研究情况,看历史故事视频以品味历史中的智慧哲学。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同一历史题材的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如《亮剑》《雷霆战将》等进行分析,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指导,不仅增加师生互动量,也让学生记住了历史知识点,更让学生学会判断史料,利于学生后期学会对社会各种信息材料的选择分析判断。

教师也可以创设历史情景,在课上规定一个历史情景,赋予学生不同角色,让学生表演当下情况的做法,真正让学生感受在历史情境下历史人物所作的选择和行动,引导学生要辩证全面地分析历史任务,而非站在现代去分析历史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地评价历史,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分课堂改变了传统历史课堂上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模式,而是以学生为本,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这与课程思政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相吻合。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讲述史事的时间,只讲一些复杂、抽象的历史原理知识并给予一定的史例解释,之后提出一些历史相关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注重语言上的艺术与之结合,做到俏皮与理论共存。教材知识文字量大且缺乏趣味性,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通过教师的带动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最大的任务是让学生高效掌握相关知识与思维方法,让学生紧跟自己思路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留给学生时间自己去查历史资料,做相关调查,感悟历史课程相关思想,并要求学生自己解决查到的相关问题,列出讨论提纲。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分析后,教师在下一次课进行分组讨论,利于学生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在进行“亮、考、帮”的互动时,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所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互相考问以培养学生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求助组内同学,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要注意总结所学知识和应掌握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6]。

3.支架式教学模式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的历史课堂中,支架式教学更利于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创设相关情景,以小步调线索不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团队协作、小组讨论来理解、解决问题。同时,需要教师把握课堂节奏,引领学习方向。一个懂得幽默的教师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抽象的历史知识,也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一种途径。但并不意味着课堂要充满俏皮感,课堂幽默需要与理性相结合。过度的幽默会增加信息量,加重学生的负荷,也加大信息难度,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同时,也分走学生的一部分注意力,会让学生忽略重要知识信息[7]。例如,在讲到英国伦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变成雾都时,教师可以通过建议或问题来创设情景。提出几个问题:工业革命主要标志及发明有哪些?雾都中与变成雾都之前相比人们在生活上发生了哪些变化?伦敦变成雾都的主要原因?有何感悟?这一系列的问题会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水平,引导全体学生全面了解伦敦雾都这个历史事件,并分析其发展原因和影响,结合课程思政元素,进而让学生思考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最后教师总结所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课后评价总结

1.评价对象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师生互评不仅利于师生增进感情,了解彼此的教学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师把控和调节自己讲课的进度和深度,学生了解自己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需要再加强学习的知识点。也利于师生提高各自的理解能力和综合水平。生生互评能反映出一个学生在团体中的学习情况,利于学生自己掌握和调节学习状态,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进步的意识和能力;明确自己对历史核心素养的掌握程度,在核心素养结合课程思政元素的学习中由低一级水平向高一级水平逐步提升。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掌控情况。师师互评能促进教师间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切磋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多方面评价能培养学生更客观全面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2.多途径评价手段

多途径评价成为相对客观的、科学的主流评价方式,在历史学科上同样适用。师生间可以通过设计测试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点,是否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相关课程思政元素有深层次的认识。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后,教师可引用一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材料,让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材料及思考带给自己的启示,教师可通过学生的答案来分析其是否看懂了材料,读懂了史实,是否能用历史时空观念去分析问题等。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及他们课后的心理状况,例如爱国心理、环保理念等,方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问卷中学生传递的信息找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及时准确地对其进行指导。

总之,伴随着历史课标和教材的改革更新,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历史教学中的育人功能。教师通过在课前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和对教材的分析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课堂中把握教学重难点,详略得当,更新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体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课后评价要根据评价标准,多途径进行历史教学评价。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历史教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