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百缕念吾师
——感念我的老师方增先

2021-01-19 11:40
中华书画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物画艺术

□ 冯 远

20世纪中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人物画家、在中国画坛影响力广泛的“新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和重要实践者、我的老师方增先,1931年生于浙江兰溪,2019年因病辞世,享年88岁。

方增先194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3年毕业于更名后的浙江美术学院,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美术专业人才。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转入研究生班,先期主修油画。1954年分配到新创设的中国画系,旋即参与敦煌考察队赴千佛洞研究临摹壁画,深入西藏草原写生。1955年创作了其重要代表作品《粒粒皆辛苦》,时年24岁。作品突出表现了一位节俭老农的一双拾穗的手,运用简洁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人、中国农民的勤俭品德,成为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代表性作品。

1958年,方增先带学生下乡去农村现场教学,画了大量速写。他深入研究人体造型结构,结合教学,以线描替代西式素描,尝试用中国画线造型改革旧有的专业素描,并先后创作出《浙西三秋》《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等作品。1963年,方增先在多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撰写了《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的教材类辅导书,该书为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照,其中简明实用的方法步骤很快被引为当时国内美术院校教学、研究的主要教材,广受欢迎,陆续再版几十万册。

方增先 猴首摆件 陶塑 1964年

方增先 黄石少女 陶塑 1965年

1964年,方增先推出的新作《说红书》又成为艺术界广为关注的、被誉为最具突出意义的代表性作品。一幅由多个人物组合的群像画面,不光在形式构图和笔墨艺术处理方面突破了前人的窠臼,即从水墨写意语言的出新方面,作品也几乎涵融了中国画应有尽有的表现技法,堪为技艺范本,一时成为美谈。

1974年,方增先为小说《艳阳天》创作插图一套30幅,该套作品系方增先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达到巅峰时的佳作。画家在深入河北农村生活的基础上,反复研读揣摩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内容,通过精心设计,将小说中主要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深得小说原作者浩然的嘉许,这套插图中的人物形象甚至与后来拍成电影的《金光大道》中人物几无二致,所以多家出版社为之出版单行本。嗣后,方增先陆续发表了多篇谈人物画创作的文章,诸如《人物画造型问题》等论文和创作谈,针对当时美术院校中国人物画专业基础教学改革提出观点,同时出版了多部画选、画集。

进入中年以后的方增先,创作热情一如既往。他坚持常年回归农村生活,数度赴西藏草原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先后创作了《乡镇早市》《帐篷里的笑声》、连环画《孔乙己》等等。1989年创作的《母亲》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荣获银奖和齐白石学术奖,后又创作《闲看行路人》、《行行复行行》、《家乡板凳龙》和《祈福》、《祭天》等巨幅作品。那吸收了现代绘画元素、经过巧妙编织的点、线、面组合,那笔致生动的形式布局,那夸张变形的孔乙己和刀刻斧凿般宛若雕塑的“母亲”等,每一件新作的推出都凝聚了方增先深入理性的学术思考和创作追求,甚至成为了画界关注的学术风向标。

1983年,方增先调入上海中国画院并于翌年出任副院长,1985年出任上海美术馆馆长,又先后担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大学讲席教授,受聘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1999年,方增先当选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美协主席;2013年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和“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在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期间,方增先推动并首开了上海双年展,并亲任艺委会主任,为积极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创新与多样化发展的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家个案,在方增先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作品中,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家努力适应新的时代需要,不断自觉地求变革、求创新,不懈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果的艰苦实践历程。方增先数十年勤奋钻研传统绘画和西洋油画艺术的特性,博取众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造出一整套兼容西方艺术精华的中国式线性结构素描和适应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国情需求的艺术造型语言体系,提炼出了与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水墨画技法、没骨写意花鸟画兼彩墨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既较好地解决了人物画的造型问题,又能承传活用千年的中国画材料,创作出既具鲜明时代特征,又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新人物画,由此走出了人物画发展的一片新天地,成就了中国画创新实践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篇章,并对此后中国人物画的转型、变革、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对内大力发展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对外积极推行改革开放,国门大开,东西方文化艺术思潮交流激荡,对中国的文艺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现实主义艺术如何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度、广度、维度方面,在主旋律、多样化共同发展、日趋繁荣的当下走出转换、创新之路,形成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特色鲜明、艺术家个性语言独特的新格局,成为艺术实践者必须破解的课题。受到时代变化感召和学术理想追求内在驱动的方增先,以极大的热情积极进行各种尝试,以寻求水墨画艺术的现代变革之路。他既从西方现代艺术中汲取灵感,在水墨画创作实践中融入现代艺术的观念构成与变异元素,又深研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特点和书法艺术线形抽象结构,再试图回溯续接传统绘画的中国精神特质与审美意趣,将之冶炼熔铸一炉,创造属于方氏个人的艺术风格和语言图式。这所有的实践过程与经历,始终未曾偏离中国文化立场,而以一个智者的文化底蕴和眼光去解读、认识、辨析、吸收、弃取古今中外既有美术资源,从而进入再创造,将技术层面的写“意”上升为思想情感层面的摅“意”,使个人的艺术实践获得更高层次和更大空间的综合与独创。诚如方增先的自我总结所云:“艺术的原创,在于艺术家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在于对事物的感受和对感情、思想的表达。”

方增先 素描写生

而今,方增先的成就与贡献,世所公认,研究方先生艺术成果的评论、著述亦广为播布。作为学生,我想在此追述一段令我铭感五内的往事,以缅怀老师的德范,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崇敬。

1978年5月,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华展览的“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情作品展”从北京移至上海展出,辽宁省文艺创作办公室(“文革”后恢复为省文联)美术组的工作人员有意组团前往观摩学习,主任金荣绂指派刚到美术组工作的我赴上海打前站。自学绘画起步的我按捺不住先睹为快的迫切心情,早早到了上海工展中心,细细地观赏这批出自近200年前法兰西艺术家的精彩经典之作。那刻画入微的精妙技法和保存完好如新的色彩,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法国农村、农人的生活场景,挤奶姑娘、垛草农妇和歇晌的农夫,在艺术家深入细致的观察下,通过娴熟的绘画技艺得以充分、丰富和真切地呈现。徜徉之间,得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编辑任伯宏,他兴奋地说:“方增先也来了!”我当时竟不知已蜚声中外的方先生,疑惑地问:“方增先是谁?”任伯宏一边向我简单介绍,一边将我领到方增先跟前。和其作品中壮实的人物形象相比,真实的方增先身材不高,目光炯炯,透着机敏。而任伯宏向方先生介绍我时的一番溢美之辞令我直觉得无地自容。方增先谦和地与我握手,寒暄之间询问了我的经历,勉励我继续努力,并且说如果需要,可以带些作品去他家看看。现场认识方增先的人很多,纷纷与之打招呼攀谈,方增先看我木然在侧,特意说道,有时间来家聊聊吧,并且还给我留了地址。不善交际的我只讷讷地说了声“谢谢”。

方增先 法华经变 56×65cm 水粉 1954年

方增先 康巴藏族青年 纸本设色 1983年款识:康巴藏族青年写生。癸亥,增先于玉树。钤印:方、肖形虎(白) 方增先(朱) 增先作画(白)

方增先 草地上的牧人 纸本设色 1994年款识:甲戌初夏,增先画。钤印:增先(白) 浦阳方氏(白) 增先作画(白)

观众摩肩接踵的法国艺术展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我坚定学习美术的志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出差时间有限制,临离上海时,我真带着几张农村田间地头的写生和速写本叩响了方增先当时在衡山路的家门。方先生一张张翻阅了我在黑龙江当农民时的画作,一一加以点评,指出缺失之处。言谈之间说道:“没上过学?”我如实回答“是”。“为何不上学?”“年龄过了。”“?”“招生年龄限在25岁,我26岁,超过了。”“噢——”许久,方先生又问我:“想不想上学?”“当然想,可是能行吗?”“念研究生呢?”“研究生是什么?”因“文革”中家庭变故,靠临摹连环画自学绘画的我完全不了解科班学院的情况。方先生略解释:“研究生?嗯,也是画画当学生,相当于大学五六年级吧,比本科四年高一级,从事研究嘛……”“那,当然好,可是我缺档太多,有这可能吗?”“愿意来试试吗?可惜今年初试已过,如果你愿意,我来反映争取一下,如可以,你就来,如说不行,那你就好好准备明年来考。”言语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方先生的关爱和愿意帮助年轻人的热忱,当时我与先生真可说是素昧平生,仅凭一位熟悉热心的长者介绍,未曾想过做些铺垫准备,竟意外地与方先生有了以上那番谈话。是出于对下乡知青的同情,是善意的提点自学美术的爱好者,还是方先生发现了我具有些许可造资质?我一时无法分辨。

返回北地,我按照方先生的提示,制订了学习计划,想通过全面补课追赶失落的光阴。

7月份,正在朝阳地区出差的我意外接到了浙江美院发来的通知,要求赴杭州参加研究生复试。这可如何是好!基础空白,赴考全无胜算可能。放弃,如何对得起方先生一番用心?去!我咬了咬牙,必须尽最大努力赴考,且不计成败!

靠着之前有限的积累,我登上南下的列车,一路背诵文艺理论和中国美术史。又在上海转车的四小时内,疾风般地从书店买来方增先的《怎样画水墨人物画》读本,搜来宣纸毛笔,临摹周思聪、卢沉的单片人物肖像写生。翌日一早,匆匆经过初试补考,便跟随众多参加研究生复试的老少考生走进考场。人头攒动的考场中既有众多画界声名响亮的才俊好手,也有多位当年毕业于浙江美院意欲改变工作环境的学长,还有不少能与监考老师称兄道弟的同门师友。我怯怯地看着师兄吴永良先我完成了一幅写生,不谙写生步骤和生宣水墨特性的我,在指定的模特儿全侧逆光的位置上,“决绝”地进入状态。

下午4点交卷,监考老师将试卷依序贴上墙面。艺术、技能来不得半点虚假,作品一上墙,水准优劣高下立判,我自知差距所在,却也并非悬殊。我感激方先生给了我这次历练的机会,并暗下决心,来年再试。当晚我即乘夜车返回东北。

约摸一周左右,我意外地接到了方增先亲笔来信,先生流畅且书体独特的蓝墨水钢笔字,虽寥寥数语,却让我瞬间热泪盈眶,他婉转地告知我考试成绩不甚理想,但希望我不要灰心,认真准备,明年再试。我马上回信表达感谢之情,同时也表示了会加倍努力的决心。

方增先 稼轩词意 纸本水墨 2004年款识:甲申秋,增先于上海。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试教水动山摇,吾生此矣似此个、青山无定。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钤印:方增先印(白) 善笔者多骨(朱)

方增先 冬尽 149×84cm 纸本设色 2005年款识:冬尽。增先画于上海。钤印:方增先印(白)

北方霜早。秋黄之时,我又接到了方先生的第二封信,信中说他因故放弃了本年度招收研究生计划,明年再招,勉励我好好准备。虽然仍是一页纸,内容简明,但对于原以为此生无望上学,却又依稀看到前方光亮的我,是何等珍贵!

12月中旬,我在出差辽阳途中接到单位办公室电话,说有急件挂号信。回到沈阳打开信封,竟是浙江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天大的意外,令我半天醒不过神来。我报告了领导并按要求办好一应手续,在当年的最后一天,领取了“78001号”学生证,成为迟到了一学期的浙江美院研究生,旋即转入了紧张的学习生活。直到半年以后,我才陆续从先我入学的学长师友口里知道——方增先先生,中国画系,美术学院院长、书记为破格录取我,前前后后做了大量的努力和争取工作,而其中的难度与周折之感人,几乎可以写成一部真实生动的电视连续剧。

人生之路,何其漫长,天赋才情、优秀进取胜于我的同龄人何其多,我却是幸运的。感谢方先生,感谢众多有意无意曾经给我以帮助的人们,感谢在后来的从学从艺道路上方增先给予我从精神到学业上的支持与教诲,没有方增先,也就没有后来的冯远们。说来也许令今人难以置信:在成为他学生之前,方增先未曾抽过我的一支烟,喝过一袋茶;毕业至今,也是因为方增先常年患有慢性胃疾,竟未曾在饭店吃过一顿学生请的谢师饭。

斯人已逝,德业长存,师者之风,山高水长。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是谓平凡;一辈子敬业做好一件事,是谓不凡;一辈子将事情做得有意义,是谓非凡;而一辈子能够将事情做得载入史册,影响后世,那是超凡。方增先虽是一个农民平凡的儿子,但在他身上,既葆有着质朴纯正、顽强坚韧的天性,又有历练修为成一位超凡艺术家所具有的执着、勇敢、仁爱,富有创造智慧的特有品格,这使他成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中国艺术家和后辈们学习的榜样。

猜你喜欢
人物画艺术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纸的艺术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杨文仁人物画选
董辰生水墨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