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引进课堂

2021-01-19 00:45杨树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3期
关键词:活跃课堂贴近生活

杨树莹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僅有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共党史,还包含着许多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时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把生活引进课堂,让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历重现于课堂中,从而活跃课堂。

【关键词】生活与课堂;贴近生活;重现生活;活跃课堂

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他们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分析、感悟。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挖掘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于《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感悟,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善于把生活引进课堂,让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把生活引进课堂,让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中再现;把生活引进课堂,让生活经历重现,从而活跃课堂。

一、把生活引进课堂,让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我们的课程教学,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笔者发现,有的小组长认真负责,组员打扫卫生又快又好。而有的小组在打扫公共区域时,常常在凑热闹,一边讲话,一边在玩。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在教学第八册《我们学会了合作》一课时,提出了一个话题:说说你们小在组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学生十分激动地开始纷纷指责、抱怨:有的组长任务分配不均衡,有的组员干得马马虎虎,还有的偷懒等。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矛盾呢?通过讨论,学生之间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他们心中没有想着集体。笔者采访了学生对那个认真组织扫地的小组长的看法,学生们纷纷表扬了他,说他是如何早早到校,带领大家打扫卫生的,他把任务公正合理地分给每一个组员,自己干活认认真真,要是谁没来了,他就帮别人干,所以大家对他很佩服,很愿意听他的话。教师进一步总结提升:合作的过程需要责任到人,互相帮助,需要奉献。只有这样,我们在美化校园的过程中,才能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这就是合作的力量。

二、把生活引进课堂,让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中再现

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之内,而与蓬勃的实际生活脱离,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是不会信赖的。”在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思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因此,思品课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使思品课教学 “从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走进课堂,促进学生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而课堂的教学活动其实也就是生活的再现。

例如,在执教第八册《做个受欢迎的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懂得在公共场合与人交往的礼节、礼貌,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个受欢迎的文明小学生。笔者借助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这一契机,将本节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课前,笔者安排学生细心捕捉生活镜头,观察并发现身边最受欢迎的人和事。课上,笔者先让学生走进教材,通过故事《在旅游的日子里》让学生感知丹丹与晓方在旅游途中的不同行为表现,使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辨别哪些是文明的行为,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捕捉到的生活镜头,说一说班级中哪些同学最受欢迎?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肯定了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行为文明的学生。笔者适时展示与其相照应的多张身边学生走出校门注意礼貌、互帮互助的照片,让学生对真实的生活和教材里的生活情景产生共鸣,把课本教材变成生活教材,使学生感到话题不是教师制定的,不是书上要求的,而是自己在生活中寻找的。这样,他们不仅参与积极性高,而且还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内心体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促进了道德的生成。

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看得着、听得见、悟得到,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教材“知识”,教材“知识”中处处有生活,从而留心观察、体验每个生活细节,并学习有价值地生活,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

三、把生活引进课堂,让生活经历重现,活跃课堂

如果教学的素材是来源于他(她)们亲身经历过的,那么将会是每个学生最感兴趣的。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说出某个经历的过程,重现生活经历于课堂,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充实教学内容”与“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也有了一些社会生活经历,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德与社会》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某一次团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和我的朋友》这个单元正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活动,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源源不断地再现出来,并在小组或者集体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在教师的正确导向下,成为学生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引来学生许多真实的想法,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构建生活的意义。把生活引进课堂,让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中再现,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与选择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听得着、看得见、悟得到,触及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原来都来源于生活,从而留心观察、体验每个生活细节,并学习有价值地生活,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把生活引进课堂,让生活经历重现,活跃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紧紧抓住这些生活镜头并适时重现,加之以正面引导,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  赵双娟

猜你喜欢
活跃课堂贴近生活
如何创设小学信息技术高效教学课堂
坚持以生为本 构建高效课堂
让英语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坚持以生为本 构建高效课堂
浅析如何改变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被动状态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激发英语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