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百年探索的演进历程和主要启示

2021-02-01 18:47赵致远张斌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支部中国共产党党组织

赵致远 张斌

(1.中共蚌埠市委党校,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党化的中国共产党”[1]602。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和革命发展,以支部为单位建立起来的广泛而严密的基层党组织,是共产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精英型政党的一个显著特征。从这一视角看,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质上是一个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过程。

从政治生活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美好新生活、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也是我国基层党组织不断发展、不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同基层党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研究基层党组织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和政治任务进行抽象的思辨,要在历史视角中展开全方位的考察,以探求基层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原因。

一、历史阐发: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及深化

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成立,这是国际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正式问世。《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不仅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坚实的党建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内容丰富,其中基层党组织建设在革命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基层党组织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阵地。在共产主义早期的实践运动过程中,马克思就注意到以共产主义小组、支部为单位的基层党组织更容易接触革命的实践主体——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更为直接,影响最为深刻,适应斗争的需要。基层党组织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阵地,把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运动紧密结合,加强了对革命主体的思想教育和引领。其次,基层党组织将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必须要组织自己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政治纲领,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进行革命,最终取得胜利。而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和革命主体的桥梁纽带,更容易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促进党的纲领政策用于实践中,获得革命主体的支持和拥护。最后,马克思认为,基层党组织的发展要符合唯物主义的要求,既要服从统一又要实事求是,基层党组织的发展不能过于理论化、教条化。要结合每个基层党组织的特点,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中国化及深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的包括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等在内的理论成果,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命运和前途,有着深远的价值意义。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演进历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此后,无畏艰难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和自身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建构,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律性和创新性认识。这一演进历程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921—1949);继续完善阶段(1949—1978);创新发展阶段(1978—2012);日渐成熟阶段(2012—今)。

(一)初步探索阶段(1921—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规律性地总结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奠定了支部的战略定位,强调了支部的功能地位,塑造了支部的价值定位。

建党初期基层党组织的“从无到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陈独秀同志虽未参会,但是在信中对建党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要培养发展党员;二是主张对党的生活要进行民主主义的指导;三是加强纪律建设;四是发动群众要采取慎重的态度。这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十分重视组织发展问题。但由于当时全国只有50余名党员,组织建设并不健全。所以一大党纲中虽提及成为党员的条件,却并没有规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一大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中国共产党把发展党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同时积极组织、发动工人进行罢工运动,以期通过中心城市武装暴动取得政权。在运动过程中建设基层组织的现实需要,加上各地区党组织的共同努力,党的组织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到1922年6月底,全国党员人数增长到195人。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中央局开始着手建立基层党组织的议程。1922年,中共二大党章明确规定,在党的组织系统中,“组”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基本单位,是党和群众沟通的纽带。1923年,陈独秀在中共三大报告中指出,党员缴纳的党费较少,党的活动经费几乎全靠共产国际提供,除去中央委员会的工作经费、联络出版宣传费用,余下党费则分发给各小组使用。所以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但在三大期间,党内出现悲观情绪,提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方针。此后,国民党的组织发展了,而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处于落后状态。据数据显示,国民党一大前,广州12个区组织起12个支部,而现在已成立了9个区委,64个支部,拥有7780多名党员。中共的干部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做群众工作,中共党员发展几乎停止[2]165。面对党内出现的这种倾向,共产国际提出: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

中共四大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党的四大规范化地提出按“工作需要”原则设立党的基层组织,并把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最基本组织,成为支部建设理论的起源。1925年刊发的《支部的组织及其进行的计划》也提纲挈领地总结支部的组织意义,即: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党的组织根本不同之点,就在于它的基本组织是支部[3]15。为了凸显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中共五大党章将“支部”单列了一章,对支部的设置原则、支部的主要任务等作出新规定。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遭受到残酷的屠杀,党员人数锐减,党内有些信念不坚定分子公开表示退党,党的活动转为秘密状态。这些情况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稚嫩时期,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虽然已经起步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宝贵经验,但怎么通过基层党组织管理教育党员,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仍在探索之中。

“支部建在连上”的确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奋勇抵抗,继续战斗。毛泽东同志分析了革命形势和部队状况,开创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军队基层党组织模式。北伐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北伐军党支部一般建在团上,“支部在团”更多的是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约束,并没有深入基层和士兵密切联系。因此,大革命失败后,军队中一些士兵因为信念不坚定以及长期不受管理,纷纷脱离了革命的队伍。而“支部建在连上”实际上表明支部就是党在军队中的基础,连队里所有重要事项都要经过支部率先讨论后再实施。党代表作为支部书记,既要负责党建工作,又要协助连长做好连队的军事工作。正是在支部和党代表所发挥的职能下,军队的基层单位——连队——能够处在党的直接领导之下,同时加强了党和普通士兵的联系,关切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使部队更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重建地方党组织过程中,毛泽东一再强调支部建设的重要性。他说:“党支部就是党的基础,它就像房子一样,基础不牢,房子就会倒掉。党支部办不好,党也是不坚固的。”[4]66-67此外,毛泽东根据中国阶级状况,前瞻性地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到1928年,湘赣边界农村基层党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支部建设在实践和理论上趋于成熟。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局势发生急剧变化,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空前危险。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为党的发展壮大赢得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但是在抗战初期,党的组织力量落后于其政治影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展落后的状况,妨碍了抗战新局面的开展和统一战线的扩大。因此迅速恢复和发展党员成为各地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在这一时期,党采取自上而下地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建立组织的方法和依靠部队建党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特点。这种从上到下动员群众、依靠部队建党的方式,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迅速建立起来,党员队伍得到扩大,为更好地开展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经过抗战的洗礼,党从稚嫩走向成熟,中共七大党章对建党以来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了系统性的总结,提出支部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宣传;二是反映民情;三是吸收新党员;四是教育党员。这也标志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经过实践探索后,在理论上日趋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新的斗争形势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当务之急是发动土地改革运动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解放战争提供人力物力支持。而面对土地改革运动发展不平衡、党员思想不纯的问题,必须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一次深入彻底的整顿。这次大规模整党,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是党将要成为执政党所作的一次重要的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随着党的工作在老解放区已有深厚的基础,公开建党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1948年2月22日《老区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决定的发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已由秘密活动时期进入公开活动时期。1949年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开始了由乡村到城市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此后,城市公开建党特别是在工人中大力发展党员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基层组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结果,又是密切联系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产物。毛泽东同志一系列规律性地总结,奠定了支部在战时的战略定位:党的基础组织;强调了支部的功能作用:教育党员、发动群众、赢得胜利;塑造了支部的价值定位:发挥每一位党员的积极作用。

(二)继续完善阶段(1949—1978)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依据战时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确定这一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领导革命转为领导建设,党将注意力放在城市的恢复和发展中,开启了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随着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党的组织也得到很大发展。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安子文作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情况及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问题》报告,提到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两点问题:一是党员的分布和阶级分布不均衡,老解放区集中了全国70%的党员,到1949年年底,全国党员中农民成分的党员占83%,工人成分的党员占5.87%;二是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盲目性,损伤了党的严肃性。面对这样的问题,毛泽东提出将党的组织建设中心工作调整到对党员的教育和巩固上。经过1950年全党开展的大规模整风运动,党员的质量和党组织的战斗力得到提高,党的组织更加纯洁,为以后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6年,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思想理论指导下,中共八大顺利召开。中共八大党章第一次用“党的基层组织”的概念代替了以往文献中使用的“党的基础组织”和“党的基本组织”的概念,不仅强调了组织的基础性,更强调了工作的前沿性和联系群众的密切性。同时对基层组织的任务作了更加系统的规定,基本保留七大党章中支部原有的四项任务,又增加了领导功能和批评斗争功能的四项任务。反映了执政党的地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基层党组织的新要求。中共八大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执政时间较短,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艰巨性、复杂性都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八大党章中许多正确的规定在后来实践中未能坚持下去。“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基层组织陷入难以运转和半瘫痪状态,广大党员被迫停止了组织生活,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的破坏。鉴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组织涣散情况,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不久,提出了全面整顿的任务,党的基层组织才逐步恢复正常。

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基层党建理论认为,基层党组织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不同作用。在取得革命胜利成为执政党后,基层党组织要助力经济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三)创新发展阶段(1978—2012)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与时俱进。

企业党建工作的改革。在城市的改革进程中,首先改革企业的领导制度,扩大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国有企业也从“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转变到“厂长负责制”。1987年,十三大报告指出:“企业党组织的作用是保证监督,不再对本单位实行‘一元化’领导,而应支持厂长、经理负起全面领导责任。”[5]37此后,企业党组织主要精力是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在实行过程中,由于指导企业改革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中,没有明确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从而削弱了党组织的作用,影响了企业改革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发展。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首先肯定了个体经济的存在。中共十二大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共十三大报告也提出,私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生产,扩大就业,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随着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共同发展。到中共十五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历史性突破,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6]22。改革开放头20年,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全国新社会组织也迅猛发展。在“两新”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是改革开放后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新领域。面对“两新”组织中党的组织空白点多、党员数量少、思想上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中央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相关通知和意见,规定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经验、进行科学政策指导的过程,对统一思想认识、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基层党组织的新认识和新要求。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党章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增加了新内容,把党的基层组织划分成五种类型。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化,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社区建设一方面是社区事业建设,包括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等方面;另一方面是社区组织建设,包括社区党的组织建设、群团组织建设、自治组织建设和中介组织建设。其中社区党建是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是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地位的基础。而社会的发展,城乡区域的融合必然造成人员的流动,因此党的十七大党章增写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

这些新变化说明,在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关注和考虑的热点。

(四)日渐成熟阶段(2012—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最新成果。

调适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7]42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五个服务”体现了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内在要求。第一,服务要求是核心。功能定位明确服务,工作理念凸显服务,工作重心转向服务,重点任务聚焦服务,检验标准突出服务。第二,服务群众是根本。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最根本的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把服务群众落在首位、落在实位,要靠群众的“口碑”检验服务是否到位。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定位变化的实践路径。

加强党的领导在基层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宏观上看,党的领导要立足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具体上看,党的领导体现在各级党组织都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将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行动上的自觉,利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领导人民、组织人民、动员人民。然而,一段时间内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基层中存在松动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是新兴领域党组织没有全面覆盖。社会组织中党组织覆盖率较低,发展党员受限,没有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而有些社会组织即使建立了党组织,也仅是一种形式,未能开展实际的工作。二是传统领域部分党组织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的现象。比如:“三重一大”贯彻不到位,党组织没有话语权;党员发展强调数量忽视质量;“三会一课”执行不到位等。上述问题表明,在传统领域党的领导没有有效实现,基层党组织没有发挥出战斗堡垒的作用。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可以说,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定位变化的一个鲜明特征。

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启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共产党因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成立和发展壮大。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启示我们,无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和实际相结合。我们也曾经犯过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幼稚病,一度导致悲观失望情绪,党的组织工作出现“关门主义”,盲目弱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1928年,受共产国际唯成分论的影响,急于扩大党的工人阶级基础,减少农民阶级基础,甚至犯了“左”的急性病失败教训。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震古烁今,就是因为及时吸取教训,在失误后拨乱反正,百折不挠。毛泽东同志分析革命形势和中国各阶级状况,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管农村发展成优良的革命传统,开创性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军队基层党组织形式,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建设时期,始终没有忽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把发展党员和教育管理党员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强化思想建党,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及时拨乱反正,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出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国企领导体制顺利改革,社会治理体系稳定变革,都与重视基层党组织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面对从未出现过的新社会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与时俱进,不断在党章中增写新的内容,及时调适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确保社会稳定,国家发展。

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速度和深度已经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广阔的思维和视角审视新时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推进。

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全国人民大体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和功能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一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基层党组织主要强调密切联系群众功能和斗争功能。三湾改编,毛泽东同志明确要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通过基层党组织开设扫盲班,关心群众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把党的思想融汇在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实践中,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二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基层党组织突出密切联系群众、领导和斗争功能。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应对国内外困难复杂局势,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即使在曲折探索时期,党仍然一如既往强调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功能,反映民情,关心群众生活。三是改革开放后,与时俱进增写内容,强调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要求党组织了解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生活状况,把“五服务”作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监督和改进行政领导的工作,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把密切联系群众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这也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原因。

历史启迪现实。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定要发挥“群众路线”的优势,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就必须坚持基层党组织中党的领导地位,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种急难险重和日常工作中,始终能保持党的初心,始终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始终成为党团结联系群众的核心。

猜你喜欢
支部中国共产党党组织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支部联建润“甘泉”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清华党组织公开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