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放大女性本身
——中国伦理电影之女性题材电影的风格流变

2021-01-31 01:15刘思贝
视听 2021年3期
关键词:男权女性主义伦理

□ 刘思贝

一、女性电影的定义

家庭伦理类型是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长期存在且尤其突出的电影类型。它是指以家庭间的人物关系为中心,设置家庭遭遇、婚姻纠葛、亲情矛盾、友谊情感等戏剧冲突,展开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反映亲情伦理观念和表达特定社会主题的影片。中国俗语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伦理的传统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因此中国电影大多会反映家庭伦理、展现家庭伦理与探讨家庭伦理。其中,以女性为叙述主题或以女性视角进行呈现的电影,也逐渐在中国伦理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女性电影的发展深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传播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开始进入主流。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女性电影诞生。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女性在获得政治和经济权利的基础上争取在文化领域中和男性享有平等的权利,因此,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成为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核心目标。

对女性电影的界定,应不局限于女性导演所创作的电影,因为随着女性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也有男性导演直面女性主义之问题,并深入思考,拍摄出较有意义的典型的女性电影。因此,女性电影应该包含以下要素:首先,电影创作者应有鲜明的男女平权立场;其次,电影展现的主题内容和主题思想应体现女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同时是对男权制度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反思、批判、颠覆以及超越;最后,影片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立场。

二、萌芽阶段:时代风云下的女性宿命

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女性的电影大多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用男性的眼光关照女性。虽然出现了《太太万岁》这样的影片,女主人公外形靓丽、身姿卓越,头脑机敏灵动,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气质与品格,但是其行动轨迹仍然围绕男性展开,整个家庭伦理叙述的中心仍旧是男权体制、家族体系。女性意识的体现仍旧是依附的、微弱的,甚至还没有真正觉醒,但也不失为女性在男权体制下的一次片刻喘息。

进入60-70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电影对于女性的描述与赞美唐突而单调,以“女子能顶半边天”为主要方面,突出展现女性坚毅果敢的特质。干净利索的短发与健硕的身躯成了新中国成立后银幕中主要的女性形象。主人公抛去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定义的温柔贤淑的性格特征,看似是对于长期以来中国男权体制下女性受到压抑的一次宣泄,但是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其实并没有真正脱离男权社会的操控。一切看似强烈的反抗无非是从表面上“去女性化”而转向“男性化”的,这样一种转变是女性对于自我性别的不自信甚至否定。并且女性主人公本质上没有脱离贤妻良母的伦理道德约束。这种既急于让父权制社会体系承认其身份价值,又无法丢弃自己原始的性别属性,模仿与表演男性成为其折中的办法,本质上是男权体制最终胜利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风气逐渐趋于自由开放。

1980年,《天云山传奇》的出现轰动了整个电影界。它将家庭伦理中男女情谊的部分大胆而直接地展现出来,也将历史的过往与新时期的交融充分表达,是对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电影的突破。不仅如此,这部影片中也能窥见女性意识苏醒的苗头。

《天云山传奇》的叙述视角以女主角宋薇为主,通过宋薇与年轻友人周瑜贞的对话串联起曾经与当下,通过传统女性和新时期女性的碰撞,将女性反思与反抗以及独立与进步的思想融汇其中。周瑜贞独立洒脱、敢说敢做,是新时代女性的优秀典范。她着装靓丽时尚,但她的魅力不是由外表或身段体现出来的,而是思想与态度。与宋薇的对话戏中,她的引导与提醒对宋薇心意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冯晴岚一生专情于自己的坚守,在山中宁愿当一名低薪的小学语文老师,也不愿让好人受到歧视,她的倔强中是傲骨的情操。宋薇曾经敢爱、自信自尊却被流言迷惑,最终妥协,成为吴遥的贤内助。虽然前两名女性已然塑造得十分鲜活,但影片随着宋薇从纠结到果敢的转变过程,其中的女性意识才被真正强调出来。宋薇决心去天云山看望罗群与冯晴岚时,丈夫一时冲动打了她,她不顾丈夫的道歉和挽留而愤然离开。这表明她已经放下了丈夫所象征的权利下产生的归顺情绪,开始用自我的眼光和能力去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这一离开,如同西方“娜拉出走”一般振奋人心。

但是,女性意识是指“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对外来讲,是指“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影片虽然以女性命运为核心,但人物命运的转变都依赖于大时代的变化,最终将女性爱情的悲剧归结于时代悲剧的产物,女性意识的觉醒依托于时代精神与氛围的转变,缺乏女性内在视角和个体情感的摹写与关照。这一时期的女性意识还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外力推动中缓慢成长着。

三、觉醒阶段:弱化时代推动力,聚焦女性个体命运

1987年,黄蜀芹的《人·鬼·情》可谓是打开了中国电影史上真正的女性电影的大门。在影片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女性意识已然觉醒。女主角秋芸一生都在寻求自我身份的认同。

首先,寻求性别的认同。为学习男性角色,秋芸留着男孩子的短发。上厕所时被人抓住,打骂她“乱闯女厕所”,甚至被路人要求脱下裤子“自证清白”。她哭了,从那时开始,她对自我的性别产生了否定。在台上与台下截然相反的两种境遇里,她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也无人为她指点迷津。她开始逃避,也开始在内心深处找寻出口。这样的纠结与迷茫,让她对老师心生爱慕却又拒绝了老师的表白。

其次,寻求社会身份的认同。身为女性,秋芸却因扮演钟馗、林冲等男性角色成名,最终成为受人尊敬的京剧艺术大师。她不顾朋友亲人的说辞,在传统而保守的时代找到了属于她的社会地位,求得了认同,赢得了男权社会的认可与敬佩。但她始终彷徨,深受亲情、爱情的煎熬。在她的一生中,女儿、妻子的社会角色始终缺席,心中总有一处空白。最终,她陷入一个“父不父、师不师、夫不夫”的尴尬境地。这意味着她始终没有摆脱女性这个性别身份给自己带来的悲剧命运。

除了内容上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其形式结构上也体现出女性电影特有的气质,达到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的双成就。影片大量使用镜像进行抒情与暗喻,将女主角放置于无数镜子前,表达了秋芸对于自我身份的怀疑,分不清孰真孰假。镜子的意象贯穿始终。另外,钟馗作为她心中的一个影子也自始至终挥之不去,他的每一次出现,都是秋芸命运的重要节点,也是她思想逐渐发生变化的时刻。可以说,钟馗牵动着、影响着主人公的行动。影像的处理也十分艺术化。乌黑的背景、吓人的面具,营造出略显诡异的氛围,将秋芸心目中的阴霾与迷茫形象化,增强了影片的观看质量。《人·鬼·情》同《天云山》有重合的时代,但《人·鬼·情》挣脱了时代的约束力,凸显了女性本身的悲剧性。

黄蜀芹所展现的女性的忧患不仅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更是女性个体意识觉醒后的挣扎与探索。影片略述特殊时代境遇,微距聚焦个体生命的律动,真正意义上成为女性电影。80年代末到90年代,还出现了关锦鹏的《胭脂扣》(1987)、许鞍华的《女人,四十》(1995)等优秀女性题材电影,这些影片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体现出女性对男权文化与男权话语秩序的突破与对抗,拉近了对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

四、发展阶段:题材趋于日常化,微距观照女性命运

诚然,思想的发展与提升离不开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文化与科技并驾齐驱。一批从小深受西方思想影响、接受高素质教育的创作者,开始在女性主义电影上有更进一步的探索。21世纪出现了一批较为优秀的女性电影作品,如黄蜀芹的《嗨,弗兰克》(2001)、《生死劫》(2005)等。尤其是在2005年出现了宁瀛的《无穷动》、马俪文的《我们俩》和李玉的《红颜》三部相当出色的女性电影。2010年前后还出现了以女性为叙述视角的青春题材电影。尤其是2017年《嘉年华》上映,该片由文晏执导,被业内媒体认为是近十年来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女性电影。与普遍青春题材校园爱情不同,它聚焦未成年少女性侵案的社会痛点,引起了社会对未成年女性的广泛关注。这些优秀电影有着逐渐向内表达、展现内心和聚焦个体命运的趋势。

2019年,《热带雨》一举拿下平遥电影节·费穆荣誉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双奖,证实了社会对女性主义电影的关注与认同。影片由陈艺哲执导,虽然身为男性,却对女性情感变化与心理、精神方面的表达描绘得十分生动鲜活。这也说明,当今时代,男性导演也能执导出色的女性电影,男女性别对立在中国伦理电影的创作与表达中正趋于弱化,也证明女性电影的更高发展。

《热带雨》的叙事风格偏向于艺术化处理,对于微小细节进行重点刻画,在缓慢但细腻的节奏里,蕴藏着女性无限深沉的倾诉。暴雨、轿车、后视镜等意象承载了女性内敛的特质,通过此类意象含蓄表达了女主角林淑玲的生存困境。她的生命陷入一场暴雨,将她困在烟雾迷蒙里;重要情节的转变大多发生在车内,狭小的空间加上车外雨丝的禁锢,更像是一座囚笼将林淑玲困住,也如同她的生活和命运一般,不过是笼中之鸟。在电影语言上,影片大多采用窥探的视角展现女主角的生活,从远处拍摄人物全景,将女主放置于画面一侧或一角,或将女主置于遮挡物后,这些处理都表现了林淑玲生活的压抑、畸变和不正常,以及她对自我的怀疑与不理解。最终她离开新加坡回到马来西亚,阳光终于从阴翳中散开,她望着天空的微笑是对自我达成的和解。

影片从一位普通女性的生活入手,从个体出发,由女性视角审视外界,由内而外地从细微之处展现当下女性面临的家庭和工作上的困境。中年婚姻危机、传统生育观念以及无处安放的欲望,这些从古至今都束缚着中国女性的枷锁被含蓄又直白地展现在影片中,给予人更多的思考。诚然,影片涉及了特殊的地域问题,这些问题的表达或许是对于一代移民者的隐喻,但我们不能否认,影片展现的女性的困境本身是普遍存在的,是真实刺痛观者内心的,是能引发无数女性共鸣和唤醒女性意识的。

可见,21世纪1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电影越发向内生长,将外界因素弱化,进而转向女性人物自身内在的张力。女性不再由外界定义,而开始进行自我表达与拯救。

五、结语

中国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表达越来越在于内在张力,即自我觉醒,人物行动不再由外界因素主导而被动反抗,而是在此背景下的主动选择。影片的情节也从激烈的矛盾冲突、复杂的伦理关系等转为对主人公思想与内心变化的细腻描写。弱化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本身,而对细节进行放大,是近几年女性电影的表现趋势。其中,所谓弱化时代背景与生存环境是指电影对时代以及现实问题的反映更为隐晦,仅仅是人物命运或行动发生转折的基础,不再作为叙事及转折的直接推动力。

中国女性电影的发展得益于时代本身的变化,但更得益于女性自我意识成长的表现。在相对模糊的背景下,中国女性电影更聚焦于女性个体生活及情感的困境,微距放大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注重缝合精神层面的创伤,使其更具有深刻意味,更容易让当下女性找到共鸣。

猜你喜欢
男权女性主义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Myth and Mechas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从古典到西洋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