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应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2021-01-17 07:48蔡文桂黄阿英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思政

蔡文桂,黄阿英

(1.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南安柳城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图像应用

当前,人类步入读图时代,丰富的图像资源充斥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图像应用随处可见。人们了解世界更加依赖视觉因素,图像逐渐成为比文本更受欢迎的获取信息渠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图像”的定义,“图像是指画成、印制、摄制的形象。”包含图画与图像,图画指的是绘画作品、印刷或复制的画图;图像是各种图形和影像的总称,包含照片、胶片、绘画、剪贴画、书法作品、传真、地图、图表等静态图像和影视类作品如录像、电影、光盘、电视剧、投影等动态图像。图像具有直观性、娱乐性、时代性、教育性等特点,它是一种重要的符号语言体系,是形式与意义共生的语言媒介,凝聚人类文明进程中社会性群体的认知结构、生活形态、思维模式和精神状态,在传播过程中不会因受众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低而受到影响,是大家普遍都能读懂的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但是在通过技术手段的处理后,图像也可能成为歪曲事实的工具[1]。语言文字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意义系统,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与培训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图像与文字的优势与劣势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图文共生、图文并茂,才能趋利避害,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表达和传播效力。

二、图像应用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1.图像应用提升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效果。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的思政教育长于“灌输”,过于抽象,不容易被理解与接受,同时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受教地位,并非主动学习与接受,容易导致知之而非信之,信之也不能践之。图像应用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的内容更丰满和形象,更为趣味、生动、直观,让受教育者能一目了然,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主观接受,在不知不觉中贯彻落实,寓隐性思政教育于其中。

2.图像应用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效果。图像应用通过“看得见”的图像传达“看不见”的情感和价值,寓抽象于具体之中,让人在无意识间接受教育,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2],在实践中,受教育者更容易通过图像认知理论,在实践中再现意识中的图像知识,并化之为具体行动。

3.图像应用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图像应用表达方式多样,有静态与动态方式,图像言简意赅的形象传达着思政教育的内容,表达着教育者的理念,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同时,也能促进教育者对教育媒介的探索与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手段与教材的改革。

三、图像应用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图像应用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

第一,缺乏意识形态性意识。图像本身带有制作者的价值观与感情色彩,甚至受制于作者的认知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些图像的作者,可能也只是看到图像本身的表面信息,忽视其内容的意识形态相关性。例如一张外国人的图片,用在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部分,显然是不妥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很多时候是隐性教育,当前部分思政教育者就是缺乏甄别图像内容的意识形态性的意识与能力。第二,缺乏生活性语言。图像的选择要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生活的语言传达党和政府的思想与理念。当前的部分思政教育者在选用图像的时候,会陷入“红色”误区,认为唯有中央主流媒体的图像可用。当然,权威运用是根本,但不能只有权威的语言,而抛弃了所有大众日常的语言。比如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仅用单纯的文本语言,必然只是让受教育者知之,而不一定是践之,倘若教育者用的是百姓的图像,则更贴切、更亲民、更易于实践。第三,缺乏准确性。教育者为了吸引、迎合受教育者,将图像泛娱乐化,用所谓的最为时髦的话题图像,却与教育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其结果是受教育者得到的只有热闹的回忆,却没有得到任何正能量的知识。教育者在图像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准确,贴近时代主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图像应用的形式过于僵化

第一,简单的图像堆积。大量的图像堆积,良莠不齐,无法成系统地对教育内容进行阐述或者补充。PPT只是教师代替板书的工具,视频只是消耗课堂时间的手段,图像内容根本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第二,以图像代替语言。教师用观看影片或者视频代替教师个人的授课,在校园里,用纯图像的宣传广告让观众自己领会等现象屡见不鲜。教室成了图像放映室,教师成为放映员,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受教育者集体观看图像的过程,师生没有思考,教育内容没有得到传达。

(三)图像应用未能实现向教学体系转化

教师缺乏正确的“图像意识”,对图像本身所表达的内容没有高度的时代感和政治正确性,不能准确甄别图像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引用”成风,有时还是瞎引用、乱引用、错引用,局限于图像表面的内容,忽视图像背后所隐藏的不当意义。教师缺乏将图像应用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将图像与语言有效结合,用教学的语言传达图像的内涵,容易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适得其反的结果。

(四)图像应用未能与受教育者抽象思维培养有效结合

图像应用改变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习惯,直观易懂,容易造成受教育的思维懒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致使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下降[3]。受教育者倦于思考、倦于辨别真伪,仅满足于图像所传达的信息表象认识,对于受教育者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教育者缺乏对这种现象的思考,缺乏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兴趣与能力。

四、图像应用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图像选择与应用

第一,在图像选择方面,思政课堂教学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根本。图像的应用选择要立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得到启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进行批判继承,吸其精神,弃其糟粕。革命年代产生和流传下来的英雄故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孕育的独特的革命文化、革命精神,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深厚的根基,教育者要坚持用革命红色文化来铸魂育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凸显中国制度与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彰显中国现代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先进性,尤其是在2020年度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体现出来的中国制度的高效率、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等,都会是我们图像选择的优势。用“身边人身边事”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图像选择[4]。社会主义大学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从社会生活入手,将真实的身边人、身边事以图像展示,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能加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同。最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进行思政教育的根本所在和信仰源泉[5],我们要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获得启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体系中萃取完善,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分析世界,认清时代课题,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

第二,在图像应用方面,要注意图像的意识形态功能。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甄别能力及分析引导能力,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要能够透过图像的表面看到图像的隐性内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图像要具有真实性。对图像的真实性要有确认,教育者不能为了某些教育目的,主观篡改图像原图,不能道听途说,不能是“我以为”,主观臆测,胡乱加工,不能断章取义,要展现图像的整体性及连贯性,达到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否则将丧失图像本身的教育功能,甚至是适得其反;图像要有代表性,不能对图像进行碎片化知识的堆积,张冠李戴,胡乱运用,选择图像必须与所要传达的知识有密切联系,能够准确论证知识点,要有代表性;图像要有美感,体现技术性。酷炫的图像更能贴近年轻学生的喜好,在不影响图像本身真实性的原则下,利用技术手段对图像进行加工,让图像更富有美感,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相向而行。近年来,多数高校都加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倡导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6]。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要相向而行,专业课程不能破坏思政课程的教育成果,思政课程教师要指导专业课程教师深挖专业教育中的思政因素。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图像的选择与应用,要善于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专业课程中获得思政教育的启迪,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思政教育的手段方式进行教学,把专业教育中的图像术语用思政语言展示出来,让专业教育更为亲民、更为形象。

(二)校园环境中思政教育的图像运用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满足学生们求新求变的个性化需求,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可以借助“两微一端一抖”开展校园活动。通过思政文化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开展“主题思政教育图像文化展”“文化宣传短视频大赛”“新时代新思想学习宣传大赛”“防疫战疫你我他”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宣传的兴趣;及时通过新媒体推送社会热点事件、热点新闻,全方位、宽领域地进行价值引导,增强思政教育的辐射功能。通过打造思政文化走廊,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创作,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宣传,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其次,德育与美育有机结合。高校的校园环境是其发展历史的陈述与凝固,新生在入校之初,首先认知感受的是校园环境。校友回忆学校,除了对其影响较大的教师外,更多的也是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教室、实验室。物质环境对学生具有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物质环境,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给学生以美感,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这也是一种自然图像的教育运用;另一方面,加入思政文化,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利用图像描述与寄语、名人名家的典故、诙谐生动的小故事,如在绿茵小道中安放思想者的雕像,并配上“你今天思考人生了吗?”等略带诙谐的文字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宣传教育。让校园既有绿化又有文化。另外,开设类似于《校园植栽与美感艺境》之类的选修课,提高学生欣赏美、爱护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德育与美育有机结合,尊重自然、爱护生态既是美育,也是德育。

(三)思政社会实践中的图像应用

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基于AR/VR技术的可视化思政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时代思维”和“以人为本”的实践育人理念。推动思政课同新媒体技术的整合,通过AR技术,呈现思政校外实践基地真实的场景,开展虚拟仿真实践的角色体验,给思政课提供一种直观的形象的思维材料,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克服了开展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存在学生不能全员参与的局限性,存在外出实践安全隐患,师生积极性不高等缺点。运用AR技术,通过课堂实践形式,达到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这也是在思政社会实践教学中图像运用的良好探索。

五、图像应用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图像应用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及教学内容,自发调动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和创造力,提升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生动性、形象性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教改目标。图像应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能丰富教育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密切师生关系,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图像为表达方式,使校园文化与时俱进, 更具时代特色和时尚性。

3.教材目标。图像应用借助现代科技转变文化传播方式,影响人类的学习和阅读方式。图像信息量大,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更方便记忆和理解。进行图像教材开发,能让教材有温度、有热度、有深度,能完善教育教学方式,完善思政教育教学的模式与途径。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思政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