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貌并取 天然之美

2021-01-20 08:34乔彦鹏
名家名作 2020年8期
关键词:画工寒梅紫藤

乔彦鹏

《金色年华》 马俊义/作

《牡丹引蜂》 马俊义/作

观马俊义先生的画,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固然是因其作品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极富冲击力,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在形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神似,凸显了精神的力量,可以说已然从 “画工”之境进入 了“化工”之境。

历朝历代,可以称得上大家的画家,其画作都达到了形和神的统一。古之先贤,历来就强调“形似”必须以“神似”为终极目标,形不“传神”,则徒具其形;“神似”也必须以“形似”为依托,神不托形,则无以存在。具体来说,我们在描画一种事物时,首先要做到“形似”,进一步才有可能做到“神似”,“形似”是“神似”的基础与前提,离开了“形似”,便不可能实现“传神”的目标。而没有了神似,事物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马俊义先生深得个中三昧,更以此为指引,在创作中不断尝试,不断实践,方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他认为,作画时遗神取貌或者遗貌取神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神貌并取方才能够至于化境。

经过勤学苦练,大多数画家都能达到“画工”的境界,即造型合乎规矩,笔法老道,粗略看去,花团锦簇,但如果只注重技法的运用,而不能做到以形传神,则难免会缺少精、气、神,无法引人入胜。正如苏轼在《跋汉杰画山二首》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卷。”由此可见,缺少精气神的加持,一味注重展示技巧的熟练、追求细节的描摹,终究无法真正吸引人,很快会使观者厌倦。“化工”,原指大自然创造和生长万物的能力。汉代的贾谊在《鹏鸟赋》中说:“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其强调的是不饰雕琢、不拘俗套,极尽天然之美。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认为只有天然清新的画作才能传神。马俊义先生的画作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其笔下的寒梅、牡丹、秋荷、紫藤、金菊,红的艳丽,黄的热烈,紫的静雅,绿的清新,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到生机盎然。如《寒梅》中,弯弯曲曲的枝干直指苍穹,仿佛要划破天际,朵朵梅花在遒劲的玄色枝干上团团簇簇,傲雪斗霜,如同一只只绿色的蝴蝶落在枝头,在漫天的风雪中,孕育着生命的希望,又如一团团火苗,在凛冽的寒风中,带来了丝丝温暖。凝神细赏,傲骨铮铮、不屈不挠、凌风傲雪、俏不争春……一个个美好的词语不断地涌上心头。梅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的倔强与不屈,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谦虚与孤傲,在他的画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牡丹引蜂》中,淡蓝色的牡丹花开得正盛,两只蜜蜂正在花前飞舞,定定地看着,似乎有阵阵的香味扑鼻而来,正如唐人舒元兴在评《桃园图》时所说“烟岚草木,如带香气”。《荷塘迎秋》中,残荷、枯荷与尚在开放的荷花错落有致地展现在同一个空间,盛开、枯萎、凋零,让人产生对生命轮回的敬畏之感。

《紫藤争艳》 马俊义/ 作

画之精神来源于画家胸中的丘壑,是对生活的向往,是对未来的希冀,是对家人的感恩,是对祖国的热爱,使得马俊义先生笔下的寒梅、翠竹,其色,其形,其神,都有一股昂扬奋进之气。是他的精神造就了其画作的不落窠臼、自成一格,画作又成为他生命的写照。神与貌的合二为一,成就了其画作的天然趣味。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引下,相信他的绘画之路会越走越好。

猜你喜欢
画工寒梅紫藤
紫 藤
咏 松
寒梅
如花绽放
马皇后救人
回头遇见幸福
画鬼容易
一路落花香(下)
金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