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姜亮夫先生二事

2021-01-31 22:59王魁伟
昭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东北大学

王魁伟

(辽宁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姜亮夫先生 (1902-1995)是一代国学大师,著作等身,享誉学林。笔者作为先生的及门弟子,追忆先生二三事,以作学界研究之补益。

一、姜亮夫先生与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其校歌为赵元任作曲,刘半农作词:“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其校徽为林徽因设计,也以白山黑水为标志,该校建筑系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是梁思成创建;现校名为张学良题写。当年张学良所倡导的办学宗旨是:“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现在,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首批211 和985 国家重点建设高校。

姜亮夫先生曾先后两次到东北大学工作。第一次是在1927年的沈阳,时间很短;第二次是1937年先在西安,1938 后在四川三台,时间较长,前后近五年。此时正值国难时期,东北大学是第一所流亡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大曾先内迁北京,再到开封,后到西安,直到四川三台。

1927年姜先生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读书,是年农历五月初二日,王国维蹈颐和园昆明湖而死。姜先生在《忆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回忆:“王先生过世后,我们大家惶惶然无所依归。同学中有人出头,提出请南方章太炎先生来,但这是一个滑稽戏,被太炎先生拒绝了。这样一来清华的老师,只剩下寅恪先生了。我这时曾经被请到沈阳东北大学去教书,是以讲师身份,为人所不重视,冬天天冷房内无炉,再加上一些我看不惯的事,不久我就回北京了。”[1]据此,当时姜先生确已去过沈阳的东北大学。但另据姜老《自定年谱》“十六年(1927)9月,新会为介东北大学教席,以关外风云急不欲去,黄君淬伯召至南通。”[2](新会者,梁启超也)又似乎没去过。究竟如何,待考。笔者曾到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查阅《东北大学校志》,据负责同志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前的校史资料损失很多,故关于姜先生1927年是否到东北大学工作的具体情况阙如。我在该志“第三节 国立时期的教师姓名录 一、1938年各学院教师姓名录 (一)文理学院 ”中看到有关姜先生的记载:“姜亮夫 云南昭通人 担任课程 国文 楚辞等 中国文学系教授 到校年月 民国二十六年8月 主要经历 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 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员等。”在姜先生晚年所写的《回忆录》(收入《姜亮夫全集》第二十四卷)中,有一篇《三台岁月——国难中的东北大学杂记》,详细记录了其自1938至1942 近5年在四川三台东北大学的工作生活情况。“东北大学从西安迁到三台的时候,只有两座破庙,宽大倒是有余,破烂得实在不可想象”“东北大学当时的师资(尤其是国文系)是极好的,这是当时时势造成的,因为那时全国不安定,日机经常到处轰炸,所以在重庆、成都的人都向四方疏散 ,有些有地位的学人均逃到三台来。国文系就有蒙文通、王淑英、高亨、丁山、贺昌群、金毓黼等七八位名教授,大体是北方的,不是北大,就是清华的,校方在招生时,把这些教授的名单列出,很多人确是慕名而来,所以三台东北大学曾经有个极盛时期”“当时我们的薪水尚可,每月有三百多元,我们夫妇俩是够用了,因为一个人生活费十五元一月足够”“我在东北大学的近五年时间里,上好课就躲到乡下去,专心整理《瀛涯敦煌韵辑》,很少同人往来,虽为系主任,仅是开会请大家一起来,作出决定后分头负责去做,工作倒很顺心痛快。”[3]在东大之后,姜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到家乡云南大学工作,但诸事不顺,两厢比较,他不无感慨的说:“云大对教师关心和东北大学对教师关心简直不能比”[4]。可见,他对东北大学还是很有感情的

此外,当时东北大学创办有学术刊物《志林》,姜先生是编委之一。

二、猷致天下文明 其责皆在吾人

1984年我考入原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生班,专业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姜先生是所长和令人尊敬的导师,我们在先生门下问学,从此走上了以学问为毕生追求的人生之路。

当时,古籍整理和研究人才匮乏,为了培养好我们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姜先生亲自拟定培养方案,提出“课程设置主要是些必备的根柢之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通才”“培养的最高要求:每个学生毕业有普照整个专业·与中国全部文化史(至少限是学术史)的能力及各种学术(分类)独立研究古籍能力,而且存永久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卓绝的气概,不作浮夸,不为文痞。”为达此目的,先生多方延聘校内外专家学者,先后为我们开设了“广校勘学”(沈文倬先生)、“诗经研读”“中国古代历书”(刘操南先生)、“训诂学”“说文研究”(郭在贻先生)、“文献学”(雪克先生)、“庄子研读”(周启成先生)、“广韵”(张金泉先生)、“校勘略说”(蒋礼鸿先生)、“中国历史地理”(陈桥驿先生)、“中国古代官制史”(龚贤明先生)、“中国目录学史”(倪士毅先生)、“版本学”(魏隐儒先生)、“秦汉赋役制度”(钱剑夫先生)、“中国科技史”(王锦光先生)、“孔子与孟子”(董治安先生)、“谈谈艺术”(陶秋英先生)等,可谓名师云集,罕有其匹。三十年后,同门中人才辈出,有的已成为学界翘楚和领军人物,如刘跃进和张涌泉,前者为学部委员,后者为长江学者等,此可告慰于先生的在天之灵。

记得在发榜前,我曾接到原杭大古籍所办公室的一个电话,大意是:当年暨南大学历史系陈乐素先生曾委托杭大古籍所代招两个研究生,由于我基础课考的是“中国通史”,可能成绩还可以,因此杭大方面想推荐我去暨大而征求我的意见。我当时对暨大一点也不了解,对陈乐素先生更是一无所知,于是我当即表示不想去暨大,而希望能到杭大姜亮夫先生门下问学的愿望。

在杭问学期间,一次我到先生府上拜访,谈话期间先生知道我专业兴趣在古汉语方面,他说:“搞古汉语必须通方言,否则是搞不好的。”还把他早年著作《昭通方言疏证》(云南昭通是先生的家乡)的两册白文手抄稿本交给我,命我施加标点,我知道这是先生在检查我的基本功,同时也是培养我学习和研究方言的一个有效途径(该书初撰于1921年,后经过60 多年的陆续增补、订正,至1986年定稿,于1988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手抄稿影印出版,2002年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姜亮夫全集》第十六卷)。

毕业前夕,大家都在考虑去留的问题。杭州是天堂,谁不想留下,但限于各种各样的条件,又不得不做出各自的选择。姜先生曾问过我的打算,说如想留在杭州,他可以帮我联系出版单位。还说如果将来想上高校工作,有出版单位工作经历,尤其是通过与专家学者的接触来往而积攒起来的人脉,对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有益的。先生所言极是。但考虑到一些实际情况(两地分居,家属工作调动安排及孩子上学等),我考虑再三,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东北——到辽宁大学工作,从而辜负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和一片好意!

毕业后,我曾多次利用外出开会或出差的机会,顺道或绕道到杭州,不为别的,只为去看望先生。记得有一次我到先生家,先生的女婿徐汉树老师拿出先生特意给我写的一幅题字:“辽海文物已成尘,葆抱先德崇宏新,猷致天下文明,其责皆在吾人。魁伟仁弟勖之!友生姜亮夫敬贻,八十六翁。”能意外得到先生的墨宝,我的心情难以言表,我想这不是先生对我个人的期许,而是留给所有后学的。1991年春,我再次来到先生家,不过这一次时间有点晚,先生已准备就寝了。我这次到先生家还有个心愿,想和先生留个影(因次日早上就要离杭,也不知何时能再来看望先生),当先生的女儿姜昆武老师知道后,便和姜先生商量,先生又重新穿上衣服,准备和我拍照。昆武老师还特意请来她家的邻居——学兄俞忠鑫的爱人(据说在某媒体工作)来给先生和我拍照,这是我有生以来拍得最好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张照片。这一年先生虚岁九十,能与先生合影留念,我深感荣幸,同时,也为自己如此造次并影响先生休息而深感愧疚和不安。

翌年,我到江西庐山开会,会后我又绕道杭州,去看望先生。此时先生因病已住进浙江医院,徐汉树老师陪我赶到医院,我看到骨瘦如柴的先生,据徐老师讲先生多数时间处于昏迷状态,且已不识人,可当听说我来看望他时,先生竟然说出了我的名字。此情此景,再回想一年前与先生合影的时光,真是百感交集。1995年冬,先生驾鹤西行,闻讯后我即赶赴杭州奔丧,与先生诀别。

2002年,二十四卷本《姜亮夫全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担任编委并负责第十七卷中“诗骚联绵字考”的整理校订工作。《诗骚联绵字考》是姜先生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读研究生时的毕业论文,是先生的早期著作,其导师是王国维。我为能参与这一宏大学术工程而感到十分荣幸!我在“整理后记”中写道:“ 谨以此聊表对恩师的深切怀念”。

2012年,为纪念姜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由浙江大学档案馆组编,徐汉树著《学林留声录——姜亮夫画传》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我应约写了“师恩如海”四个字。

2013年,浙江大学古籍所编的《在浙之滨——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三十周年纪念册》成书,我写了“西溪问学忆师恩”一文。

2017年是姜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同门十余人相约赶到姜先生的家乡——云南昭通参加有关纪念活动。在此期间我曾三次到位于老城区的“姜亮夫故居”参访,获益良多。为准备此次纪念活动,我写了三篇文章,其中有两篇已先后发表在《昭通学院学报》上,分别是:“《诗骚联绵字考》成书始末”(2017年3 期)和“姜亮夫先生与周传儒先生的交往轶事”(2017年6 期),还有一篇“怀念姜亮夫先生二事”一文,《昭通学院学报》将另外择期发表)。

每当想起姜先生题词中所言:“猷致天下文明,其责皆在吾人。”我常常心潮难平。我已退休多年,且已进入古稀之年,但愿天假我以年,能在问学之路上不断有所进步以告慰先生。

猜你喜欢
东北大学
非线性q- 分数阶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差分方法
不确定双线性时滞奇异摄动系统的弹性保性能控制
高等学校美育支援行动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教学审核自评估工作开展及专业持续改进思考
东北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前期工作落实及实施重点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
《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改革与实践
A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 to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关于建立科学技术学的思考
陈昌曙与中国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