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普通话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研究

2021-01-17 13:13江紫娟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普通话表达能力口语

江紫娟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阜阳 236015)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具备熟练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日常的学习、交际以及未来的就业、生活等各方面都大有帮助。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注重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促进其素质全面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因此,必须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学生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一)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日常的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交往,口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率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范围更广、层次更深,自我介绍、产品推介、商务谈判、求职演讲等,多种场合都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只有熟练地掌握、运用口语,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更好地实现顺畅沟通。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相较于读、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只有熟练掌握这门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 满足企业单位选才的需要

近年来,无论是机关单位,还是工厂企业,在人才选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具备相应领域的素质之外,其他各方面素质、能力都应具备。而口语作为交流的最基本工具,高职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好口语,不仅能够在面试中给考官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而且考官可以通过求职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洞悉其逻辑分析能力、思维敏捷程度以及综合素质,因此,高职学生只有熟练地运用口语进行表达,才能满足企业单位的选人、用人需求。

(三) 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需求

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很多院校将考试的结果作为评判学生素质高下、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内在涵养、人文精神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势在必行。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普通话教学作为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变革与创新,在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好地适应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需求。

二、高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 交际过程中信心不足

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无法升入普通高等院校,而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由于文化课成绩较低,加之此前在中学阶段的课堂上不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次数也相对较少,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卑、胆怯心理。即便偶尔获得在公共场合发言的机会,个别学生也会磕磕巴巴、面红耳赤,不仅影响了正常的表达效果,而且还会导致自信心严重受挫,长此以往更不愿意在各种场合开口。

(二) 普通话不标准,语言不规范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各个省份,在入学前一部分学生说方言,不习惯使用普通话,在入校后,尽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大家都要使用普通话,但在课下、宿舍中,很多学生仍以方言为主[1]。即便学生注重使用普通话,但由于地域不同,在发音、用词等方面都会受到之前使用方言的影响,地方口音比较浓厚,导致普通话不标准。在语音方面,较为典型的就是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前鼻音和后鼻音混淆等;在用词方面,存在近义词混用、个别词的褒贬义混用等,影响了实际的交际效果。

(三) 组织能力欠佳,口语逻辑性差

口语表达是人们通过语言传达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种行为,基本原则是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晰明确的意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沟通,实现既定的交际目的。口语交际看似简单,但背后却体现了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很多学生之所以在交际过程时沉默寡言、词不达意,甚至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不能抓住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根本原因就在于逻辑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达组织能力亟待锻炼,需要提升逻辑性、条理性和组织性。

(四) 日常交际中存在一些不良习惯

由于生长环境、日常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存在不良习惯。有的学生说话时停顿过多,导致语句不连贯、支离破碎;有的学生不自觉地加入一些杂音,如“这个”“那个”“啊”“嗯”等,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有的学生说话不连贯、不完整,经常说了上句没有下句,既影响了完整意思的表达,同时也会让听者摸不到头脑、一头雾水;还有的学生把不雅用语作为口头禅,甚至在说话时脏话连篇,这些不良表达习惯都制约了学生的日常交际。

三、高职学生口语表达欠佳的原因

(一) 家庭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长期以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认为只要在书面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可以一劳永逸,只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出要求,而没有对普通话、语言表达等能力引起足够重视,久而久之,学生自身也逐渐忽视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山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直都说方言,没有足够的环境、场合用普通话,当他们进入高职院校运用普通话时,不仅存在抵触情绪,而且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缺少长远规划,在进入高职院校后随遇而安,甚至破罐子破摔,没有意识到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都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并未将口语表达作为一项专门的技能加以学习和训练[2]。此外,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较差,虽然在日常交谈中表现比较自然,但一到正式场合就容易紧张,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开来,反过来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的教育观点中,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视各项技术性课程,对于以交际交流为主的课程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很多院校都并未开设这类课程。这些院校将口语交际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讲授的过程中也相对较为简单,以理论授课为主,学生缺少实践、交流、练习的机会,导致在实际口语运用中存在不理想之处。

四、基于普通话教学的高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

(一)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最基本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实践性技能的提升,但在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上,应结合不同的专业需求和学生的口语实际表达能力,因地制宜地设定与之相匹配的普通话口语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确保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每一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都能够获得稳步提升。在实际执行环节,应按照以下三个层次执行:第一个层次从最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项基础知识入手,以语音训练入手,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口语表达技巧、发音方法等,并能够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说话中语音标准、声调自然、语速适宜、音量适中、发音清晰。第二个层次要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延伸,让学生把普通话中的相关知识点、单个的字词如何选择等运用到具体的语言活动中,并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强化关键知识点,夯实基础。在这一层次,要注重对学生的训练,通过训练实现用词准确、语法规范、条理清晰、表意明确的表带效果。第三个层次,提升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话题找到合适的口语表达方式,确保整个交流有效、流畅、得体。

(二) 增加专业普通话教学的课时总量

除了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执行采用普通话的要求之外,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普通话教学,并逐渐扩大课时量,给学生更多的训练机会。口语交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够熟练运用,并且在日常交际中得心应手。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学时情况,要么开设新课、要么增加学时,给学生系统学习、掌握的机会。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应按照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以积累素材、规范语音语调以及单向口语表达为主,夯实各项基本功;另一方面,重点创设一些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去面对一些问题,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经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不断积累、锻炼和提升,学生在面对不同的交际场合、对象、时机时,都能够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词汇,从而实现交际的流畅性,最终成长为一名会表达、懂交际的优秀学生。

(三) 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一方面,要切实利用好课内书本资源,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既要加强实践性训练,也要注重对课本内容的利用与开发。普通话、口语表达都与语文课程息息相关,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应紧紧围绕相关的教材,系统梳理声韵母、声调、音变、朗读、说话等相关内容,力争从各项基础知识到应试规则和技巧等都能够了熟于心。尤其要利用好教材中所筛选的一系列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大量反复训练,既有助于积累各类素材,也能够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持续提升[3]。另一方面,发挥影视资源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作用。与学习教材相比,影视资源的形式更为多样、鲜活,更容易被广大高职学生接受,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让学生养成定期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并学习、模仿播音员的发音吐字时的口型,注意听播音员说话时正确的语音语调,加之《新闻联播》涉及内容丰富,也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筛选合适的词语和语法,有助于提升学生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话题进行表达、交际的能力。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征求学生喜欢的节目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不同形式来掌握普通话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 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

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关键还要落实到实践环节,要经过大量训练,才能够取得实效。一方面,进行单向口语表达训练,不断提升发音、用词、语法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具体来说,要通过朗读训练,准确掌握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阅读要点,更好地传达文章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复述训练,掌握一些新的词汇,扩大词汇量,并在训练过程中将这些词汇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素材,为将来灵活交际打下基础;通过说话训练,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主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口语表达任务,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课内外相结合开展双向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让学生根据所创设的不同情境,运用自身所积累的多元素材,灵活开展对话交流,以此提升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来说,在课内,通过筛选切合学生身心实际、符合学生未来发展走向的主题开展辩论训练,提高学生主动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外,围绕求职、演讲、接待等不同场景,创设交际情景展开训练,让学生熟悉不同场合下的交际原则,在不同场景中得到锻炼。

(五)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口语表达能力在多种场合都能够体现,彰显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判时要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确立多元评价原则。其一,以普通话测试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作为现阶段最权威、最全面的考核方式,普通话等级测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测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学生如果参加了该项测试,且考核成绩达到相关要求,则无需再次参加本门课程的期末测试。否则,期末时要参加相关考试,选取二者中的较高分作为本课程的成绩。其二,多关注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积极进行评价反馈。课堂表现最能体现学生的真实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局限于课后的各项书面作业,要注重在平时的课堂表现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进行及时有效的评判。同时,在评价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优点,运用积极、向上、正面的力量来鼓励学生不断增强自信,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三,重视校外实践反馈。实训、实习是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适应阶段和过渡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一阶段保持“战时状态”,以检验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的口语表达水平,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进行完善、提升,以促进综合素质提升,为顺利求职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普通话表达能力口语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有效训练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酒中的口语诗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口语对对碰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