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帝内经》五味与五脏关系的解读思路

2021-01-22 11:58陆素琴陆树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2期
关键词:条文素问五脏

陆素琴,陆树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镇江附院,镇江市中医院,江苏 镇江)

0 引言

《黄帝内经》中有关五味与五脏关系的论述非常丰富,其中《素问》中《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五运行大论》、《至真要大论》共8篇、《灵枢》中的《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五味》、《五味论》、《五音五味》、《九针论》5篇合计13篇均有论述,此外还有提及五味中一部分的,如《六节藏象论》仅提及“酸”和“甘”。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主要是根据“天人相应”体系,用“比类取象”法,即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进行论述,但亦有极少数的条文,甚至是同一条文中前后文字均有字面上的矛盾之处,让人不得其解,即便是“梅花本”古籍注解也很难让人信服,也有智者[1]认为“《内经》本身的自相矛盾不要强解”。笔者跟随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组长、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侍诊学习,顾教授在《<素问·气厥>中脏腑寒热相移次序解读》文章中提到,《内经》部分条文严格遵循了八卦先后天方位的变化规律[2],在恩师耳提面命悉心指导下,思路顿觉开阔,欣喜之余,整理《内经》五味与五脏关系的条文与大家一起探讨。

1 遵循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黄帝内经》根据“天人相应”体系,用“比类取象”法,以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为线索阐述了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如“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辛克木,故而“辛胜酸”,而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肝病禁辛”等,《素问》中《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宣明五气篇》、《五运行大论》、《至真要大论》以及《灵枢》中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五味》、《五味论》、《五音五味》、《九针论》所载经文还列举了因居住环境、餐饮习惯不同,五味对疾病类型的影响,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可见一斑,不复赘述。

2 遵循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规律

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揭示了脏腑用药的基础原理,后世“五脏苦欲补泻”的用药原则就源于此,其中归纳用药法度最为详实的是金·张元素撰写的《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3]称“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五脏之内,各有其神。神各有性,性复各殊……。故知苦欲者,犹言好恶者也。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之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之所恶也,即泻也。补泻系乎苦欲。苦欲因乎賍性。”

《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毒药攻邪“此五者,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软”,亦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如肝为将军之官,扶苏条达,其性欲散苦敛,辛散遂其性即是补,酸收违其性即是泻,故有“肝欲散,用辛补之,酸泻之”之理,余脏苦欲补泻同上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关于五味配伍理论论述的很是详尽[4],并将五味阴阳之用总结为辛甘发散和淡味渗泄为阳,酸苦咸味涌泄为阴,“调其气使其平”即是“五脏苦欲补泻”的用药原则。

3 遵循八卦先后天方位变化规律

《素问·脏气法时论》亦载“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还有《灵枢·五味》:“肝色青,宜食甘,秔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大肉麻李韭皆酸。脾黄色,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上述两段经文大同小异,二者无论从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还是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上都很难理解。现代有医者认为是土为水所不胜,若肾得谷味之成,则可反克中焦脾胃之实积[4-6]。以上解释太过牵强,很难服人。顾植山教授则认为该条文是严格遵循了八卦先后天方位的变化规律[2],请教恩师并得首肯,做以下阐述。

易学中就有先后天八卦之说,分别是“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2](见图1)。脏腑与八卦先后天方位的变化见表1。

图1 先后天八卦图

表1 八卦先后天方位的变化与脏腑的配应关系

从以上列表中可以看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及“肝色青,宜食甘”中的“肝”在先天八卦处于西南位,而后天八卦西南位是“脾”,甘入脾且宜食甘,五味与五脏关系与八卦先后天方位的变化规律一一相应[7-9],可见不了解八卦先后天方位的变化规律,读者就很难理解这几段经文。

运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以及遵循八卦先后天方位变化规律三个角度来解读五味与五脏关系,读者有了这样的思路读这方面经文就容易明白了。在《内经》中运用八卦先后天方位的变化规律来阐述脏腑间相互关系的,并不只限于五味,如《素问·气厥论》、《素问·经脉别论》也有类似经文,不了解八卦先后天方位的变化规律就很难读懂、读通、读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古典医籍,位列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10-12],值得我们好好研读挖掘,以上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条文素问五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论债法在民法典中的编写体例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则考义
法国拟立法禁止父母打小孩屁股
漫画
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现象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