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初步探索

2021-01-21 08:10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4期
关键词:补体肾小管肾炎

刘 旖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然而,尽管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临床尚无好的治愈办法,原因之一在于许多与DKD密切相关的基因尚未被发现,不能从分子机制上阐明DKD的发病机制。因此,当前研究迫切需要鉴定与DKD发育相关的基因,并阐明其分子机理。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GEO数据库里的DKD、一般肾病和健康者的肾小球、肾小管组织的全基因组表达数据开展GSEA富集分析,分析差异基因表达谱,探讨DKD的生物学通路,为DKD的精准治疗提供一定的分子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数据来源

在GEO数据库中以关键词“Diabetic Neuropathy”搜索发现GSE30122芯片数据为研究对象。该芯片包括69例研究对象,19例DKD患者(9例提供肾小球组织,10例提供肾小管组织),24例普通肾炎患者(13例提供肾小球组织,11例提供肾小管组织)和26例健康者(14例提供肾小球组织,12例提供肾小管组织),以研究对象肾脏活检组织的RNA表达水平为分析数据。

1.2 数据预处理

对探针信号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若有多个探针对应同个基因的,对信号值求取中位数作为唯一表达值。以Gene Symbol为依据,将探针转换为基因名称。

1.3 GESA富集分析

对RNA信号值进行标化处理,按照DKD、肾炎和正常组,用Hallmark库进行注释,进行GSEA富集分析,置换类型为gene sets,置换检验次数为1000次,探索DKD在表达水平与哪些特定生物学意义的基因集有显著关联。以校正多重假设检验值FDR<0.25、标化显著性水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归一化富集得分(NES)大小为富集程度排序。

2 结 果

2.1 差异表达基因

DKD组与正常组的比较里,共有13515个基因表达,其中6003(44.4%)个在DKD组显著表达,信噪比值48.1%。与肾炎组相比,5927(43.9%)个基因在DKD组显著表达,信噪比值46.1%。把表达数据按照活检组织细分后,在肾小球组织的测序结果里,相比正常组,DKD组有8248(61.0%)个基因显著表达;相比肾炎组,有7880(58.3%)个显著表达的基因;在肾小管组织取材人群里,DKD组相比正常组、肾炎组分别有5684(42.1%)和5918(43.8%)个表达标志物。

2.2 功能富集分析

对表达基因按照功能通路富集后,与正常组相比,有17个基因组在DKD组的富集满足统计学意义,富集程度最大的前2个分别与免疫系统的编码补体和移植排斥的表达上调功能有关(NES分别是2.03、2.02)(图1);与肾炎组相比,DKD有15个基因集上调表达,富集最高的2个基因集依然是移植排斥反应(NES=1.99)和免疫补体(NES=1.89)。

本研究还发现,按活检组织取材位置分组后,相当于正常组,DKD组在肾小管的组织里有11个基因集显著富集,其中最明显的是涉及UV诱导反应(NES=1.88)和上皮间质转化(NES=1.82)的生理通路中上调;DKD组比肾炎组在IFNG(NES=1.81)和α干扰素蛋白反应(NES=1.80)的通路里表达更高。而在肾小球组织里的功能富集没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本研究通过GSEA富集分析已发表的GEO数据库GSE30122中DKD患者、肺炎患者与正常人的活检组织表达测序信息,利用hallmark数据库进行注释,发现了17个基因集主要参与了的分子调控,在专门针对肾小管组织的测序里观察到11个基因集参与了DKD的发生发展。

研究结果发现,DKD的分子通路与免疫功能相关,其中,DKD富集程度最高的功能通路是补体系统。过往研究发现,补体系统是由30多个血浆以及细胞膜蛋白构成的免疫体系,补体激活能产生C3/C5转化酶并在激活过程中生成MAC,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凝集素、补体凝集素H-纤维胶凝蛋白、C3及其裂解片段、MAC等均有可能导致肾损害[1]。有研究发现论2型糖尿病患者C1q血清补体水平变化与肾功能降低独立相关[2]。陈晓丽也指出,DKD的补体C3沉积阳性率较高,并且与病理等级正相关[3]。补体系统的激活通过的途径之一是MBL途径,秦建华的研究发现,DKD组中单核细胞表面MBL补体CD59分子表达更高,说明MBL途径对DKD的影响可能与单核细胞补体CD59的活化有关[4]。周新人[5]的研究指出糖尿病和DKD患者的尿C5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C5a是血清补体C5激活过程中产生的炎症驱化因子,也说明了DKD的发生发展与血清补体的激活过程有关。现有的研究[6]已经观察出人体的高血糖状态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激活补体,导致MAC,出现介导炎症反应,一旦这些过程发生在肾脏,就有可能导致DKD的出现。但是,以往关于这些功能分子与DKD的关系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动物模型上和临床样本上进行观察,有待分子机制的阐明。作为补充,本研究从分子水平的角度出发,利用功能富集分析揭示了补体系统的信号通路在其中参与的可能性。此外,本研究还暗示了移植排斥系统、UV诱导反应、上皮间质转化等基因富集高的功能通路与DKD有关的可能性,而且这些可能涉及的分子机制不同于普通肾炎的分子机制,这有助于未来发掘更多的DKD独立于肾炎的机制成因。

综上,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以智人研究的角度探讨了DKD的成因,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补充了动物实验和人群观察的研究论点,为今后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参考,但这些推论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进行证明。

猜你喜欢
补体肾小管肾炎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流感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检测意义
中西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80例疗效探讨
奶牛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解毒利湿汤治疗紫癜性肾炎42例临床研究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
IgA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对早期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预测作用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