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平原黄河故道上的绿色丰碑
——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科技发展纪实

2021-01-27 03:31冠县林业局申忠文林东全
山东绿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毛白杨冠县北京林业大学

冠县林业局 申忠文 林东全

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始建于1963年,总面积1.088 万亩。为公益一类正科级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位于鲁西平原黄河故道风沙区,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故道区长年风沙堆积,沙丘遍布,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林场领导班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组织带领林场干部职工造林不止,使荒凉贫瘠的林场变成了林茂、果香的优美图卷。

一、昔日沙丘连连,今日林茂果丰

毛白杨林场的林海既是大自然的原生态之美,又是一部林场人战风斗沙的历史。建场前这里茅草丛生、沙丘林立,冬春季节黄风铺天盖地、飞沙滚滚,林场周边农田产量极其低下,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生态条件非常恶劣。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林场干部职工全体动员参战搞绿化,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立下愚公移山志,不懈精卫填海情。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昔日的黄河故道已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海,不毛之地改造成了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屏障。期间平沙丘200 多个、改良土壤0.8 万余亩,1976年开始大面积营造以毛白杨为主栽树种的防护林,到2019年底林地、育苗面积达0.9万亩,其中防风固沙林面积0.23 万亩,实验测定林0.1 万亩、种质资源库0.085 万亩,经济林梨树、甜樱桃面积0.215 万亩,无絮毛白杨育苗基地0.13 万亩,绿化苗木培育面积0.14 万亩,林木蓄积量达2.3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9%。由于林场地形呈狭长的窄带状,在县域版图上由西南至东北方向,一条长约15 公里绿色彩带镶嵌在冠县大地上。由于林带的防风固沙,今天的毛白杨林场及周边村庄彻底改变了“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的状况。毛白杨林场为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冠县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和全国林业先进县称号。由于毛白杨在冠县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效益和影响,冠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把毛白杨定为冠县“县树”,自此冠县有了“毛白杨之乡”的美誉,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也成为国家首批“全国林木良种基地”。

二、校地融合发展,突显白杨特色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与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林科院共同建立协作关系。2010年又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建立了“北方平原林木良种创新与示范实践基地”,建设1300m2的科研楼一处,设立了土壤分析实验室、林木育种实验室、显微观察室以及林木良种组培快繁工厂化生产线等育种科研设施,每年可以完成30 万株以上的毛白杨良种繁育。近年来,在北京林业大学专家指导下,林场累计建设杨树种质资源库875 亩,汇集毛白杨种质资源2430 份,小叶杨种质资源426 份,刺槐、榆树、柳树种质资源300 余份,共计保存种质资源3156份,成为我国毛白杨种质资源保存份数最多的地方;同时建有各类杨树无性系对比测定林、栽培密度实验林、节水灌溉实验林15 处,林龄在5-30年之间。目前该种质资源库,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毛白杨种质资源库,是毛白杨等树种育种研究的珍贵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誉为“毛白杨新品种的摇篮”。

林场围绕“白杨”做文章,坚持以科研带生产、以技术促生产的发展思路,与高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毛白杨杂交育种、良种选育、示范与推广工作,成功培育出“三毛杨”系列、“毅杨”系列、“北林”系列以及“鲁选”系列等为主的雄株毛白杨新品种30 个,其中北林雄株1 号、2 号、毅杨1 号、3 号、鲁毛50 等优良品种已进行了大规模推广,经河北、山西、河南等省市推广示范,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为促进林农增收提供了保障,推动了全县林木种业高效快速发展。新繁育的雄株毛白杨已成为有效解决杨树飞絮问题的适宜替换品种,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良种保障。目前,林场以毛白杨优良品种推广繁育为依托,累计生产出以毛白杨为主的良种穗条1200 万公斤,良种插穗5 亿余段,良种苗木3200 万棵,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为我国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林场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林业发展,也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毛白杨林场1982年被国家林业部和山东省政府确定为部省联建林木良种基地。国务院原副总理姜春云同志,1998年2月亲自为林场题写了“绿色丰碑”四个大字。林场先后被林业部评为全国国营苗圃先进单位、全国林业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全国特色种苗基地、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十大标兵单位,2006年被山东省林业局评为全省十佳苗圃,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第一批国家杨树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010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林木种苗先进单位。

三、坚持科技兴林、“引才引智”

林场依托国家杨树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平台,积极开展“引才引智”工作。2020年山东省第三批省级专家服务基地落户林场。引进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杨树工业资源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引进山东省林科院“国家林业局林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项目”鲁白杨1 号新品种转化运用项目。与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签订了技术支撑协议书,打造产学研用有机融合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协同创新平台的目标,推动形成“产业+人才、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发展格局,搞好育种繁育推广工作。五十多年来林场共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近百项,获得科研成果20 余项;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研究的《毛白杨优良基因资源收集、保存、利用的研究》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倍体毛白杨新品种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与山东省林科院合作《白杨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新品种选育应用》获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七项。林场不但出良种、出成果,更重要的是出人才。林场基地建设过程中为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培养了70 余位博士、200 多名硕士,同时当地有7 名技术人员被评为高级职称,有12 名晋升为工程师,为加快林木良种化进程,促进当地林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发挥特色林果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不断改善林场基础设施。通过实施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危旧房改造3170 平方米,修排水道500 米,化粪池等配套设施。建储水池一座,铺设供水管道1200米,并安装配套设施。新修道路15971.2 平方米,重点解决了林场危房改造和出行安全问题,改善了林场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充分利用林场有利条件,发展以毛白杨为主的绿化苗木产业和以大棚油桃、大樱桃为主的水果产业,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了林场职工和周边村庄贫困户的收入,带动林场周边乡镇2 万人脱贫。三是开展技术服务。在搞好良种基地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基地自身技术优势为全县育苗户、果树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每年举办林果、育苗技术培训班3 期,培训农民技术员300 余人次,带动群众育苗6000 多亩,繁育毛白杨育苗量达500 多万株,其他苗木300 多万株。辐射带动出以贾镇为代表的“苗木百强乡镇”,东古城镇为代表的“大棚水果乡镇”。

五、科学利用森林资源,推进林业产业化

林场积极发展林果、花卉和森林旅游康养等林业产业,实现森林等生态资源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林场发展新路子,新模式,利用林业特色助推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一是充分利用地处黄河故道风沙区,土壤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例如大樱桃、山农酥梨等名优果品,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由林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种植或用劳务用工方式助推农户脱贫。二是利用现有林木资源,在林下空隙地种植了耐阴植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例如林下种植芍药、丹参等,鼓励周边贫困户来林场打工,即解决了林场用工荒,又助推了农户增收致富,还增强了林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林场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三是每年坚持植树造林,不仅锁住了风沙、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旅游的发展,彰显出绿水青山综合效益。在林场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自然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旅游景区,“春赏花、夏观叶、秋尝果、冬品树”成为林场一大特色,每年免费接待游客10 万余人次,得到群众的好评。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下一步将与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联合国内林木遗传育种专家学者,从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等关键环节入手,切实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为黄河流域治理提供可靠的种苗保障,推动现代林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再创校地生态“产学研、育繁推”战略合作新篇章。

猜你喜欢
毛白杨冠县北京林业大学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世界银行考察团来冠县考察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项目
缩短毛白杨移栽缓苗期关键技术
伐根嫁接毛白杨生长规律与木材质量研究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毛白杨缓苗期研究进展分析及展望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毛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