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影的内容特征及策略分析

2021-01-31 01:15贾百慧
视听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本内容

□ 贾百慧

一、网络电影传播现状

(一)观众固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中国网民视频付费习惯基本养成。以爱奇艺为例,其2019年的会员统计数据显示,会员规模为1亿,这意味着每9个网民中就有1个爱奇艺会员。

目前网络电影的主要目标观众是视频平台的付费会员,与亿级会员规模形成对比的是,网络电影观影人次仅为会员数的十分之一。网络电影的观影人群集中于固定的小众群体,因此在题材上形成了相对较为固定的偏向性。

(二)评分较低

网络电影评分与网络短评、影评博客、专家专栏等一起构成了在线电影评价的生态系统,并以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观众的态度。网络电影的评分整体较低,这表明网络电影的内容质量和观众的期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豆瓣为例,三十部网络电影的平均分仅4.5,暂无超过7分的影片。另外,影片之间的评分差距也较为明显,《辛弃疾1162》评分为6.2,而《火云邪神之修罗面具》仅为2.8。由此可见,网络电影的质量参差不齐,低分影片的出现,导致观众对网络电影的整体质量形成负面印象。

二、网络电影的内容特征

(一)类型表达融合化

“所谓类型电影,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类型电影就作为美国电影工业的鲜明特色而广泛存在。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电影产业在向类型片靠拢的同时,又倾向于打破常规,网络电影也不例外。因为即使是类型电影,也并不是只包含一种题材和形式,电影是多种元素构成的复杂统一体。罗伯特·斯塔姆就认为单一的电影类型划分存在着局限性,他提出电影类型应存在“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即主话语类型和次话语类型。综观三十部网络电影,奇幻题材依然是网络电影中的主流。但奇幻并非是一部网络电影的单一要素,大多数网络电影采用的是“奇幻+爱情”“奇幻+动作+战争”“奇幻+悬疑+惊悚”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如腾讯视频的网络电影《火云邪神之修罗面具》,采用“奇幻+动作+喜剧”的模式,故事虽然是建立在修罗面具具有强大的超自然能力的背景上,但影片留出大量的篇幅,细致展现了两代邪神和黑暗势力之间的打斗场景,并用无厘头的方式将男主角小邪神的成长经历加以表现。

(二)文本间具有流动性

约翰·菲斯克的文际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的解读都要与其他文本联系起来,要有一定的文本知识,才能使它产生影响。”对于观众而言,先在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对影片产生熟悉感,更好地理解电影文本。网络电影通过IP化、系列化的运作,将观众对前文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迁移到网络电影中来,以此获得关注度,最终转化成票房收入。

目前来看,这种“迁移”得以实现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文学作品的影视化,选取不同的章节,或者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切入。如《龙无目》《美人皮》《聊斋残卷之六道天书》三部影片均改编自《聊斋志异》中记载的灵异故事。二是借用以往成功影视作品的部分元素,组合成新的电影文本。如《囧途夺宝》,一看便知是对喜剧电影“囧途”系列的借鉴,而《狙击手》《灭狼行动》等则是受到了《战狼》《红海行动》等影片带起的军事题材热的影响。三是对历史进行还原和改编,主要是选取知名的历史人物IP,如包拯、狄仁杰等。网络电影充分利用文本间的流动性,在网络电影和以往的文学、影视、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联系,方便观众理解网络电影文本,也符合自身的利益追求。

(三)叙事视角多样化

1.个人叙事的深化

网络电影的诞生,为个体展现自我提供了可能性,表达个体生命观的微小叙事单元成为主流。2020年前三个季度的网络电影,整体上延续了以往网络电影聚焦个体、小人物的叙事特点。如《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讲述了一个造船厂的普通工人经历了人生低谷后重新站起来的故事。个人化的叙事方式正好与当下观众的观影需求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渴求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关怀。网络电影中个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也寄托着观众的情感,表达着网民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电影已经超越其单一的文本内涵,成为网民群体共同的情感表达空间。

2.宏大叙事的回归

网络电影极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反映出网民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解构,这似乎是对以往电影那种用宏大的建制表现宏大的历史的背离,但随着网络电影突破小圈层的限制,开始走向大众的视野,其视角呈现出宏大叙事回归的特征,表现主题也注重和当下社会的主流文化贴近。如《辛弃疾1162》在金入侵中原的背景下,凸显出辛弃疾的勇敢无畏、有勇有谋和侠义精神,同时体现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内容发展策略

(一)着眼现实主义题材

类型化、模式化的制作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电影的生产效率,也能使影片内容和观众之间形成稳定的默契。出于商业因素的考量,网络电影曾经积极给自己贴上类型化的标签,但往往是空有类型的形式,缺乏实际的内容,结果导致观众形成心理上的落差。当下,网络电影想要改变既有的刻板印象,就需要在题材类型上大胆突破。在融合电影类型、做多元化探索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足够匹配的“硬核”内容。空有外衣,仅仅在形式上模仿类型电影难免显得有些生搬硬套。

另外,目前网络电影虽然在题材上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类型,但整体来看,玄幻、悬疑、喜剧、动作题材仍然占据主流,呈现出一片喧哗的过度娱乐化倾向。在现实主义题材上表现不足,缺乏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照,故事流于表面,没有成功实现价值观的建构,这使得观众从网络电影中只能得到感官上的虚幻满足,难以实现情感上的深入共鸣。

当下很多优秀的网络视听作品已经出现了现实主义转向,如网剧《传闻中的陈芊芊》,虽然设置了一个架空的朝代,但其中涉及到的男权和女权之间的冲突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同时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此类问题。而网络电影具有制作周期更短、上线灵活性更强的特点,其在表现社会热点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网络电影在青春、爱情、亲情等题材上还大有可为。网络电影的现实主义转向,不仅有助于拉近和观众的生活距离,赢得更加广泛的观众群体,还能体现出作品的人文关怀,从而提升口碑。网络电影只有探索电影的表达规律,在互联网思维中注入文化基因,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二)技术赋能内容

IP和原创是网络电影内容创作的两个路径,优质的IP曾经给网络电影注入了活力,拉动了网络电影票房的增长。因此,网络电影创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大IP,改编层出不穷,质量却难以保证。大量IP改编作品的出现不仅引发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也造成了网络电影整体口碑的下滑。而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可以帮助网络电影打破原创不足的藩篱,为其内容创作赋能。利用大数据技术追踪社会热点,以及通过对观众观影习惯、题材偏好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建立数据模型,可以减少网络电影内容生产的同质化,提高内容生产效率。技术的加持,也将进一步提高网络电影的互动体验和沉浸体验质量,丰富网络电影的内容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网络电影可以积极探索“影视+游戏”模式,将游戏的深度参与融入到剧情中,增加网络电影的紧凑感、现场感和真实感。

当前,网络电影的质量和市场的期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的媒体技术的革新,使获得用户数据、提前预测市场趋势成为可能。网络电影创作者可以结合相关分析数据,逆向思考如何进行创作,使网络电影朝着精品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技术应当成为内容创作强有力的助推器,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网络电影只有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深耕内容,才能不断增强自身活力。

(三)和主流文化融合

网络电影兼具网络和电影的双重属性,其“网络性”体现为传播上以互联网渠道为主,内容上有鲜明的互联网文化的烙印。电影是大众文化的产物,这要求网络电影也要满足大众真正的文化需要,符合大众主流审美,并能引导观众提高审美趣味,引领文化潮流。

网络电影目前在主题上还是以网络亚文化为主,表达上也尽可能贴近网生代的喜好,这使网络电影难以走进大众的视野。从网络电影的长远发展来考量,网络电影应积极探索和主流文化融合之路,寻求和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点。对于新一代的网民来说,他们并不排斥主流价值观,他们反对的是那种带有浓烈说教色彩的、透露出“虚无”感的影视作品。因此,网络电影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应注意避免简单化、同质化,转变思维,着重突出自身媒介和内容特色,打造出既承担时代责任又满足大众诉求的网络电影作品。另外,互联网时代,圈层化现象明显,观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而是逐渐分化为差异化的小众群体,这就需要增加细分领域,在向主流靠拢的同时,拓展支流,满足网络电影观众的个性化需要,以增加用户黏性。

四、结语

在影视寒冬的背景下,网络电影借助互联网线上渠道优势,成为一匹黑马。给平台带来客观票房收入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问题,网络电影的低俗化现象历来讨论较多,究其原因,还是缺乏优质内容。随着专业的制作人、编剧对网络电影印象改观,并投入到网络电影行业,网络电影题材将会多元化,更多优质原创内容将会涌入,与主流文化逐步融合。总之,网络电影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文本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重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主要内容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