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在预防PCI术后心脏缺血性事件发生中的运用价值

2021-01-21 08:10康忠俊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4期
关键词:罗非罗非班缺血性

张 胜,康忠俊

(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 资阳 6413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可出现术后心脏缺血性事件。心血管缺血事件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微小血栓聚集、血小板高反应性等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替罗非班为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及血栓的形成等,临床研究表明其在减少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中作用显著[1]。因此,为探讨替罗非班在预防PCI术后心脏缺血性事件发生中的运用价值,本文选取了本院收治的AMI行PCI术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AMI行PCI术的患者78例,按随机数列表法均分为2组,观察组术前预防性使用替罗非班、对照组术前无预防性用药。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4.83±7.51)岁;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65.17±6.9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纳入排除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符合PCI术适应症;②发病到就诊时间≤12h,首次行PCI术;③排除存在抗凝血功能障碍者;④排除肝、肾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⑤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

1.2 方法

两组患者PCI术均按照标准方法进行。观察组术前10~30min予以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10µg/kg静脉推注;后予替罗非班0.15µg/kg·min采用微量泵泵入,持续时间为36h。随访6月。

1.3 观察指标

1.3.1 心脏缺血性事件: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及随访时间内支架内血栓、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的发生情况。

1.3.2 血小板抑制效果检测:于患者术后6月抽取外周空腹静脉血,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仪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反应时间、凝血时间、凝固角、最大幅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10.26%低于对照组33.33%(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n(10-2)]

2.2 两组血小板功能比较

观察组反应时间及凝血时间长于对照组,最大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凝固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小板功能比较( ±s)

表2 两组血小板功能比较( ±s)

组别 反应时间(min) 凝血时间(min) 凝固角(°) 最大幅度(mm)观察组(n=39) 17.52±1.59 11.24±1.93 57.07±4.26 46.55±2.49对照组(n=39) 10.51±2.25 6.23±1.41 55.85±3.17 62.90±4.38 t 15.889 13.089 1.434 20.265 P<0.001 <0.001 0.155 <0.001

3 讨 论

随着PCI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PCI术可迅速解除患者冠状动脉梗阻状况,使病变的心肌血液循环得到恢复,是AMI十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但PCI术中使用球囊、支架撑开阻塞的血管,可破坏血栓使其碎裂为微小血栓,但微小血栓可在远端微血管滞留形成栓塞,或在支架内再次聚集为血栓,降低心肌再灌注水平,导致术后再发心肌缺血。且由于术中微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因子释放等原因,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小板高反应性,加剧术后血栓的形成。既往文献报道替罗非班可改善PCI术患者术后心肌灌注水平、降低其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3]。本研究结果亦发现替罗非班治疗的患者心脏缺血性事件发生率10.26%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表明术前预防性使用替罗非班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6月内的心脏缺血事件,改善患者预后。这可能与本品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有关:一个方面为替罗非班可通过抑制血小板IIb/IIIa受体以减少血小板激活过程中所释放的大量缩血管物质,避免术后冠脉血管管腔狭窄;另一个方面是替罗非班可抑制血小板活性及粘附、聚集功能,以减少血栓的形成。本组研究亦通过血栓弹力仪观察了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抑制效果,发现观察组反应时间及凝血时间长于对照组,最大幅度小于对照组。其中反应时间可反映纤维蛋白开始形成时间,凝血时间表示稳固血凝块形成的时间,凝固角表示固态血栓形成速度,最大幅度可代表血凝块的强度、硬度及稳定性[4],均是反映血小板功能的数值。观察组反应及凝血时间较长、最大幅度较小,表明患者机体血凝块形成时间较长,其强度、硬度及稳定性较差,血栓形成几率较小。由此可见,替罗非班预防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的效能较好。

综上所述,PCI术前预防性使用替罗非班可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罗非罗非班缺血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COX-2特异性抑制剂罗非昔布对阿尔茨海默病Aβ沉积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的疗效分析
不同剂量盐酸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