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的对策研究

2021-01-20 07:14王东东
决策探索 2021年24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

王东东

【摘要】目前河南省城镇化体系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十四五”时期将面临着在城镇人口和空间扩展规模逐步放缓的情况下提升空间利用效益的主要任务。要注重协同规划,根据城镇综合承载力明晰城镇地理空间扩展边界,继续扩展城镇空间规模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速中心城市软性扩容,并通过新科技的经济及社会场景应用、构建多元城镇化空间形态等方式,提升城镇空间治理能力和利用效益,拓展城镇生态环境的价值实现通道。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空间扩展;协同发展

一、河南省城镇建设需走提升城镇发展质量新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这为“十四五”时期推进省域城镇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河南省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发展的中期阶段,研究如何推进现代化城镇体系建设并以此来实现城镇空间与人口的协调增长,在“十四五”时期提升河南省城镇发展质量,从而为省域经济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就成为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二、河南省城镇体系的主要特征及样本意义

区域城镇体系指特定地域范围内的职能分工明确、等级结构合理、空间分布有序、相互关系密切并由城镇群体构成的动态的、复杂的特大系统。区域城镇体系演进主要从以下四个路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一,通过促进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和扩散,促进城市部分功能的转移;第二,通过主动提升城镇区域内的综合承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生产要素来源;第三,通过城镇区域内社会关系的动态重组,提高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效率;第四,通过动态重构城镇空间形态,提高区域空间利用效率。目前,河南省初步形成了一主(郑州)、一副(洛阳)、两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三城镇协同区(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城镇发展格局,并在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加快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目标。

河南省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为55.43%,仍低于全国平均63.89%的水平,城镇化水平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快速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率(1.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在经历了“十三五”时期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后,城市发展质量问题引发的空间约束矛盾将日益凸显,城镇化将从快速发展转向高效发展的新阶段。由此可见,挖掘不同城镇空间需求的差异和特征,提升城镇空间供给的效益,激发不同层次城镇的空間互动效应,是河南在“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的重要路径。

三、河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重点加速中心城市软性扩容

根据城镇功能向外围疏解的内在需求和规律,适当扩大核心城市的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范围,有序地支持具备条件的镇撤镇设市(区),注重协调与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边界冲突,在明晰城镇地理空间扩展边界的基础上聚集资源,优化行政管理效率。以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河南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城市一体化(郑汴、郑许、郑新)规划等为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扩大并优化城镇空间及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及布局,重点通过都市圈建设等软性扩容方式进一步扩展中心城市(郑州、洛阳)的城镇空间,依托都市圈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保障。

(二)构建核心城镇协同发展的长期规划

增加各城镇政府部门磋商的频次和形式,重点加强核心城市与节点城市的互动,通过政策链的深度融合让市场看到各地政府协同发展经济的决心。动态优化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经济协同发展生态结构,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各个城市从省域及中原城市群全局谋划经济发展,打造河南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同时防止产业空心化风险,合理布局跨区域重大项目规划,建立协同发展规划体系,提升政府的投资效率,实现城镇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

(三)促进城镇化空间形态多元发展

根据不同城镇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构建多元的城镇化空间发展形态。例如,以郑州、洛阳都市圈建设为核心,根据城市间距离,以地级市为支点,以县级市为连接,推动“郑州—荥阳—上街区—巩义—偃师—洛阳”“郑州—新郑—长葛—许昌”“平顶山—许昌—漯河”“新乡—焦作”等形成城镇发展链;在主要交通干线附近的城市连接区域布局产业园区,推动城市间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基础发展产业小镇、特色小镇;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特色景观旅游小镇等。

(四)加强新科技在产业和社会空间的场景应用

新科技在经济和社会空间的应用对城镇运行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推进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区域协同创新市场建设和孵化,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新科技在产业和社会空间的场景应用,同时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推动产业突破经营边界,进而实现城镇空间利用方式的优化。弱化城镇间的地理壁垒,在城市之间强化精细分工、密切产业链条的基础上,从更高层面打造保障价值实现的价值链和创新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链,从而降低跨域治理的技术成本,进而提升城镇空间治理能力。

(五)拓展城镇生态环境的价值实现通道

生态环境具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引导生产要素在追求生态环境价值的过程中进入并优化省域城镇环境价值链。支持南阳建设成为新的副中心城市,引领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依托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生态建设规划、郑州都市圈生态专项规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沿黄生态廊道等建设,加快河南城镇生态环境的价值实现路径建设。通过提高环境吸引力,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朱攀峰.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N]. 河南日报,2021-10-04(004).

[2]刘双双,段进军.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内在机理、驱动机制和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47-55.

[3]方世南,许力凡.我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空间正义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

[4]焦石文,刘荣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南中小城市空间扩展与治理[J].决策探索(下),2018(09):24-25.

[5]杨秋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南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访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云[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8(04):14-18.

[6]王智勇.以人为核心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壮大[J].国家治理,2021(22):22-27.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河南加快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研究”(2021ZT47)、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金融支持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21B7900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