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归诗词中的韶关山水名胜

2021-01-31 11:18宁夏江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五马

宁夏江

(韶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接五岭之口,当百越之冲”。韶关山水奇特,随处可见崇山幽谷、溶洞奇石、秀水泉瀑,风光独秀于岭表。韶关历史悠久,境内多远古遗址、名刹古寺、贤哲陈迹,是岭南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

澹归于清顺治九年(1652)来到岭南,多次现身粤北。康熙元年(1662),澹归卓锡丹霞山,并为营建别传寺在粤北行化长达十七年(1678年出岭)。他广交士宦,四处募化,又性耽山水,因而对韶关的风景名胜非常熟悉,粤北各地几乎都曾留下他驻足叹赏、留连忘返的身影。他用优美的诗歌抒写了镶嵌在粤北的山水名胜。

一、韶关市区山水名胜

(一)韶石山

韶石山在韶关市东北面,地处浈江与其支流锦江汇合的三角地带。韶石山有三十六奇石,千姿百态,形各有异。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途经此地,登山奏韶乐,乐曲美妙动听,群山亦为之动容,遂变成了形状奇异的“三十六石”,韶石山因此得名。据郦道元《水经注》云:“东江又西与利水合。水出县之韶石北山,南流迳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大小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1]韶州(关)这一地名正是来源于韶石山。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称:“隋开皇九年(589)平陈,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为名。”[2]

在澹归的诗歌中,许多诗句都写到韶石。澹归有诗句云:“异日武溪新奏笛,一时韶石旧闻琴。”[3]15“高山寂寂水沉沉,韶石生波答妙音。”[3]79“免得明湖重放鹤,须知韶石曾仪凤。”[3]295“盖公堂下初酾酒,韶石峰前更鼓琴。”[3]132“月落韩庄梦,风轻韶石舟”[4]419。

韶州地名来源于韶石,所以韶石可以代表韶关,故澹归曰:“韶石江山奇秀冠岭表。”[5]10并有诗句云:“相江清自壮,韶石翠方柔。”[4]430“韶石薰风开五马,赵家冬日照三竿。”[3]15“他年韶石山前过,把手无辞一再看。”[3]50“匡山欲赴前途约,韶石谁陪后乘游。”[3]146“已分韶石烟云外,元在君家雨露中。”[3]155“五马闲韶石,双幡领缙绅。”[3]159-160“更逆凌江水,初闻韶石雷。”[3]165

又因为韶石地处浈江与锦江交汇地带,是从水路入丹霞山必经之处。韶石如黄山的迎客松,是进出丹霞山的地标。澹归有多首诗就写从丹霞送客至韶石,如《韶石别吴总戎二首》《韶石谢别吴其阶总戎兼柬孝山》等。也有诗句云:“韶石转湾仁化水,周田对岸建封滩。”[3]42“韶石山前五马渡,海螺岩畔千华路。”[4]383“炬列火城虽自致,凤来韶石亦难留。”[3]57“扁舟韶石话仍违,一钵螺川客未归。”[3]108“皇冈北去开韶石,锦水西流绚赤霞。”[3]129

(二)九成台

九成台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韶州大守狄咸为纪念舜帝南巡于城东韶石山奏韶乐而建。九成台初名“闻韶台”,后经苏轼好友苏伯固建议而改为“九成台”。九成台建成时,适逢苏轼从海南谪归途经韶州,狄咸便邀请苏轼观瞻九成台。苏轼面对着高耸的九成台,感慨万千,他联想到自己仕途多舛,漂泊潦倒,前途未卜,希冀当朝和后代都能出“虞舜明君”,于是挥笔写下了《九成台铭》。

澹归《韶州池仪伯别驾寿序》曰:“韶阳为岭表佳山水,有虞氏南巡,奏乐致凤鸟之祥,狄咸新九成台,苏轼铭之,谓箫韶之音常存于天地间。”[5]104他同友人登临九成台寻访前人陈迹,怀古慨今:

闲寻往迹共登临,洗出残碑见此心。异日武溪新奏笛,一时韶石旧闻琴。乾坤定位谁高下,鱼鸟移情自古今。为语凭阑(栏)长望客,莫随逝水动哀吟。[3]15

又有句云:“重向九成台畔听,薰风弹彻朱弦”[3]279,点出了九成台与虞舜奏乐、狄咸筑台、苏轼制铭等千古佳话。

(三)南华寺

南华寺坐落于韶关曹溪之畔,六祖惠能于此地弘法,被誉为禅宗祖庭。澹归有诗抒写南华寺:

廿载曹溪路,重来鬓已斑。烟疏石角铺,云薄马鞍山。映树人相见,随田犬独还。好风吹愈有,记得近禅关。

山水西天古,门庭北斗尊。九龙开日月,四岭画乾坤。不藉儿孙力,方知宗祖恩。留身长说法,觌面许谁论。

衣钵犹传信,天然一物无。但知舂米熟,休怪学诗疏。堂构亏先世,松筠挺万夫。寂寥凝睇久,心逐水云孤。

卓锡千年后,泉源屡不来。青乌空证据,白骨浪安排。甘露门休壅,金河水自开。小亭风叶里,落响有余哀。

憨公乘愿力,欲起祖庭秋。此日方怀德,当年竟结雠。业因魔事尽,真骨妙香浮。寄语风波客,吾今亦自由。担荷为谁切,艰难只自伤。百忧支彼此,

孤注密行藏。忍力存慈定,深心覆广长。无由分远道,独立怪斜阳。[4]414-415

诗歌抒写了南华寺周围曹溪一带幽美的景致以及南华寺内的卓锡泉、伏虎亭,叙述了六祖惠能经典故事,肯定了南华寺的祖庭地位;颂扬六祖惠能弘扬禅宗的伟业以及憨山大师对南华寺的中兴之功,赞扬住持天拙禅师坚忍的担当精神。

(四)通天塔

通天塔在韶关城区浈江、武江会合处。明嘉靖年间韶州知府陈大伦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倡议在浈、武二水合流处造一塔以“环拱风气”,遂“堵水而堤”建成了一座石塔,取名“通天塔”。由于塔身和塔基建造质量都十分坚固,“水去而若来,急而若缓,称砥柱中流矣!”[6],成为韶州二十四景之一,称“中流塔影”。澹归有《通天塔》诗,借古事叹今之士林不振:

浮图逼太虚,昔为文运开。卑如白玉田,高如黄金台。帝座若可通,呼吸资英才。六经委糟粕,七就加驽骀。士林一失势,老大成婴孩。福生故有基,祸生岂无胎。北溟不藏鲲,大鹏何由来……[7]307

(五)帽峰山

帽峰山位于韶关市区,浈江、武江分列其左右,登高远眺,韶城景致尽收眼底。澹归有《帽峰远眺》诗:

两江一线挂胡卢,万古浮沉定有无。谁遣东西波浪远,不教南北闾阎孤。绿阴漾日低楼阁,紫气连山起舳舻。我亦借观成一梦,何妨垂老失三吴。(地形如胡卢,万历丙辰大水,两江逼城脚,至今人事萧条矣)[3]133

(六)芙蓉山

芙蓉山位于韶关市区西南郊。东汉道士康容在此结庵炼丹,“芙蓉丹灶”为“曲江二十四景”之一。据同治《韶州府志·古迹略·寺观》载:“芙蓉庵在芙蓉山,汉康容修炼于此,明僧行俊修。”[8]其上有高台,可俯瞰韶州山川。澹归有诗《孝山招同融谷游芙蓉山》,抒写芙蓉山地势高耸,临江突矗;天高地迥,远视无碍;炼丹故地,遗迹尚存。诗歌表达了与朋友极游赏之乐:

山行得前期,入梦如有事。凌晨索盥漱,委杖贾朝气。府主已宿戒,饭罢出舟次。截流登笋舆,数折尽墟市。坡陀类翔鸿,摩云落健翅。歕薄走双江,峭宕争一势。望里来长松,心眼已先至。冷风袭毛发,散步即超诣。窥阁减天影,煮泉增石味。小亭彻空观,连樯映百雉。拨草群象中,自然成位置。康仙传石室,峻壁但孤峙。绝顶怀飞霞,地轩天忽轾。指点洗药池,蚊蚋守荒废。鹤驭渺难留,遗丹失攘臂。下山欲高吟,多景夺专思。迴车礼真身,扪碑辩灭字……[4]325

澹归还有句云:“湟水遥连浈水东,摩天削出两芙蓉(韶阳、桂阳均有芙蓉山)。”[3]79。

(七)挂榜山

挂榜山也称虎榜山、回龙山。据旧《曲江县志》载:“城南四十里,临江有石,高十余丈,阔五十余丈,形如张榜,俗称虎榜山,明知府周叙改名回龙山。”[9]廖燕《题回龙山诗叙》云:“去邑治南二十里,有山名回龙,临江壁立,形如张榜,亦近郭一奇观也。惜前无有咏及之者……又二十里一山,与此相类,而岩窦尤胜,俗呼虎榜山,绝壁上亦有墨书‘回龙山’三大字,盖大小回龙云。”[10]

澹归有《挂榜山》诗:

壁立千寻在,谁传挂榜名。风云能自致,龙虎莫相轻。浈水南来梦,梅关北去情。细看无一字,不敢问前程。(其一)

未觉功名薄,休辞云水寒。解空初及第,叶妙更弹冠。天阙从容到,龙门咫尺看。雨花吹又落,脚下是长安。(其二)

此榜何年发,年年江上悬。孙山残局里,钱起数峰边。有路攀援绝,无名次第传。天门元自辟,时对《白云篇》。(其三)[4]414

诗歌状写挂榜山形貌,并联系科举典故,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甘于淡泊。

澹归还有《挂榜山》一首,表达了他对才俊之士不为当朝所用,甚至遭到陷害的黑暗政治的叹惜:

谁从挂榜立螭头,好把尘缨送急流。炬列火城虽自致,凤来韶石亦难留。千秋不得无金鉴,百岁安知有玉楼。曾辩党碑磨灭字,暮云寡鹄复何求。[3]57

(八)月华滩

月华滩位于曲江区乌石镇濛浬村北江之畔,背靠月华山,距离南华寺约10公里。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天竺高僧智药三藏到韶州,在建宝林寺的同时,于濛浬月华山建月华寺,唐代提朗法师曾在此开坛弘法,六祖惠能重建,供智药三藏肉身于祖师殿。澹归有诗述之:

月华滩接曹溪近,智药先来导祖风。南海肉身从此数,西天香水到今同。一炉宿火游丝绕,夹岸荒烟落照空。冷暖望中休比拟,至人自古不存功。[3]129

二、乳源山水名胜

(一)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乳源县城北六公里云门山慈云峰下,南汉乾亨七年(923)由文偃禅师(与澹归同为浙江人)兴建,是禅宗五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

澹归把云门寺看作是继南华寺之后的又一圣地,又以南华寺、云门寺与别传寺相并列。他在《请雷峰和尚住丹霞启》中说:“深潭新绿玉,曹溪水别派却西流;绝壁古丹霞,云门寺重光还后辈。”[4]93又在《上本师天然昰和尚》云:“令丹霞作大师子窟,与曹溪、云门鼎峙而三。”[4]93并有两首诗述写云门寺,其一礼赞文偃和尚,其二以文偃和尚情操自勉:

望入群峰出黛痕,古人面目至今存。报恩且许留三语,立化何容有二尊。威凤寂寥传法眼,游鱼震荡失云门。一回瞻仰成鸣咽,谁恤韶阳慧日昏。(其一)

是生是灭漫商量,一树金风透体凉。十七年虽藏北斗,三千里却遇同乡。闭门不管陈尊宿,此梦惟传阮绍庄。珍重目前无异草,平田夕夕下牛羊。(其二)[3]17

(二)汤湖温泉

汤湖温泉在乳源县城内,“汤泉春暮”为乳源古时一景。明嘉靖二十年(1541),韶州府通判符锡拟建亭于左。天启五年(1625),知县谭汝伟建成池室。

澹归秋至汤湖温泉,以丰富的想象,极述温泉形成之神密、泉水之清澈温濡、沐浴之舒适畅快;并以西安骊山温泉反衬汤湖温泉,赞扬汤湖为乡野之民提供温浴之乐:

远道难教罢洗尘,浴衣着处一盘新。川围暖谷屯香雾,碧涌流黄散玉津。水火逆行长置鼎,地风潜鼓歇传薪。骊山宫殿沂亭草,并作阇黎劫外春。(泉上旧有沂亭,今废)

即安此水在鞋田,不在杨妃绣袜边。笛转斜阳村老后,锡飞残月野僧先。履霜欲至开温室,中暍如扶到酒泉。应为穷民分惠及,为谁却费洗儿钱。

紫海才过土满裾,黄龙三度虱无余。丹砂入灶长流汞,白湩倾盆忽溅珠。玄武火中张浴牓,祝融冰下簇雷车。镬汤顶上莲花发,梦绕香风不是渠。

儿童语笑圣僧来,挈杖携灯风雨开。大地为杅频浴月,纯金作匮免焚槐。湿淫不遣随寒入,冷定休教趁活埋。归嘱海螺岩下石,也须结取火珠胎。[3]17

三、南雄山水名胜

(一)梅岭

梅岭所属的大庾岭是赣江和北江分水岭,绵延于赣粤边境。“度大庾岭,登舟浮墨江而下,至闻韶水,山川益淑诡。”[4]70澹归《大庾岭》诗,抒写梅岭处要冲之地:

一片青山凿混蒙,始兴此地埒神功。尚怜贡赋天中远,漫说梯航海外同。分付两江终不息,交驰五岭错相通。客途谁得闲心眼,对现云涛万壑风。[3]95

梅关古道直插山口,古道上建有雄伟的关楼,位于关口之巅,向为岭南岭北的交通咽喉。澹归常在此迎来送往,留下许多动人的诗句。如《送介子入都并柬龚芝麓总宪》:

不分岭头重话别,两江南北月俱圆。七歌未解长镵冷,一句难酬刻烛研。柏府清风传海岳,梅关春色间云烟。那将八载相思字,拓在萧萧雁影边。[3]31

《遇侯公言总戎于梅关,口占为别》云:

入山已说难相见,出岭安知得再逢。出岭入山俱不隔,他年记得在南雄。[3]208

凡南来北往的亲人朋友,在梅关一别,天各一方,情境迥异,引起澹归无限伤感。其诗有句云:“大庾岭上丹霞意,春日温温北去多。”[3]16“相见不得相思边,大庾南北如钩连。”[4]365“秦岭西禅雁,梅村大庾花。”[4]400“到海龙门开愈阔,过山梅岭踏还低。”[3]73“一片碧云山外影,送君直上梅花岭。”[3]285“梅花岭上重回首,碧落半露黄金陲。”[4]378“他年如梦里,记得小梅关。”[4]403“浈水南来梦,梅关北去情。”[4]414“珠海春光非故枝,梅关寒色生新丝。”[4]386“梅关花挟罗山重,棠茇枝连道树浓。”[4]463“各有白光交鹫岭,能无清梦续梅关。”[3]15“鹿步罗浮花又落,几枝香雪点梅关。”[3]225“虽然未度梅花岭,蹇卫冲寒已入图。”[3]201“且得雄关在,身当要路过。”[4]402

梅岭地处赣江和浈江分流之地。浈水西流,赣水东流,寓分离之意,所谓“水自东西,便把山分看”[3]282。又,“偶出梅关寻别梦,胜流不意相逢……望如山上水,流恨各西东。”[3]277“大庾岭上逢重九,回首西江意廓然。不为登临劳节序,每多离合隔风烟。”[3]106

(二)杨历岩

杨历岩原称老鹰岩,又叫灵岩,位于南雄市全安镇杨历村西侧。《南雄市志》载:

杨历岩以汉楼船将军杨仆经此得名。山顶方广百余丈,前后皆奇峰怪石,有潭深二丈许,绝壁有瀑布,内建祇林寺,瀑布为寺之屏……岩下又有一岩,如巨口吸水,水喷薄至雨花台,乃成溪,潭旁有大小蒲团石。[11]

原祗林寺中有众多菩萨,“生佛殿”有唐成公祖师(又号澄虚大师)肉身。澹归有《杨历岩重别柔以》,其序曰:

柔以将过岭,独留一日,与余游杨历岩。饭罢登蒲团石,老榕蟠络,嵌空直上,为澄公禅师宴坐地。一峰峭峙如台,号“雨花”,旁有石龙吐水,皆佳境。相传师化后,臭三日,香三日,士民奔走,遂建梵宇。今真身犹存,然岩势殊逼。闻旧寺在岩前,曾集千众也。映山红盛开,命僧携锄取植,为柔以江舟之玩。因书即目,兼志别怀。[3]28

诗云:

双手难将别恨排,孤留山水驻奇怀。榕根便捧蒲团住,龙口谁分花雨来。香臭漫随风力转,废兴休把石头挨。过关记得携锄事,朵朵春红向北开。[3]29

其《重修杨历岩疏》记曰:

杨历岩为雄州胜境,澄公禅师真身在焉。予尝一登谒,揽其洞壑奇壮,蹊径幽折,林木邃密,龙潭之深峻,雨华之秀拔,大小蒲团石之谲诡,所谓名下无虚也。[5]242

其《题蒲团石》极写“蒲团石之谲诡”:

大小蒲团坐未穿,十围榕树势苍然。解衣我欲名何等,脱帽公知定几年。只放枝条长覆地,却寻门户暗通天。回头拟共龙潭说,一样寒声落夜泉。(时余解衣而登,柔以云:“他日便是澹归解衣石矣。”余云:“独不可为柔以脱帽石耶?”柔以云:“咄咄逼人。”)[3]29

澹归还有句云:“品题即有蒲团石,赠答还空弹子矶。”注之曰:“蒲团石在杨历岩,予爱之。”[3]42

四、仁化山水名胜

丹霞山是仁化的重要景区,澹归长年居住于此,他用了大量诗篇描写丹霞山水(另撰文)。本文只论及他对仁化其他山水名胜的描写。

(一)观音石

仁化观音石在丹霞山景区。澹归遁入佛门,敬仰观音菩萨。他观瞻仁化观音石,有诗云:

太古谁烹炼,无情忽现身。妙休存混沌,朴未损天真。月面多生琢,云衣几笔皴。不知无尽意,璎珞委何人。

薄俗信根鲜,边隅佛日悭。暂窥岣嵝洞,徐出补陀山。悲仰余三匝,慈威露一斑。月明江水白,抛影不须还。

背水非营阵,为山且破荒。自归安养内,别见妙高旁。童子香花静,行人手眼长。无由睹鹦鹉,顶后宿神光。[4]413

诗歌描写了观音石栩栩如生,形态逼真,而尤为叹赏的是此石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似观音端坐莲台。如此神奇之石,却坐落在此荒山边鄙之地,澹归不得不为之惋惜。澹归抒写观音石还有:“绕山三匝看犹在,谁结莲花七宝台。”句末注:“过铜鹤岭,即见观音石,仿佛花冠璎珞之相。江水环山左右,前后绕之三匝,皆如觌面。憨山大师过此,曾有造殿之愿。”[3]39

(二)五马归槽

在韶石山对面浈江河畔,有五石并列矗立,迤逦而西,形似五匹高头大马临江饮水,形态生动逼真,这就是有名的景观“五马归槽”。

澹归往来于浈江,“五马”在他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于“五马”与“韶石”隔江相对,“五马”也成为韶关的一个地标性的景观,在澹归的诗歌中常与“韶石”并提。如“韶石山前五马渡,海螺岩畔千华路。”[4]383“韶石薰风开五马,赵家冬日照三竿。”[3]15“五马闲韶石,双幡领缙绅。”[3]159-160“万羊籍内无勾籍,五马群中又逸群。拂石风清虞帝乐,如膏雨洗伏波军。”[3]144

“五马”不远处便是丹霞山,去丹霞山,也可从“五马”处弃船乘舆入山。澹归常从丹霞山眺望“五马”石,如“五马径归频唤客,三岩直上便无家。”[3]129“欲扫三岩径,宁知五马归。”[3]165“穷檐暂失三冬照,怪石同看五马朝。”[3]147“烟霞开五马,风雨挟孤筇。”[3]171“九龙遥结瑞,五马近登春。”[3]173

(三)见峰滩

见峰滩又名建封滩,地处仁化周田镇,见峰滩上边有建封寺。苏轼曾由上京古道过大庾岭到粤北,夜宿建封寺,并作《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澹归有两首诗描写见峰滩。其一:

建封滩改见峰名,水背山弦路数清。不着芒鞋愁脚力,各携缆带莫空行。勾消日月余三世,斟酌风波过一生……[3]57-58

幻想由滩入山,当逍遥于世外。

其二:

江上见数峰,遥识丹霞处。丹霞不漏影,忽与江水遇。江水不留盼,岂为丹霞住。因谁日夜忙,万派争一注。到海各销声,苍茫失云树。[6]303

诗歌抒写在见峰滩见丹霞倒影于水中,江水于此奔竞远方,反衬出他与世无争的佛家情怀。

五、始兴山水名胜

(一)张文献公祠

张文献公祠原在始兴县东南隘子镇桂山,人称老祠。因老祠年久失修,张氏族人遂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按原样迁建于湖湾村旗岗山南麓。

澹归对张九龄、余靖丰功伟绩非常崇拜,“曲江僻在岭表,张丞相、余尚书功德巍然,立言复能卓越,风度风采,各以一字之长与其面目惟肖。”[4]78“韶之名州阅千载,无不称张九龄、余靖。”[4]69澹归有《百字令·张丞相祠》词一首,描写其祠建于偏僻乡野“峻壁危松古道”上,赞扬张九龄儒雅超俗,睿智清明,“遥想忧昃方中,独清独醒,形影徒相吊。两兔一雕虽善挟,羽扇情词兼妙。宠嫔当诛,幸臣莫请,讵免书生料?”[3]312-313

(二)玲珑岩

玲珑岩位于始兴县城南郊,岩洞多,景致美,是始兴十景之首,向来被人们称为仙室,与西面的鹅公嘴遥遥相对,与肇庆七星岩为姐妹岩。文人墨客多驻足此地,“玲珑岩下墨江涛,曾见名流试彩毫。”[3]56澹归有诗《玲珑岩》,状写洞内乳石千奇百怪,形状万千:

便携短策趁朝霞,一往穷搜石丈家。圆结三珠分道树,倒垂七宝合莲花。鼓钟绝响来闻见,师象成形失爪牙。把手忽疑风浪涌,此生元不异浮差。[3]33

六、乐昌山水名胜

澹归抒写乐昌山水名胜的诗篇,留传下来的只有“泐溪岩”一首。泐溪岩在乐昌市西北。据顾方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泐溪岩,县西北三里。岩有石室,深三丈,广五丈余。《道书》以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北五里,泐溪出焉,南流入武水。”[12]澹归之诗写泐溪岩险峻高耸,石室清幽宜人:

绝磴云根远,凌虚鸟道长。海山收一望,松竹俨成行。意到言俱适,情深分亦忘。泐溪探福地,偕此得清凉。(乐昌泐溪岩,夙称名胜)[4]436

澹归驻锡粤北达十七年,他的粤北游历诗歌可以说囊括了除翁源、新丰之外当时所发现的有名景点。他的这些诗歌不同于清代学人诗融地志与考证于一体,并不着意于写实,而是抒发情感或寄托;能扣住景物中最能触动诗人胸怀的某一两个审美点,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升华为绝美的意境,“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13]其诗“如山如岳,如泉鸣谷应,如风起波兴,如草,如篱英,如春云之和蔼,如秋月之澄清。”[6]卷首他诗笔下的韶关山水名胜展现出来的往往是形而上的意境美。

猜你喜欢
五马
李公麟《五马图》首度公开亮相
木 雕
李茂发
浅谈《陌上桑》中“五马”之惑
大雪·黄姚清晨
千年《五马图》消失百年 惊现日本令人扼腕
五马图
将李公麟的“五马”牵回国
李越川(先负)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