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训诂学》评介

2021-01-17 23:14马叙利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训诂学训诂古书

马叙利

苏建洲教授撰写的《新训诂学》是训诂学研究的较新成果。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订补,有共计八十余处的变动,并按以形求义、因声求义、破假借等三种方法进行研究。这次的变动内容,除了最新材料的补充,还补充了不少2017年、2018年期刊论文中特别重要的观点。该书的重要价值在于所获取材料的全面性和研究的系统性。虽然书中难免还存在一些缺憾,但仍为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训诂学著作,对于训诂学研究学者,尤其是关注训诂学研究和利用的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训诂学综合了文字学、声韵学、文法学、词汇学、校勘学、词源学等学科,内容涉及面广,资料丰富,学术价值很大。但是训诂学发展比较曲折,有些中文系只开设一个学期,占两学分,还有些大学中文系完全没有训诂学课程,加上研究笔试所占分数比例较低,所以训诂学长期以来受到冷落,也因此未见专业人士撰写新的教科书,而沿用资料老旧的教科书的结果,更让学生对“训诂学”提不起兴趣。苏教授担任训诂学的教学工作至今约十年,深知训诂学的重要性,现在只是缺少一本与时俱进、深入浅出的教科书来让学生一窥其堂奥,因此他在平时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重要或是有趣的训诂例证,比如《渔父》《赤壁赋》等一系列的字词、词意演变在书中都有所讨论,在他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完成了这部书。

苏教授擅长文字学,这本《新训诂学》根据学术界较新的训诂学理论研究成果,以在他授课时学生常犯的错误为例证,力求做到教科书与教学现场紧密结合。该书结构上分为七个章节,内容上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绪论、古籍注释概论、词义的引申、三种训诂的方法。第一章“绪论”,主要回顾前人在著作中对于何谓“训诂”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了训诂学的运用与效用,以及从事古籍训诂需要具备的知识。第二章“古籍注释概论”,主要包括:古书注释的名称、古书注疏常用的术语、古书训诂的内容三部分。第三章“词义的引申”,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为:“字”和“词”是两个层次的符号、词义与训诂学的关系、词义引申与引申的规律。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了训诂学“以形求义”的定义,资料来源和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因声求义”的类型、例证及缺点、原理与限制,以及因声求义的三种运用:右文说、同源说、联绵词;“破假借”三种训诂学的方法。第七章介绍了其他训诂方法,包含四节内容,分别为:同义词辨析、根据对文的句式结构探求词义、根据异文探求词义、根据方言探求词义。第二章和第四章至第六章为本书的主体部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例证,为了让学生了解“二重证据法”的面貌,同时对于金文、楚简、秦简、汉简的内容有初步认识,书中例证包含不少出土文献,例证都附上了解释和翻译。

笔者认为,与之前的相关论著相比,《新训诂学》的价值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训诂学中例证的加以更新整理和补充

早期训诂学的著作甚多,但均难称完备。那究竟何为“训诂”?前人著作中有不同的理解和注释,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郭璞的《尔雅·释诂》、贾谊的《左氏专训诂》、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及黄侃在的《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陆宗达、王宁认为“训诂”是指“研究古代文献词义的科学。它的目的是准确地探求和表达古代文献的词义”,又说其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郭在贻、周大璞等学者把训诂学的定义补充得更完整了,根据他们的意见,我们知道了“训诂”的丰富内涵,有助于阅读古书。苏教授紧接着又介绍了训诂学的运用与效用,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于从事词义训诂工作的极其认真、严谨的态度。训诂与校勘,准确的校勘必须以正确的训诂为前提,二者关系密切。

早期训诂专书是《尔雅》《说文解字》等,而清代是训诂学大兴的时代,主要代表有阮元等人,编成了著名的《经籍籑诂》,两百年来对于学术研究、文化發展有着巨大贡献。在《经籍籑诂》的基础上,宗福邦等学者耗十八年编纂的《故训汇纂》一书,涉及文字学、词汇学、训诂语义、音韵学等方面,难度也不可谓不高。据笔者所见,《故训汇纂》应该是文字学、训诂学领域的学术论文中引用频率最高的辞书,这也表示学者专家对这部书的肯定。学习训诂知识,研读《说文解字》,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苏教授紧接着介绍了从事古籍训诂需要具备的知识,即文字学、声韵学、语法学三门学科知识。训诂方法中“声训”以及“右文说”“同源字”“通假字”等课题皆与声韵学有关,可见声韵学与训诂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让我们能在理解训诂学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了解了训诂学的运用及从事这方面工作需要具备的条件。

(二)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古书注释概论的几个方面

阅读古书,避免不了语言文字的古今隔阂,时代越久,困难就越大,注解古书汉代就有了,注释的名称很多,发展过程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互相结合组成新的名称,苏教授把古书注释的名称按先后顺序系统地梳理了一遍,并且加以解释,同时把古书注释常用的术语进行了列举,每个术语名称、定义、采用的句式和用法等都列举了大量丰富的例证进行了说明,也介绍了古书训诂的丰富内容,通过这章内容的学习,我们能对古籍注释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训诂学这门课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系统地概括了训诂学的方法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通过文字的形体可以了解所记录的文字内涵,这便是“以形求义”,也称作“形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开始分析汉字的结构,在《说文解字》中就记录了大量文字,也记载了不少“形训”的资料,值得我们研究使用。苏教授也给我们列举了不少“古文字”的例子,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本义。在第五章,训诂学的方法二为“因声求义”,苏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因声求义的类型,并且举了不少古文进行解释,接着介绍了因声求义的例证及缺点,先秦文献已经普遍使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苏教授还对“右文说”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从先秦、秦、汉代、晋代、宋代、清代每个阶段都列举了典型的例子进行例证,也介绍了它的缺点,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并梳理出“右文说”的发展脉络。接着苏教授分别介绍了“因声求义”的另外两种运用,同源词和联绵词,这种系统的介绍并加上例证,让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思路清晰,从而进一步了解“因声求义”这一用法。

《新训诂学》一书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憾。

其一,《新训诂学》一方面如上所述,苏教授在书中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订补,共计八十余处更动,除了更动内容,也补充了不少期刊论文中特别重要的观点。另一方面,作为分析对象与例证材料,苏教授在行文中大量引述了训诂学资料,但是全书究竟使用了哪些典型例证材料,他并未在书中直观地体现出来,笔者认为,若是苏教授在引用经典例证的同时加以适当标注,将便于读者阅读与研究,也便于本书的推广与使用。

其二,在研究对象的方法与篇章结构上存在一些偏差。在训诂学方法“以形求义”这章节中,“形训”的原则与注意事项这节内容中,关于“形训”的原则苏教授并未在文中系统说明,于结构上稍有偏差,只是给我们介绍了三个检索网站,让读者会有内容与结构不对应的困惑。

综上所述,《新训诂学》的最大贡献在于该书对训诂学的知识进行了与时俱进、深入浅出的整理,列举了大量古今重要的训诂学例证,并且结合了苏建洲教授自己的丰富的训诂学课程理论,还与现场教学紧密联系,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订补,补充了最新材料,为训诂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成果。虽然书中尚存一些缺陷,但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训诂学论著,对训诂学的使用与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训诂学训诂古书
说春秋时人言及的古书“九丘”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我和古书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野隐好读上古书》(美术作品)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一套古书 一段痛史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训诂学定义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