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女性服饰结构图考

2021-01-20 10:25罗安琪张德芳
文化产业 2020年33期
关键词:支系内层长裤

◎罗安琪 张德芳

(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服饰结构图考”一词,最先由中国服装学院刘瑞璞教授提出。借助“结构图考”的研究方法,构建民族服饰文化数据库,使服饰造型的“形”与文化内涵的“神”相结合,做到“形神兼备、以形传神”,是推进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传播共享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样系统的结构图考,为民族传统服饰的数字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哈尼族概况

国内哈尼族多聚居于滇南两山三江展布地区,即哀牢山、无量山和红河(礼社江)、把边江、澜沧江流域;以行政区划论,则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地区、玉溪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

哈尼族不同支系的认同首先体现在对服饰的认同上,服饰是各支系的标志之一。因支系众多,从设计形式到纹饰色彩等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依据《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哈尼族文化大观》[2]、参照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少数民族》等有关资料对哈尼族支系和分支的划分,结合人口较多和地域分布较为广泛的原则,将哈尼族服饰分为“9个支系和21个分支”①,其中,9个支系分别为哈尼、雅尼、白宏、豪尼、哦努、阿木、碧约、卡多和卡别支系;21个分支分别为糯比、糯美、期弟、腊米、果作、果和、艾罗、奕车、哈欧、哈备、哈尼、阿卡、布都、阿梭、多塔、布孔、西摩洛、阿木、碧约、卡多和卡别分支。

本项研究首先对哈尼族9个支系、21个分支的代表性服饰进行标本采集;其次,在实地测绘和文献考证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orelDraw对各支系服饰进行造型因子提炼和结构特征描绘;最后,将计算机描绘出的形态进行文字形态描述。

二、哈尼族各分支女性服饰标本结构形态

(一)哈尼支系

1.糯比分支

自称哈尼,他称或互称为糯比分支,主要分布于金平、元阳、红河、建水、元江等县,服饰结构为长衣长裤型。上衣服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深靛蓝色土布绣制成的右衽立领斜襟长袖,前幅衣袖处均绣有蓝、绿色蕨类花草纹和多排线几何纹样;外层镶银坎肩,坎肩后摆与上衣后摆略等长。服饰裤型为大档长裤,纹样缀饰集中在膝部以下,样式现多改良成直筒长裤。其服饰颜色呈黑底配蓝、绿色纹饰加以装饰。其装饰绕脖颈交叉挂有长条银链,胸前常佩戴各种银坠饰。

2.糯美分支

自称哈尼,他称或互称为糯美分支,主要分布于金平、元阳、红河、建水、元江等县,服饰结构为短衣长裤型。上衣为对襟短衣,短衣下摆处均用艳色花边彩布条组成长方形装饰沿边相连,后幅中缝、肩及短衣边缘同样也用多排彩条沿边做装饰。前后幅空白处偶绣有花草图案或几何线条装饰,胸口开襟处还纵向缀有两列银扣。后腰系有尾饰垂于身后,两端为尖角形,末端用细线作流苏状自然下坠。下裤为素黑长裤,裤子为大腰、大裆、大裤脚,小腿处有纹饰。整体颜色呈深靛蓝色,偶有短衣选用白色、褐色或绿色为主基调。

3.期弟分支

自称哈尼,他称或互称为期弟分支,主要分布于绿春、红河、墨江、江城等县,服饰结构为长衣长裙型。上衣服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立领斜襟长衫,衣身黑素无纹,长及脚背,用红、蓝色布条沿边做装饰,袖窿至小袖处有数道蓝布条环臂;外层坎肩沿边镶齿状银泡组合,襟口样式同内层。服饰颜色呈深靛蓝色,配红、蓝色纹饰加以装饰。因长衫在劳作时多有不便,现多改为短衣配净黑色长裤,腰系围布。

4.腊米分支

自称哈尼,他称或互称为腊米分支,主要分布于绿春、红河、墨江、江城等县,服饰结构为短衣长裤型。上衣服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土布料制成的无领斜襟衣,手肘处有粉、绿色宽布条拼接,领口、袖口、襟口均用白色大波浪状明线沿边缀饰;外层斜襟镶银马甲,样式同内层,沿边缀有数颗银泡、银扣均匀排列,胸前常挂些许银饰。下裤为大腰、大裆、大裤脚直筒长裤,黑素无纹。腰系黑布缝制的遮臀布撘于身后,后腰配有刺绣腰带作坠。服饰颜色呈深靛蓝色,较为简洁、朴素。

5.果作分支

自称哈尼,他称或互称为果作分支,主要分布于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服饰结构为短衣长裤型。上衣服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长袖衫,衣袖用数道艳色碎花彩布条横向拼接而成。外层立领斜襟镶银马甲,前幅装饰均在中缝右侧,以双排红色细布条和条状、三角状银泡组合做装饰,并缀有些许银币;腰系与襟布同色腰带,大襟侧面开衩至胯,长至小腿。服饰裤型呈大档素黑长裤,长及脚踝,裤口同样以艳色彩条做装饰。服饰颜色为黑底配以彩布条。

6.果和分支②

自称哈尼,他称或互称为果和分支,主要分布于金平、元阳等县,服饰结构为短衣长裤型。上衣服饰为厂式襟右衽立领长袖,领口、领座边缘绲以蓝边,襟口处有深浅、宽度不一的掌宽蓝色布块条折形拼接,衫脚廓形圆摆无缀饰,衣袖小臂处饰有蓝、白布条、双环菱形刺绣和银泡组合。服饰裤型为扭裆宽腰长裤,膝部以下拼接有蓝布条装饰,现多为直筒长裤。服饰颜色为黑底配以红、蓝色为主。

7.艾罗分支

自称哈尼,他称或互称为艾罗分支,主要分布于元阳新镇街,服饰结构为长衣长裤型。上衣服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厂式襟右衽立领长衫,衣长至大腿,左右侧缝自腰部开叉,后摆较前摆略长,手肘及小袖处用艳色刺绣和彩条作缀;外层厂式襟镶银马甲,上衣为玫红色,沿边饰以蓝布条,前后幅均缀有艳色圆形布块及螺旋式银泡围绕装饰,下摆挂数枚银坠。下裤为直筒土布长裤,长及脚踝,小腿部饰以花朵刺绣与蓝、绿色布条拼接,裤口配以同色细条。服饰颜色为深靛蓝色。

8.奕车分支

自称哈尼,他称或互称为奕车分支,主要分布于红河县浪堤、大羊街、车古三乡,服饰结构为短衣短裤型。上着深靛蓝色紧身短衣“雀巴”,由结构相同的多件套叠组成,前长后短,长至腰臀之间。衣袖短宽,长至手肘。领口至开襟均无扣,左右侧缝处各有一椭圆形内挖缺口,袖口、侧缝及下摆边有内长外短、深浅不一的多层边饰,衫脚圆摆处两根线绳作腰带之用。下裤为紧身扭裆超短裤,长至大腿根部,前裤脚向上叠有活褶,裤腰缝有两条长线作腰带。其服饰由直领斜襟外衣“雀巴”、无领对襟外衣“雀朗”、坎肩“雀帕”、紧身短裤“拉巴”或“拉朗”组成,黑素无纹,配以大量银饰,现今略做简化。

9.哈欧分支

自称哈尼,他称或互称为哈欧分支,主要分布于绿春大兴镇,服饰结构为短衣长裤型。上衣服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右衽立领长袖衫,绣有大量红色花草蕨纹和犬齿纹于蓝布块上,并用红、蓝色细条于下摆沿边装饰;外层半袖开衫为圆领对襟短褂,其工艺、纹样同内层相似,沿边均饰有大量刺绣彩条。腰间坠有腰带两撘摆,刺绣图案基本上与外衣袖口处相一致。下裤为深靛蓝色宽腿长裤,长度及脚踝,在裤脚和膝下加饰红、蓝色刺绣条,样式同内层衬衫领面、袖口处一致。其服饰颜色为黑底配红色花草蕨纹,所有图案均描以金线边。

10.哈备分支

自称哈尼,他称或互称为哈备分支,主要分布于金平者米乡,服饰结构为短衣长裙型。上衣为靛染土布制成的直领长袖紧身短衣,衣长至腰际,襟边饰有蝴蝶状银扣,衣袖用黄、蓝、白、绿、红等艳色彩布条拼接而成,左右胸口各饰有横向彩织带,并挂些许银饰。下装为直筒长裙,腰与裙摆同宽,裙长齐足,腰以艳色彩布腰带束紧,裙摆镶有数道花边。服饰颜色均为黑色;肩上斜挎一条黑色绶带,其用各色花边和织带均匀装饰,挎在右肩,垂于臀部,常缀有银饰。

11.哈尼分支

自称、他称或互称均为哈尼分支,主要分布于绿春、红河、元阳、金平等地,服饰结构为长衣长裤型。上衣为靛蓝色右衽长衣,衣长及臀,两侧开衩,侧缝、下摆、两袖山沿襟处饰有蓝布条与碎花条拼接;衣袖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宽大的半袖,长至手肘,下半部分为可拆卸的白色袖套,包裹小臂,两袖口均饰有艳色布块与碎花条拼贴。下裤为黑色直筒长裤,长至脚踝,膝部及裤脚处均饰有刺绣及碎花条。服饰颜色呈深浅不一的靛蓝色,腰间佩艳色宽布腰带,上衣内塞用腰带束紧,让下摆从拐角处起呈倒三角状饰于腹前,整体造型感较强。

(二)雅尼支系

12.阿卡分支

自称雅尼,他称或互称为阿卡分支,主要分布于景洪市、勐海、勐腊、澜沧、孟连等县,服饰结构为短衣短裙型。上衣为右衽立领长袖开衫,襟口呈不对称倒三角形,至衫脚呈Y字形,衣袖由彩布条和刺绣环臂拼缝,两袖山各饰双排细彩条,并有玫红色细彩条从肩部至衫脚做装饰,彩条下端与下摆处刺绣块相连,刺绣块分饰于衣服前后幅。下穿黑色土布百褶裙,长及护腿。护腿上及膝、下至脚踝,用彩布条拼接而成,样式同上装衣袖,并缀白色小扣。服饰整体颜色为黑底配各色彩条,腰带以一银牌扣于腰间,腰饰以刺绣、银珠和海螺、小彩珠叠加装饰。

(三)豪尼支系

13.布都分支

自称豪尼,他称或互称为布都分支,主要分布于墨江、宁洱、思茅、景谷、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新平等县,服饰结构为长衣短裙型。上衣为开领对襟长袖开衫,衣长至大腿,袖长及腕,胸前饰梅花状银扣,锁骨至胸前沿襟饰有花草纹掌宽刺绣条,刺绣条左侧下端饰有一蓝白色碎花布块拼贴,右侧缝有一块用艳色彩条和刺绣条沿边拼贴的黑布垂于身前,袖口及下摆沿边饰有蓝、白色彩条,衫脚沿边缝有双排白色波纹明线。下穿短裙,但由于上衣衣长过膝,短裙基本被掩盖。腰束黑色围布,长及膝,边缘均用彩色碎花布条配以波纹明线做装饰。刺绣腰带长丈余,上有彩色长方形格状刺绣图案。服饰颜色以黑底配些许艳色点缀,多配以银泡、银饰坠。

14.阿梭分支

自称豪尼,他称或互称为阿梭分支,主要分布于墨江、宁洱、思茅、景谷、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新平等县,服饰结构为长衣长裤型。上衣服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长袖衫,左右大袖处各有三道细彩条环臂,两袖口1/3处各拼接有红色布块;外层圆领对襟镶银坎肩,上下同宽,两侧开叉,后摆较前摆略长,扣于胸前;前襟沿襟以正反三角形齿状银泡组合缀于胸前,呈宽条状。下裤为素黑宽松九分裤,长及小腿,膝下有细彩条环腿装饰。腰坠艳色拼接式尾饰,身后撘有红、黄、蓝色大花彩布、刺绣条拼贴而成的臀围,长及膝。服饰以黑底布料配红色布块,少装饰刺绣贴片,较素雅。

15.多塔分支

自称豪尼,他称或互称为多塔分支,主要分布于墨江、宁洱、思茅、景谷、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新平等县,服饰结构为长衣长裙型。上衣服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深靛蓝色无领长衣,前幅的规则方块上绣满各艳色花草及几何图案;外层为多层式刺绣坎肩,两侧开衩,前短后长。前摆盖过小腹,以红色细线作流苏;后摆盖过臀部;腰系白色细布条。前后幅均绣满各艳色刺绣。下装为青布百褶筒裙,裙筒宽大,长至小腿,小腿裹蓝色布块拼接而成的绑腿至脚踝。服饰以黑底配胸前艳色刺绣块,颈上戴银圈,常配大量银饰做点缀。

(四)白宏支系

16.布孔分支

自称白宏,他称或互称为布孔分支,主要分布于墨江、江城、镇沅、景东、元江、新平、红河、元阳、绿春等县,服饰结构为短衣短裤型。上衣服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素色抹胸衣;外层为黑色对襟长袖短衣,衣不遮肚,敞于胸前,左右襟各饰十余枚银扣,颈前、胸前及下摆处也各饰一方形银泡绣片,下缀梅花状、圆状银牌,袖口及靠近衫脚处饰有红、蓝色布条拼接。下裤为黑色紧身双折短裤,长不过膝,大腿各饰彩线刺绣。小腿裹深靛蓝色土布制成的护腿,末端有彩布条拼贴做装饰。服饰颜色呈黑底配以大量银饰,衣裤以短、小、紧著称,身挂大量银饰做点缀。

(五)哦努支系

17.西摩洛分支

自称哦努,他称或互称为西摩洛分支,主要分布于墨江、江城、宁洱、元江、新平、绿春等县,服饰结构为长衣长裙型。上衣服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深靛蓝色无领长袖长胸衣,长及膝部,衣裙一体,胸前数百颗银泡呈倒直角型整齐排列装饰至腹部,前襟下端及衣角四周均饰有艳色布条及花草刺绣;外层为深靛蓝色立领长袖开衫,衣长略短于内层长裙,呈不扣合状,腰系一根绣满月亮花、狗牙花的蓝色布带或银饰腰带。小腿缠白色绑腿布,长至脚踝。

(六)阿木支系

18.阿木分支

自称、他称或互称均为阿木分支,主要分布于墨江、宁洱、景东、镇沅、江城、元江等县,服饰结构为短衣长裙型。上衣为右衽立领斜襟长袖,衣领、侧缝开衩处及两袖山沿襟至下摆处均饰有彩布条拼接,其中沿襟的蓝布条较其他略宽,衣袖由宽度不一的彩布条和刺绣条装饰。下装为宽松黑色长裙,长及脚踝。服饰颜色为黑底配些许蓝布条,彩条颜色以红、蓝、白、粉色为主。

(七)碧约支系

19.碧约分支

自称、他称或互称均为碧约分支,主要分布于墨江、宁洱、镇沅、江城、新平、红河、绿春等县,服饰结构为长衣长裙型。上衣服饰由三层紧身衣和一件宽松长衫组成。上衣最内层为绿色无袖斜襟胸衣,衣襟上部平直,叠穿后只可见外翻的领口。中层为靛蓝色圆领短衣,前幅中缝以明线拼缝,领口饰有粉色波浪细条和白色菱形明线,下摆装饰同领口一致。在它外层罩靛蓝色对襟衣,袖长至小臂。最外层为白色开衫长尾衣,半袖无领,长过臀部,半袖卷边,沿袖口饰刺绣条环臂,下摆有粉、绿色双排彩线刺绣;后幅用彩线刺有纵横交错的格状,横向较宽,纵向较窄,并绣有花草蕨类图案。后腰系白色细布条。下装为深浅靛蓝色宽松长筒裙,裙筒宽大,垂至脚踝,裙摆处饰有两三花朵刺绣。服饰颜色以深靛蓝色、白色、绿色为主,带后搭片。

(八)卡多支系

20.卡多分支

自称、他称或互称均为卡多分支,主要分布于墨江、镇沅、江城、宁洱、元江、新平、绿春、元阳等县,服饰结构为长衣长裙型。上衣服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右衽立领长袖衫,环领口有圆弧状蓝布镶拼于颈下,沿襟有灰色布块与左肩蓝色布块拼接,襟边饰细彩条、花鸟图案宽条和大颗椭圆形银珠,衣袖由数道细彩条和花草纹刺绣宽条拼接,袖口拼贴手掌宽蓝色布块;外层为脖颈挂的围兜,长至胯部,沿边缀装饰彩条、白色明线,刺绣图案以水波纹、花草、蝴蝶纹样为主,中心刺回形、方形、树状等图案的云朵状绣块,与臀围刺绣相似。后背腰围有刺绣布块,长及膝,以白底碎花刺绣条围边做装饰,中心绣有花草、树状图纹。腰配刺绣腰带,两撘摆呈尖角状垂至膝。下着黑色长裙,裙筒宽大,长及脚踝,素黑无纹服饰。颜色以黑底配蓝色。

(九)卡别支系

21.卡别分支

自称、他称或互称均为卡别分支,主要分布于墨江、绿春等县,服饰结构为短衣长裤型。上衣服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右衽圆领斜襟长袖衫,领座、袖口、斜襟沿边饰有蓝色宽布条装饰,布条边缘拼有白色细条,并于斜襟绣齿状明线做点缀;外层为无领斜襟马甲,样式同内层长袖,领口、袖圈、衫脚处另饰有碎花细布条贴边,蓝色布块边及襟边均饰有彩布条拼接装饰,下摆均缀平行于摆边的宽刺绣条挂以数枚坠饰。下裤为深靛蓝色大档阔腿长裤,长至脚踝,素黑,小腿处缝有一道明线。服饰颜色呈黑底配以红、蓝色装饰,较为朴素。

三、民族传统服饰的结构图考

刘瑞璞教授经过多年努力,《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一函二册终于在2013年面世。该书的出版,以标本采集和文献考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标志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学术研究已经进入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层次和新的发展阶段[3]。同时,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化、信息化将成为大众互联时代活跃的文化因子,对其海量文化数据与信息的计算与利用将成为设计创新重要的文化根基和平台,对其数据的关联性的效利用将成为当代人文需求与历史传统对接的突破口[4]。

数字化的首要条件,是采集标本并制成便于传播的图像信息。在民族服饰的研究中,“结构图考”研究方法以服饰结构为主线,通过对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的测量和对服饰造型因子的提炼,形成标有尺寸的多角度结构线图。这样系统的结构图考,不仅为民族传统服饰的数字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还为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学等学科理论提供实物佐证,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 注:《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哈尼族文化大观》第37页列表中的“多尼”“海尼”“和尼”因人口较少、聚居地较窄,故不列入本文研究范围。

② 注:文中绘图有测量数据的单位为厘米。

附:

猜你喜欢
支系内层长裤
“京”气神儿
层叠
荒漠狂暴
悬浮花盆
广西凌云地区背陇瑶的支系研究
趣味裤型
复合函数求单调区间的数形结合方法
苗族支系服饰色彩探析
彝族祭祖大典“耐姆”是彝族自称形成和分支的重要原因
Otterbox Samsung防御者系列三星GS6专用保护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