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琢绝笔“托孤书”

2021-01-25 13:20若飞
新长征 2021年1期
关键词:参谋长武汉妻子

若飞

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刊特开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跟党走”专栏,整理刊发革命先烈及后人一心向党、矢志不渝的动人事迹,以此追忆先烈、激励后人,让“永远跟党走”成为我们永久的血脉基因。

在湖南常德的一面石墙上镌刻着这样一首诗:“一夜风云变,上海大屠杀。尔琢拔刀起,血誓效讨伐。革命不成功,此生不理发。”这短短的诗行,是烈士王尔琢投身革命、终身向党的真实写照。

王尔琢,1903年生,湖南石门人。他曾就读于黄埔一期,是周恩来最看重的学生之一,并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后来又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是工农红军最年轻的参谋长。他曾慨然明誓: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由此被众人赞誉为“美髯公”,又被笑称为“中国的马克思”。1928年8月25日,王尔琢在江西崇义县思顺圩追劝叛徒时毅然高喊:“我是王尔琢,你们不要害怕,我是来接你们的!”听到王尔琢的声音,许多战士纷纷跑了回来。叛徒袁崇全见势不妙,举枪向王尔琢射击,一梭子弹击中了王尔琢胸部,年仅25岁的王尔琢当场倒在血泊之中。

1923年10月8日,王尔琢与青梅竹马的郑凤翠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然而,幸福恩爱的蜜月生活只持续了短短3个月,王尔琢便离家别妻赴黄埔军校学习。临别时,王尔琢对已有身孕的妻子說:“生儿是你的靠,生女是你的伴,生儿取名摘祚,生女取名桂芳。”但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分别竟成了这对蜜月夫妻的永诀。

1927年初,王尔琢随北伐军到达武汉。虽然军旅劳顿,但他却时刻牵挂着远在家乡的妻子和从未谋面的女儿。他托人在武汉黄土坡21号租了一间房,然后给妻子去信,要她们母女到武汉团聚。不料,“四一二”风云突变,战功显赫的北伐军将领成了被通缉的“中共要犯”。王尔琢来不及在武汉等待妻儿的到来,就只身潜往上海寻找党组织。

郑凤翠带着幼女桂芳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武汉,满怀期待地来到他们相约的小屋,可丈夫却音讯全无。在百般打听王尔琢消息无果后,她极度失望地带着女儿默默回到湖南老家。行前,她给丈夫留下了一封信:“我和你的女儿小桂芳,于二月初二从家动身,在长沙住了三个月,直到二十八日,才好不容易来到武汉,来到你约我和桂芳会面的地方。不知你到哪里去了,没有见到你,小桂芳心里很难过……”

数日后,王尔琢来到相约之地,却是人去楼空。读到妻子情意绵绵又略带哀怨的信,王尔琢不禁满怀歉疚。他当即拿起笔,给父亲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凤翠母女此次来汉,未谋一面,深为憾事。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上海、长沙烈士们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

这是王尔琢的最后一封家书,也是他给亲人留下的遗言。王尔琢在信中,既深情表露对妻女的怜爱,更郑重坦陈“以身许国”的心迹,实际上写了一封“托孤书”,充分表达了革命者在家庭与国家命运发生冲突的时候,宁可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操,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理想不能丢的忠贞志向。

王尔琢牺牲后,毛泽东曾写下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2009年9月,王尔琢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责任编辑/滕   飞

猜你喜欢
参谋长武汉妻子
我胖吗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怀才不遇
消失的铁三连
新四军参谋长亲临省府催军饷
王维国当好防灾决策“参谋长”
红三军参谋长唐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