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叙事、生命感悟与文化自觉
——2021年高考作文评述

2021-01-30 21:57王召强
师道(人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论题作文题目事物

王召强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一共有八套试题,其中包含作文题九道,分别是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全国新高考Ⅰ卷、全国新高考Ⅱ卷、北京卷(两道作文题,任选其中一道)、天津卷、上海卷和浙江卷,这九道题目可以说是各具特色,颇为值得对照分析。

其中全国甲卷的作文主题是“可为与有为”,可谓紧跟时事,以“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作为材料的开篇,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走向,以“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作为材料的结尾,启发学生思考新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应该承担怎样的公民责任,履行怎样的公民义务,可以说是一道具有宏大视野的作文题目,颇能考查出学生的公民素养和家国情怀。

相比较而言,全国乙卷作文主题是“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应该“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虽然没有明确展现出“全国甲卷”般的宏伟抱负,不过,在价值判断上也是颇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因为所谓 “义”,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来看,也就是社会正义,正所谓“义以为上”,当代青年当然应该把追求社会正义作为首要的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地追求分配正义、校正正义和程序正义。正义历来被认为是社会公德中的首要美德,当然值得当代青年作为人生的长远目标。

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援引的是毛泽东同志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不过这道题目可不是让考生来论述体育的重要意义的,关键在于诱导考生思考青年当自强,因为毛泽东这段话的关键在于“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关键不在于天生如何,而在于后天的奋发有为,自立自强。这个主题对于当今 “内卷”“躺平”的一代青年,不乏现实指导意义,在价值观念上也颇具积极引导意义。

全国新高考Ⅱ卷虽然是一道看图说话题,但是所选的四格漫画内容是如何写好一个“人”字,直接指向的就是如何做人的主题,前三格漫画中给出的提示分别是“藏而不露” “不偏不倚” “缓缓出头”,其中“不偏不倚之谓中”,指向的是 “致中和”的 “中庸”至德,“藏而不露” “缓缓出头”则指向的是明哲保身之道,韬光养晦之术,正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都是源自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的古老智慧,熟读《论语》《中庸》的考生对此应该并不陌生,阐述起来的难度也不是很大。

北京卷的第一道作文题目“论生逢其时”,其实跟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生逢其时”的时代正是百年未有之“新时代”,正是当代青年大有可为的年代,至于“生不逢时”的古人,如飞将军李广、明代画家徐文长等等,都是命途多舛的典型事例,可以作为“生逢其时”的新时代的青年的反面例子,加以正反对照论证。

北京卷的第二道作文题目是“这,才是成熟的模样”,材料的提示语只是指出了成熟不仅仅是“身体的长成”,以此推论,自然指的是思想上的成熟和精神上的成长,考生只要就此展开论述即可。这道题目的难度比较适中,考生也有一定的发挥余地,论题比较贴近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估计考生写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天津卷的作文议题是围绕着“纪念日”展开,考生可以主要围绕着“纪念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展开意义分析即可。材料中给出了两个提示,一是纪念日的“纪念”意义,可以提醒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一是纪念日的“反思”意义,可以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围绕着这两个意义,就可以展开颇为精彩的论述来。

浙江卷的作文议题是围绕“得与失”展开,但是考生也不能泛泛而谈“得与失”的对立统一,因为材料中要求考生围绕着人们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展开论述,究竟应该把“得与失”看作是终点,还是起点,还是过程,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最佳的价值判断当然是把“得与失”看作是过程,这样更容易展开辩证分析。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2021上海高考作文题,原题如下: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积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单就审题而言,难度并不是很大,因为考题在审题上并没有设置太多的障碍,句式上属于考生耳熟能详的“有人说”, “也有人认为”这种看似道德困境的两难问题,实则不需要考生纠结良久,就可以明确地做出价值判断:经过时间积淀的事物,事物的价值更容易被人们认识。

从整体构思上来说,考生主要需要就“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这个论题展开辩证分析。因此考生可以先顺着这道题目的主体思路来写,主要分析那些经过时间积淀的传统事物,其价值是怎样被现代社会所持续发现并认识的,其价值又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经过历史积淀的事物,其价值更容易被人们认识。以上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解析这道作文题目的三个“大哉问”。考生只要将之一一解析出来,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就比较完整了。

这三个“大哉问”中,真正需要考生展开演绎论证的,其实就是第三个大问题:为什么经过时间的积淀的事物,其价值更容易被人们认识。这里,考生一定要注意通过架设逻辑链条,将论题转化为:为什么经过人类实践检验过的事物,其价值更容易被人们认识。

原因在于,首先,人类才是认识事物的价值的主体,正所谓“心外无物”,未经人类认知的事物,哪怕再有价值,也会与人类同归于寂灭,三星堆文化遗址如果没有被人类发现,其考古价值就只能默默无闻地长埋地下了。

当然,即便已经被人类认识的事物,其价值也可能长期被埋没,这就有待于人类的再发现和再认识。不过,这不是这篇文章需要着重论述的部分,只是逻辑推演的一个必然结果。

其次,所谓 “时间的积淀”,也就是历史的积淀,也就是文化的积淀,历史的主体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人类,所谓经过“时间的积淀”,也就是要经过一代代人的实践的检验,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说“时间是检验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是我们可以说,时间是检验事物价值的主要标准。因为经过漫长的时间检验,没有价值的事物可能早就被历史淘洗殆尽了,只有经过人类的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事物,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由此,考生就可以展开联想,主动制造二元对立,想到那些未经时间检验的、短、平、快的新鲜事物,其存在的特征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往往不大,很快就被打入历史的冷宫,再也泛不起半点涟漪。因为这些短、平、快的事物,通常属于只具备“十五分钟热度”的流行文化,只是为了满足人们一时的消费心理和娱乐需求,只注重追求效益至上的工具理性,不具备持久的影响力和长远的文化魅力。

考生只要从 “经过时间的积淀”的仍有价值的事物,联想到“未经时间的积淀”的毫无价值的事物,就可以打开思路,展开正反对照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新闻热点,写出更具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作品来。这道题目虽然看上去比较抽象,很“形而上学”,但是只要一经正反对照,勾连起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呈现,就通篇皆活络了起来。考场作文比较忌讳的就是空对空地空泛说理,大而无当的大段道理,很容易让人心生厌倦之感。

既然时间是检验事物价值的主要标准,那我们应该怎样展开措施分析呢?考生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一时之间可能想不到还需要展开措施分析,以为只要将“时间是检验事物价值的主要标准”这一论题论述充分就可以了,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当然可以紧密围绕着这个论题展开,但是考生如果想要论述得更为完整一点,还是要针对这个论题展开措施分析。

因为单就“时间是检验事物价值的主要标准”这个论题而言,它只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三段论”论题中的“小前提”,对人类的行为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应该是我们应该尊重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中发现对现代生活仍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部分加以继承和发扬。这也就是胡适先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提倡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根本宗旨。

至于具体应该怎么 “整理国故”,怎么“再造文明”,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在这篇文章中具体分析了,不过我们可以在“整理国故”和“再造文明”的过程中,坚持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路线方针和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根本原则。

张冠生曾经用“文化自觉”四个字来概述费孝通先生享年九十五岁之长的生命历程,上海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旨,一言以蔽之,即“文化自觉”。盖因经过时间的积淀的有价值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文化,才能焕发出恒久的魅力,才值得我们一代代人去认识,去追寻。

猜你喜欢
论题作文题目事物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用二进制解一道高中数学联赛数论题
美好的事物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另一种事物(组诗)
几道组合数论题的分析策略
你眼中的我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