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人生

2021-01-21 08:18方肃
海峡影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华光旧事收音机

方肃

从左到右:吴其萃、陈世哲、方肃

闽南的初冬阳光和煦,毫无寒意,吴其萃董事长约我去看看陈世哲老师。他曾是华光摄影学院早期的领导,对华光摄影学院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听说他近期身体欠佳,我欣然随行。陈世哲这个名字我刚到华光就已有耳闻,据说是当地一位通晓琴棋书画和摄影的资深的文艺老“青年”。

他的府邸在离华光学院不远的城乡结合部,见缝插针的村民小楼一栋挨着一栋,但通往各家的便道倒是打扫得很干净,得知我们过来略显清瘦陈老师早已在门口迎候,他说这是他祖上的宅基地,晚年回归故里就是想重新找回“选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这无疑是人到暮年对童学少年时乡土情景的重新捡拾。陈老师父母早年已是厦门大学教授,书香之家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包括陈老师在内四个子女也都相继毕业于厦门大学在不同岗位也算成果斐然。

进得屋内一片书卷气象映入眼眶,环顾四壁不乏摄影书画作品装点空白,一把略显陈旧的小提琴置于架上,用小楷恭录的古人诗词悬于厅堂,一台六十年代英国产的电子管收音机正在播放音乐,那种老式电子管收音机特有的音质让我联想到当年我家一台熊猫六灯(六个电子管)收音机每到下午三点时刻播放的“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在居住的筒子楼道里回响,那是孩子们的下午茶。

据陈老师说这是他用不菲的价格海淘而得,足以见先生怀旧“心切”。我实在没有想明白当年那些纸质的古董电容器和变压器是如何能支撑了五十多年而没有灰飞烟灭。记得我原来写过一篇文字在“人无古意何以养情怀”里提到的“怀旧是一种品格,在蓦然回首时才真正感到如烟的往事充满趣味”。此时那台电子管收音机里播放的什么并不重要,在如今多声道立体声振聋发聩摧残耳膜的年代,那些略带交流声的单声道播放激活了我们这一代人听觉的味蕾,那才是当年的味道。

放满书籍的落地书柜里摆放着瑞士的SINAR(仙娜)大画幅相机和德国ZEISS(蔡司)135 相机,包括ROLLEIFLEX(如徕福徕)120 相机在内的数台“相机中的战斗机”也摆放在客厅的不同位置,内行一看便知这些相机的主人非一般“发烧友”,而是一位对摄影文化(器材)有着深刻理解的“好摄之人”,他对摄影器材的占有做到了基于年代的甄选和使用,件件皆精品。

落座品茗,肉桂、水仙、铁观音分别冲泡,顿时茶香弥漫,福建人冲泡功夫茶所特有的仪式感,顿觉心静无瑕,其间陈老师一挚友拿来一张古典音乐的CD,据说是朋友转让所得甚是喜欢希望与之分享,我这才发现陈老师还是一位音响发烧友,这与他对小提琴的演奏有着内在的关联,也与我曾经的爱好高度吻合,我从上个世纪六十年起因寻得一本《无线电》杂志开启了我对包括收音机之类的兴趣,我们都是从 “矿石收音机”入门,到对半导体收音机的痴迷,从省吃俭用凑足零钱去“淘”元器件安装“超外差”收音机,到在“广阔天地”为贫下中农修有线广播,那种艰难并快乐的过程唯有一代人自己独享,共同的兴趣使我们的话题和由这些话题衍生出来的年少故事如入时空隧道一路逆行折返了半个世纪。

陈老师1948 年生人,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我们共同被裹挟到上山下乡的洪流中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下福建德化我下湖北洪湖,我们聊起在广阔天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岁月”唏嘘不已,我们属于 知青中的“文青”在农村苦中求乐追求精神慰藉成为“文青”的一种生存状态,尽管这种状态在当时相隔千里(福建,湖北),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在50 年后再一次激活了封存在心灵深处的对激情岁月的感怀,那是一代人“无悔青春”的记忆。

前日陈老师再邀董事长参加他的《泉南旧事》2020 版纪实摄影展,我也一同前往,展厅位于丰泽区北峰工业区内利用厂房改造的“未来有印”博物馆。展厅内除了陈列的几台古董的印刷机和活字铅版外就是悬于四壁的这次展览的作品,根据照片中的故事,由策展人创建的体验场景是四处搜集而来的当年与图片故事有关的实物,置于作品下方,使二维的呈现延伸出三维的空间。

一张十五米的长卷上打印了百十幅往年作品,留白处落笔“欢迎涂鸦 欢迎吐槽”,搜寻留言勉励之词并不多见,80 后90 后感悟之语和孩子们的随笔涂鸦落墨于留白之处,这种介入式的参与感让展览的讲述多了一份延伸向外的诉求,也使原本对艰辛的岁月回忆少了些许“忆苦思甜”的一厢情愿,多了几笔幽默与稚嫩的表达,那种基于历史的自上而下的俯视和对现实由下而上的仰望使这件经过二次创作的作品具备了对如烟往事的回眸和现实社会的反思。

长卷上打印的作品是他1980 年转行摄影后拍摄的发生在泉州的凡人琐事。八十年代初摄影界极左余孽尚存,粉饰生活的所谓摄影创作不时见诸报端,人们还习惯于意识形态的思维,那些在今天看来土得掉渣的对生活的采集在当时如果没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很难在当时成为拍摄者关注的对象而将其收入镜中,今天再看这些作品,无论经历过还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怀揣着一份好奇,两份敬仰,三份感动沉浸于作品之前,毕竟眼前的观者是一代又一代曾经年轻或仍然年轻的不同身份的人。他们被一个时代的图像所感召,趋之若鹜。

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诠释着当年真实的人间百态,那时没有流光溢彩的粉饰,没有鼓乐齐鸣的歌颂。那是对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开始启动的聚焦,也正是今天80 后90 后的父辈们经历过的“春天的故事”。

我几乎与陈老师同时背起相机,但我那时更多一些对所谓形而上的美学关注,那种虚无的表现与陈老师直取人间烟火的情怀几成陌路,虚实之表现一目了然。

摄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既不可以回望过去也不可能展望未来,她的第一属性是对现实的记录,这也是摄影的实证性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成为佐证历史的工具的原因,因为她和审美无关所以她在基于历史的讲述时会更多一份庄严。这就是摄影的灵魂。陈老师从他海量的拍摄中整理出的是一份对故土的情愫,对人本追忆的刷新。我游走在他呈现的视觉隧道里或穿越,或流连,冥想中我看见一位智者向我走来又擦肩而过。留下的是美好的讲述和如歌的感怀。

方 肃 教授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副校长

写于2020 庚子年冬月于石船村

陈世哲《泉南旧事》专题照之一

陈世哲《泉南旧事》专题照之二

陈世哲《泉南旧事》专题照之三

《泉南旧事》专题照之四

猜你喜欢
华光旧事收音机
旧事组诗
农耕旧事十二韵
御日华光
城郊旧事
这是一台独一无二的收音机
收音机陪伴我成长
蝶恋花
城南旧事
免费打工者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 12知识要点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