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下的宗教渗透问题研究

2021-01-22 03:56
时代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吕 前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

高校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大任务。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敏感、最有条件接触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政治信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中,宗教及其在校园的传播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和重要挑战。

宗教渗透及其影响

所谓“宗教渗透”,就是指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旨在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我国统一、实现对我国“西化”“分化”政治目的的非法宗教传播、宗教交流等活动。宗教渗透具有明显的文化侵略性和政治恶意性,其根本目的是在宗教的掩盖下对他国进行政治渗透。

宗教渗透背景下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近年来,在宗教渗透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有一定程度的攀升,部分学生从无宗教信仰者或是宗教暧昧者成为了“宗教信仰者”“宗教追随者”。北京师范大学李志英教授等人2005年做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思想动向调查》表明,信仰宗教的大学生约占总数的13.58%。刘欣荣、张传庆等学者2019年对陕西省11所高校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约为20.2%。

为有效把握宗教在高校的传播渗透情况,掌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2019年6月以来,课题组对威海市4所高校大学生开展了宗教信仰情况的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以期构建有效的高校防范宗教渗透机制。

宗教信仰基本情况。在威海市4所高校被调查的学生中,针对“你是否信仰宗教?”的问题,4.55%的学生表示有宗教信仰,80.55%的学生明确表示无宗教信仰,7.33%的学生对自己是否有宗教信仰认识模糊,但并不排斥宗教。针对“你接触或信仰宗教的原因”,30.3%的学生表示是由于受到家人或朋友的影响,14.39%的学生是基于求知的需要,12.88%的学生是需要释放压力或寄托情感而信仰宗教,20.45%的学生是因为对宗教思想文化的好奇而去了解。

宗教信仰基本途径。在媒介更新、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了解接触宗教的途径日益多元化。调查结果显示,21.97%的学生接触宗教是由于家庭熏陶,家族式的宗教信仰决定了自身的宗教信仰。18.94%的学生是通过宗教网站、网络论坛、移动应用等网络途径对宗教产生了一定了解,28.03%的学生通过宗教信徒的宗教传播开始接触或了解宗教。

宗教信仰基本态度。对于“你如何看待宗教”,60.61%的学生表示宗教只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11.36%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伪科学,是一种迷信。对于“你对宗教是否感兴趣”,75.58%的大学生表示对宗教完全没有兴趣,21.15%的大学生表示对宗教有一定兴趣。对于“如果有人向你传教,你持何种态度”,17.97%的学生认为可以对宗教进行一定了解,47.85%的学生表示无论传播与否对宗教都不感兴趣,28.79%的学生坚决反对宗教传播行为。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但是少数学生也表现出了对宗教的一定兴趣。因此,构建有效的防范宗教渗透机制,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高校宗教渗透成因分析

历史上政治文化渗透的惯性思维。 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尤其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宗教渗透的方式进行文化侵略和政治颠覆已是惯性思维。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就在“为基督征服世界”口号的激励下开始为武装侵华制造舆论,对帝国主义侵华起到辅助作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恐慌,其加快了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步伐,宗教渗透也再次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自然也就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宗教渗透试图对我国进行政治颠覆、和平演变的首选目标。

现实中大学生对网络的高度依存。《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人数最多,占比为26.0%,而在学生中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10.5%、9.7%。可见,大学生在网民中人数占比较高,网络在大学生中基本实现了普及。境外敌对势力正是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依存,利用网络脱域性、共享性、普及性等特征,通过宗教网站的推广、游戏视频中宗教信息的植入、宗教移动应用的推送等方式实现对大学生的宗教传播与渗透。

大学生心理诉求表达和情感寄托需要。当代大学生多为作为独生子女的“95后”“00后”群体,其初入大学,面临学业、考试、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压力,他们急切地想要寻求一种支持,表达自身的心理诉求,寄托压抑的情绪和情感。境外宗教组织正是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口号,蛊惑和煽动思想未成熟、辨别能力差的大学生成为西方宗教的信徒,在虚幻的宗教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里慰藉。通过向大学生传播非法极端的宗教思想,弱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动摇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冲击我国主流价值体系,以实现霸权主义下对我国文化侵略和政治颠覆的目的。

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工作的缺位。第一,高校对宗教知识及政策宣传不足。宗教知识匮乏是当前大学生的普遍性特点,问卷调查表明,部分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其所信仰的宗教,也有部分学生不了解国家或学校有关宗教的相关法律、政策、规章、制度。少数高校对于宗教问题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难以通过学校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对宗教全面而正确的认识。第二,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工作系统性不足。当前部分高校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宗教活动的规定较为零散,难成体系,对学生难以形成量化的约束力。部分高校对防范宗教渗透工作存在重视不足、认识不够以及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虽然法律规定了宗教与教育相分离,但对于反宗教渗透工作具体如何落实,如何组织,如何实施,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防范宗教渗透机制的构建

防范宗教渗透认知机制构建

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引导学生明确迷信与科学、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有神论与无神论的界线,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

加强宗教法规政策的宣传普及。我国现有的宗教行政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宗教事务条例》《宪法》中也有对宗教的相关约束,要让大学生对宗教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有所了解,能够根据法规政策的要求处理好“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活动”的关系。

防范宗教渗透教育机制构建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信仰信念结构。

防范宗教渗透网络应对机制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战”已成为时代必然。高校应及时建立反渗透网络,通过“网络党校”“青马工程在线培训课”“思政公众号”等途径宣传主流思想意识,强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头条等在网络舆情监管、网络舆论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成立由教师、学生干部为主要成员的网络信息管理小组,及时搜集境内外宗教组织利用网络进行宗教传播渗透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上报。

防范宗教渗透人文关怀机制构建

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解决其心理上或情感上的矛盾和需求。通过个人信息采集、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困惑并给予及时帮助、关心和疏导,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国家和学校的关怀,避免宗教组织打着“救世助学”的旗号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传统文化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忧患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刚健有为的笃行精神等,对于解答学生思想困惑、调适现实压力、进行情感寄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同化力消除宗教渗透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抵御宗教渗透对大学生精神、思想进行的“西化”。

防范宗教渗透监管防控机制构建

加强与公安部门、统战部门的合作,建立防范宗教渗透的监管交流平台,形成防范宗教渗透的合力;内部高校各学生工作部门,如宣传统战处、学工处、团委、保卫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应明确职责,落实到位,形成校内防范宗教渗透协同机制。内外联动,建立起有效的防范宗教渗透防控管理机制。

总之,防范宗教渗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充分把握宗教渗透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明确防范宗教渗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引导大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自觉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信仰的力量”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