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路径选择

2021-01-17 17:12胡全业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2期
关键词:自治德治路径选择

胡全业

摘要: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产生变化,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也都有所变革,这就使得乡村治理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所以,实现乡村治理目标还需根据目前的乡村发展现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乡村治理体系;路径选择;自治;法治;德治

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乡村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向。进入新时代,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成为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它是多年以来通过总结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经验的系统化总结,具有新时代的新特征。为此,实际在阐述和理解乡村治理时,不但要对现有经验进行综合权衡,还要着眼于乡村社会发展现状,基于新视野实施体系构建,以此促进乡村治理的全面发展。

一、筑牢自治的基础地位

1.完善基层党建

对于村支“两委”,一是党支部应该将乡村治理作为乡村稳定的基石,基于相关法律赋予的权力处理基层事务,并实现党务公开。二是要在权力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对治理权力架构进行合理规划,保障村民的权力和义务。

对于村委会,一是要对村委会选举加以规范,如界定村委会法定的权力规范;约束大家族等对于村委会的权力掌控;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村民的选举权。二是要落实村委会的监督作用[1]。一方面,要明确村委会的具体考核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考核;另一方面,充分落实村务公开制度。

对于领导职责,要清楚划分职权,村干部还需带头进行学习,全面遵守党的相关制度,能从制度上思考和把握问题,能根据党的政策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

2.培育民间组织

一是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1)利用宣传等措施引导村民意识到自身权力的保护,明确自己在乡村治理中参与的内容和途径。同时强化村民对于村规民约的认知程度,能够充分把握和自身发展相关的事项,提升乡村事务参与热情。(2)充分发挥乡村能人与德高望重乡贤的作用,可以将其组织成一个管理小组。同时在引导村民的同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真正将乡村治理和村民的大事小事结合在一起,帮助其解决最关切的事务。

二是要强化自治组织的创新能力。(1)建立乡村服务组织体系,除了建立专门的乡村事务发展监督小组,还要增强老年群体、妇女群体和青年群体的力量,引导其积极参与各项农村文化建设事务。(2)优化村委会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基本关系。即坚持基层党组织对于乡村民间组织的领导,并给其提供一定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同时加以监督[2]。3)强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例如重新建设不符合时代的乡村组织,使其成为农民自治的合作组织。

二、夯实法治的根本保障

1.推进法律落实

一方面,完善乡村法律制度体系。一是完善乡村法律制度规范,基于乡村发展实际,通過调研进行调整优化,明确各方权利义务,重视起法律的保障作用。二是制定村规民约,以适应各地区的乡村治理体系,并将其作为引导村民行为和自治建设的关键前提。三是注重乡村治理规则体系和法律规范的有效衔接。

另一方面,落实权力运行规范的法治机制。一是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对当前的决策机制进行有效梳理,详细划分各主体的基本职责和决策的合法性。二是优化权力制衡机制,明确治理主体的权力和义务,促使各主体之间达到相互制约和多元治理的效果[3]。三是优化利益表达机制。即对村民意见反馈和收集机制进行完善,提升村民意见表达的积极性;同时优化利益评判制度与标准,注重利益补偿的透明性,带领村民形成公正合理的利益诉求表达观念。

2.强化法治观念

一方面,强化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通过民主监测,落实村务公开,确保民主治理和乡村干部在民主治理中达到透明化的治理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应用现代即时通讯工具,建立工作交流群,及时针对村里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讨论解决。

另一方面,落实村民的法治教育。一是要加强农民的普法教育,利用多种途径展开法治宣传。比如可以设置法制宣传月,善于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宣传,提升乡民的法治观念。二是要带领村民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即根据当前最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方式和环境展开针对性引导,强化村民对于法律的思想认同,渐渐构建现代化的法治观念和思维,能自觉通过法律解决问题。

三、坚持德治的先导作用

1.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具体需坚定文化自信,比如将勤俭、诚信等理念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当中。同时优化道德教育方式,利用讲座、表演等群众接受程度较高的活动形式开展德治。

二是加强乡土文化青年教育。(1)应借助学校教育,融入乡村教育,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起对于乡土文化的认知;(2)根据当地社会文化资源开展教育,例如积极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放到乡村建设中;(3)注重对学生乡土情怀的培养;(4)将新乡贤文化和乡村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主题活动开展,使更多青年了解到新乡贤文化的精神内核与要素[4]。

2.加强思政和公共文化建设

一是引领村民的精神价值和思想道德。(1)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公共文化之间的关系,以使村民从中获得生产生活的重要理念,扎根基层,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2)完善制度规范,比如构建奖惩制度发掘身边的典型人物。

二是强化公共文化活动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乡村文化大舞台、文化剧院等形式开展文艺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满足对文化的需求,引导村民积极向上,全面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精神,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实现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还要落实公共文化创新,一方面,要注重农业技术创新鼓励;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创新,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的创造积极性。

四、结束语

新时代下的乡村治理作为具有一定内涵和阶段特性的发展阶段,需要形成和其适应的理论体系。实际建设过程中,还需从村民自治着手,引导广大领导干部和村民高度认知乡村治理,做好相关的德治与法治工作,使当前的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能发挥出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布克, 潘晨光. 关于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路径选择的思考[J]. 农业经济, 2019(1):3.

[2]张雷, 唐京华.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论析[J]. 农业经济, 2020(7):3.

[3]陈健.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现代化乡村治理新体系研究[J]. 宁夏社会科学, 2018(6):5.

[4]丁云, 邢雪刚.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探析[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8(1):6.

猜你喜欢
自治德治路径选择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荷叶礼赞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城市社区“自治”理念如何落地生根
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董事会职权的章程自治
庄子的自然政治思想观
浅析我国农村新型治理结构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
论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