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叙事视角下《白蛇:缘起》的民间艺术再创作

2021-01-31 01:15□危
视听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妖白蛇传白蛇

□危 欢 张 颖

一、“白蛇”形象的历史溯源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白蛇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初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为民间所熟知,随后以话本、戏剧、小说、歌剧、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受众中广为传播,发展到现代,电视剧、电影等以视听影像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媒介形式成为主流。

关于白蛇形象塑造的人类学辨析,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燕清以“由妖到人”四字概括白娘子形象的转型。谢燕清在其论文中以“情爱论”“生育论”和“从陌生人到持家者”三个角度辨析了白蛇由妖到人的演变①。研究表明,白蛇传说是从蛇郎蛇女故事中脱胎而来的,其成型不会早于宋代②。一般认为,宋高宗晚年喜好奇闻,因此民间热衷于进献各种话本,由此蛇女故事和杭州地方的固有传说结合,西湖、雷峰塔等也因此被植入白蛇故事之中,从而逐渐形成了确定的人物和情节,形成了《白蛇传》的发展逻辑③。

(一)白蛇形象的“人化”

一般认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白蛇传》最早的故事文本,其中确定了西湖偶遇、借伞、赠银、镇塔等关键情节,推动了白蛇形象的转变,也就是现在大多数人熟知的白蛇故事。这个故事中的白蛇已经有了人的属性,其与许仙的情爱故事也契合当时市井文化的一般需求。后世的故事文本在其情感线索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时代的特色和文化需求,增加了断桥、水漫金山、白素贞之子许仕林祭塔等情节,更使得白蛇形象“人化”。情节的增减或多或少都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赞颂和对封建束缚的反抗。

(二)情爱包裹下的价值思考

发展到现代,在众多根据《白蛇传》改编的影视作品中,由赵雅芝扮演白素贞、叶童扮演许仙的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可谓经典之作,剧中的白素贞、许仙和小青的银幕形象成为几代人心目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也将《白蛇传》的故事基调和精神内涵铸成了无法超越的巅峰。随后的电视剧、电影大多遵循这一框架进行叙事,但制作者们对小青这一角色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编。1993年,徐克导演的《青蛇》从青蛇的角度探讨青蛇、白蛇、许仙和法海的情感纠葛,对人间是否有情及情为何物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其他根据白蛇传说改编的影视剧层出不穷,虽然改编的视角和着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影片呈现的都是人妖殊途的旷世奇恋,而思考的则是爱情外衣包裹下人妖、男女甚至不同阶级之间的种种不平等。

《白蛇:缘起》在传统叙事文本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延续了人妖殊途旷世奇恋的感情框架,但对时空和人物角色都进行了创新性的设计,打破甚至重阅了人妖、男女、阶级和种族的不平等,更是通过个人爱情和种族立场、人性自私与善良等的对立提出善恶对立才是本质的主题。

二、动画电影的跨媒介叙事特色

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提出跨媒介叙事的概念:“一个跨媒体的故事在多个媒介平台间展开,每个新文本对整个故事都做出了有差异有价值的贡献,理想状态下,各媒体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④相较于我们常说的跨媒介改编,跨媒介叙事围绕一个故事原型及其叙事程式来讲述不同的故事,并且,跨媒介叙事强调故事原型的持续衍生与重构,侧重多个文本的关联性。

陈先红教授将跨媒介叙事的延展分为故事内容上的叙事延展、故事媒介运用上的媒介延展及故事世界性延展三个方面,前两者是后者的基础⑤。在媒介呈现上,《白蛇:缘起》对白蛇故事的衍生性叙述以及对视觉艺术、音乐元素等多媒介协同叙事的使用,都符合跨媒介叙事的理念。此次改编通过新的传播形式与故事改编对原有的白蛇传说进行媒介和叙事的延展。呈现白蛇传前传,既保持了白蛇传说原有的人物角色和叙事风格,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一)较强的视觉表现力

动画与白蛇传说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故事的视觉享受性。白蛇故事中的人、妖、僧等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法术和技能也超乎自然,真人影视作品虽然能够通过大量特效实现,但是其高成本和低成效总受到制作者和观众的诟病。动画则恰恰赋予了制作者以静止的画面塑造生命的便利,其可操作性和高度的虚拟效果等优势都提升了观众的接受度。同样是打斗的场面,《白蛇:缘起》的制作显然要比《白蛇传说》等电影的刻画更为精致,对人妖身份形象的改编也更加游刃有余,大场面和超乎自然的妖魔世界的呈现也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同时,动画对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呈现也在符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体现人物性格的装束和视觉表达。如小白的一袭白衣、纸伞、前后500年跨度的服饰风格,以及其对阿宣感情的前后变化,都较为成功地通过表情呈现出来,在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赋予了人物以唯美的形象和场景构建。

(二)音乐的精妙配合

另一方面,动画中的音乐等听觉表达也赋予了故事一种情景交融的别样体验。作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新白娘子传奇》中音乐的作用功不可没,以至于人们提及该片时的直接反应都是该片的配乐《千年等一回》。《白蛇:缘起》在音乐的灵活运营上也较为成功。该片配合时代背景,除了古典悠远的配乐,还加入了《渡情》等颇具现代特色的曲调。同时,主题曲《何须问》由男主阿宣唱出,一方面是男女主人公的定情曲调,另一方面配合渡船的场景和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勾起了观众对《新白娘子传奇》的回忆,也是新旧故事的重要连接点之一。影片结尾,500年后的小白在西湖断桥再遇阿宣的场景宣告了“缘起”的结束,同时一首《缘起》作为片尾曲,也对应着《新白娘子传奇》的报恩故事。

作为前传,《白蛇:缘起》精妙的互文设置以及多媒介的协同应用更升华了叙事的感情色彩,以动画的艺术性和可操作性,将东方传统美学和超自然的内容进行视听化呈现。无论在视听语言的表现力上,还是在情感传达的准确度上,都有较大的提升,真正做到了动画形式与民间传说的相辅相成。

三、《白蛇:缘起》对白蛇传说的艺术再创作

杰弗里·郎认为跨媒介叙事能够唤起受众的“负性能力”,即对象越是不确定、神秘、可疑,受众便越发觉得奇妙。这种能力能吸引受众去寻找与填补叙事缝隙⑥。《白蛇:缘起》显然应承了这一受众特点,因此导演选择续写白蛇传说中白娘子与许仙的前世今生,解读大众对“白娘子为何如此痴情”的疑惑,以传说中的“报恩”一说为主要切入点,从而延展了时空。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该片也根据新时期的新意识形态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地位和阶级思想进行了较为前卫的改编,从而实现故事主旨的升华。

(一)延展的时空

《白蛇:缘起》在尊重白蛇传说原型的基础上,延展了白蛇与许仙的前世故事,把叙事的着重点放在白蛇传说中白蛇报恩的原因上,将故事的时空定位在白蛇传说主体故事发生的前500年。

对“缘起”的探讨,一方面是对人妖“一见钟情”的因果进行的胆想象,在原有故事的维度上推陈出新。“缘起”二字在整部电影的叙事中占据主导地位,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循环理论,对原因的探讨也迎合了受众期待,符合媒介传播的规律。

另一方面,其时空的延展还在于其对多文本的融合。影片的时间背景按照故事推算约为唐朝,地点设计为永州。这一时空的设定,恰恰契合了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事所在的时间和空间。在《捕蛇者说》中,沉重的苛捐杂税导致民不聊生,以蛇抵税的政策推动了越来越多的人以捕蛇为生。阿宣生活的村子就是这样一个捕蛇村,同时故事中的主要冲突国师和蛇族的冲突也提升了故事的戏剧性。由此,影片巧妙地结合白蛇传与《捕蛇者说》,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时空,使得故事在原型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延伸,也在这一基础上为人物角色的创新性改编做了情感铺垫。

(二)人物形象的再塑造

《白蛇:缘起》在时空重构的基础上,对人物角色也进行了创新性的设定。在片中,白娘子前世唤作小白,与白蛇传说中的成熟老练相比,小白举手投足间透露着青涩。她从初见阿宣时对人类的提防到互相信任后的依赖,体现了人物的成长性;同时,她的善良和勇敢也体现在她对待人妖的态度上,在最后的大战中,她并没有迷失自我,而是选择了正义。许仙则沿用了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许宣”一名,唤作阿宣,阿宣一改许仙羸弱书生的形象,善良开朗、热情勇敢。片中对阿宣的改编尤为出色,相比原型中知道娘子是妖之后畏惧退缩甚至帮助法海捉拿自己的娘子不同,阿宣在即使知道小白是妖的情况下,也愿意为了和她在一起变成最弱的妖,甚至为了小白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小白对阿宣的小心翼翼,还是阿宣身上坚韧、正义的气质,都为人物角色和整部影片带来了全新的文化色调。这样的人物再塑造带着明显的时代主题,两位主要角色的再塑造也为升华故事主旨设计了逻辑基础。

(三)故事主旨的升华

有了对时空的重新建构和人物形象的再塑造,当我们再去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似乎找到了白蛇传说中种种“不平等”存在的理由。而相较于传统艺术中的不平等悲剧,影片从全新的角度书写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妖爱情故事,并赋予其符合当下时代特色的精神内核。

当阿宣嫌弃《渡情》太过老套,唱起全新的歌曲《何须问》时,观众通过《渡情》了解到的是对《新白娘子传奇》的肯定,也看到了该片对故事原型的致敬;同时,又通过主人公阿宣,看到了“推陈出新”的变局。而从小白失忆成为普通人被村民关照和阿宣为了小白成为最弱的妖等细节都可以看出,《白蛇:缘起》通过前进的精神内核,取代了男女主人公无论是人妖殊途还是男女有别上的不平等,并赋予小白和阿宣的爱情以平等的精神内核。

除此之外,通过与《捕蛇者说》的结合,该片巧妙地延展了叙事空间,也突出了“平民与统治者”“邪恶的人与善良的妖”等矛盾,碰撞出更为多元的对立。在国师与蛇母对权力的争夺中,在个人爱情与种族立场的抉择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人性的自私与善良的对立,于是故事的主旨也随之升华。影片带来的思考不仅是爱情中的平等问题和阶级对立问题,还提出了冲突不分种族和阶级,核心的本质在于善与恶的对立。这也是该片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念。

四、结语

通过《白蛇:缘起》对民间传说的再创作可以看出,顺应电影市场的需求,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站在全球视角对民间艺术进行注入蕴含时代主题与文化特色的创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再创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未来的创作方向。作为一部较为成功的动画,《白蛇:缘起》中的人物改编和时空延展等都值得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其作为视听媒介所呈现的视觉文化和听觉手段也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重点继续挖掘。

另外,《白蛇:缘起》的民间艺术再创作是成功的,却不是完美的。故事本身的空洞——情节简单、台词尴尬以及爱情的世俗化等也受到观众的诟病。正如杨成提出的:“跨媒介的世界建构能承续传统名著经典化的扩散性传统,在新媒体时代创造了新的机遇,但类型化创作偏好、去中心化改编思维与泛娱乐化策略也给传统名著经典的传承带来了风险和危机。”⑦因此,无论时代和技术如何发展,媒介如何更迭,传统经典中的文化内涵都应得到更好的诠释,而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更好地发挥民间艺术的文本优势,进行更好的跨媒介叙事创作,也是当今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谢燕清.由妖到人——白娘子转型的人类学辨析[J].文化研究,2009(01):45-49+65.

②戴不凡等.名家谈白蛇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2006:45-59.

③陈泳超.《白蛇传》故事的形成过程[J].艺术百家,1997(02):99-101.

④[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53.

⑤陈先红,宋发枝.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理研究[J].新闻界,2019(05):35-41.

⑥Geoffery Long.Transmedia Storytellin:Business,Aesthetics and Produuction at the Jim Henson Company[M].Cambridge,MA: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7.

⑦杨成.契机与危机:经典传承视域下传统名著的影视跨媒体叙事之思[J].当代电影,2019(01):149-152.

猜你喜欢
人妖白蛇传白蛇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可怕的“小白蛇”
蛇与玫瑰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白蛇:缘起》挑战CG动画创作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与人妖共舞
严歌苓《白蛇》中的女性情感分析
白蛇传
满街都是人妖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