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和开腹直肠癌手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2021-01-22 11:58马晓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2期
关键词:开腹直肠癌内镜

马晓峰

(甘肃省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白银)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化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增大,饮食多样性改变,临床患有直肠癌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成为临床常见的致死肿瘤疾病,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1]。直肠癌作为胃肠道恶性肿瘤常见病理类型,基于临床医学发展限制,临床学者针对直肠癌病因尚处于探究阶段,首选外科手术治疗方式,以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但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中发现,因直肠癌病灶生理解剖学特异性,传统开腹手术为确保癌症切除有效性,需于较大手术切口下完成手术操作,且手术操作呈现较高的个体差异性,对施术者专业性具有较高要求,临床风险性较高[2,3]。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完善,腹腔镜手术的开展为直肠癌微创手术治疗提供技术支持,因其手术创伤较小、精细化提升等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开腹手术,为直肠癌手术首选治疗方案[4]。现笔者特针对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临床应用有效性进行探究,实施平行比对,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计纳入72例直肠癌患者为分析对象,患者入组时间于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采用自拟红白双色球分组方式均分小组,红色36例设为观察A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区间46岁至81岁,均龄(62.73±1.72)岁,经美国肿瘤分期显示,DucksA期2例,DucksB期25例,DucksC期8例,经术前病理诊断肿瘤大小区间在1.5cm至6.0cm,均值(3.21±0.17)cm;白色36例设为观察B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区间42岁至76岁,均龄(61.96±1.67)岁,经美国肿瘤分期显示,DucksA期4例,DucksB期21例,DucksC期10例,经术前病理诊断肿瘤大小区间在1.4cm至5.7cm,均值(3.18±0.15)cm;针对2组直肠癌患者术前基线资料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提示可于后文进行比对。

纳入标准:(1)所选72例患者均符合《肿瘤医学》[5]对直肠癌的评估依据,经病理穿刺活检确诊,均符合手术开展指征;(2)入组前患者及(或)家属签署书面授权书。

排除标准:(1)合并癌症转移、凝血功能障碍、肠梗阻等手术开展禁忌症患者;(2)患者拒绝参与研究或中断研究。

1.2 方法

观察A组开展腹腔镜手术,在获取最佳麻醉平面后,于患者截石位为手术入路,置入腹腔镜,于左右肋下缘作观察孔,辅以内镜置入,建立腹腔下视野,对其病灶淋巴组织进行探查,切除其癌症肿瘤,并预留癌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经内镜探查反馈切除情况,待无残留后预留导管,结束手术。

观察B组开展开腹手术,于患者腹部正中作长约10-15厘米切口,逐层分开腹部,充分暴露直肠病灶,于术野下对其病灶及周围淋巴情况进行探查,距肿瘤病灶2厘米处进行切除,借助冰冻病理检查的方式处理切除残端,待无残留后,预留导管,结束手术。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相同抗生素治疗及护理指导。

1.3 评价标准

记录比对2组患者不同手术治疗相关指标,主要指标包括术中出血总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记录比对2组患者肠道排气用时、肠道排便用时;

记录比对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指标包括误吸性肺炎、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漏等。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手术方式相关指标分析

观察A组患者术中出血总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显著低于观察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手术方式相关指标分析(±s)

表1 不同手术方式相关指标分析(±s)

组别 n术中出血总量(mL)手术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观察A组 36 258.83±15.63 2.01±0.12 12.03±0.17观察B组 36 311.37±20.63 2.76±0.15 17.02±0.24 t值 20.418 8.105 7.638 P值 0.000 0.000 0.000

2.2 2组患者胃肠道恢复时间分析

观察A组患者肠道排气用时、肠道排便用时均短于观察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胃肠道恢复时间分析(±s)

组别 n 肠道排气用时 肠道排便用时(d)观察A组 36 2.12±0.08 3.27±0.14观察B组 36 2.69±0.14 5.16±0.17 t值 7.105 9.628 P值 0.002 0.000

2.3 2组术后并发症分析

观察A组术后继发并发症人次1例,发生率2.78%,观察B组术后继发并发症人次8例,发生率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术后并发症分析

3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完善,腹腔镜手术为临床外科手术开展首选手段,但考虑腹腔镜手术开展特异性要求较高,手术操作难度系数较高,对施术者腹腔镜使用熟练度具有一定要求,因腹腔镜技术精细化较高,手术操作对周围病灶影响较小,可最大程度降低手术损伤,针对直肠癌患者,精细化的手术操作可最大程度降低因手术操作导致的癌组织转移情况,提高手术开展有效性[6-8]。本研究通过分析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有效性,观察A组患者术中出血总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显著低于观察B组;观察A组患者肠道排气用时、肠道排便用时均短于观察B组;观察A组术后继发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观察B组(22.22%),数据结果可知,腹腔镜手术临床应用优势显著优于开腹手术,主要在于腹腔镜手术于微创的前提下实施,可降低手术操作对机体的创伤,同时借助内镜技术反馈,有效规避肉眼探察的弊端,对淋巴结清扫精准性较高,可最大程度降低遗漏情况的发生;并借助内镜反馈技术,建立腹腔下视野,以获取广角的手术视野,可有效降低直肠周围组织及患者脂肪对其手术视野的影响,并于手术中借助腹腔镜自带的超声刀进行残端处理,可有效规避术中出血情况,利于患者术后修复;并于手术操作中可有效降低手术操作对肿瘤组织的挤压,降低医源性扩散,显著提高直肠癌根除有效性,手术开展兼具安全高效等优势,广泛适用于手术耐受度较低的老年患者。

综上,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于直肠癌根治术应用中均有显著疗效,腹腔镜手术微创、精细化高、预后恢复快优势凸显,临床开展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开腹直肠癌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