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聚焦创新 打通堵点 破解交通拥堵难题

2021-02-03 23:49
汽车与安全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交通事故交通道路

盐城:“云车通”让轻微交通事故不再“堵”

车辆小碰擦,1分钟取证完毕,移车让路顺畅交通;交通事故有人受伤,凭借警方出具的二维码先期“免费”就医治疗;交警、当事人、保险、医疗、维修五方实时对话,全程记录,透明公正。

10月13日,盐城市公安局举行“云车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服务中心揭牌仪式暨“云车通”交通事故处理服务新机制新闻发布会,这是盐城警方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示范样板。今年以来,盐城市公安局党委回应期盼,聚焦创新,打通堵点,全面推行“云车通”交通事故处理服务新机制,推出事故处理“云上办、同步办、就近办”新服务,让事故处理更简单、更透明、更公正。

据了解,机制试运行9个月,共远程处理轻微交通事故5070余起,直赔救治伤者120余人,累计垫付金额235余万元,轻微交通事故处理时间较以往缩短约20分钟。

1分钟让路、5分钟远程定责轻微交通事故不再“堵”

10月1日8时30分,陈女士驾车不慎追尾前方行驶的一辆大巴车。此时正值节假日车流高峰,却并没有形成长时间拥堵。

“女士,请您近距离将镜头对准车辆碰撞的位置。”接通陈女士拨打的报警视频电话后,盐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云车通”服务台民警立即通过视频远程指导陈女士拍照取证。1分钟不到,拍照取证完毕,事故双方将车移到路边,不到5分钟,事故责任认定书便发送到陈女士手机上。随即,保险公司的定损理赔也发送到陈女士手机上,案子了结。这只是“云车通”快速处理众多轻微交通事故的一个案例。

一直以来,“速度慢”“路程远”“周期长”“工序繁”等问题始终横亘在每个经历过“小碰小擦”交通事故车主的心头。“群众的难点在哪里,我们工作的靶心就在哪里。”盐城市交警支队负责人介绍,盐城警方紧盯交通事故处理流程,整合110、公安微警务、5G视频等技术平台,探索建立“1+4”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即1个远程处理中心和4个线下一站式服务点,实现线上远程处置、线下全面托底,让交通事故快速、高效、公正、透明处理。

“我们远程处理中心共设立视频处置岗、视频支撑岗、警情调度岗、人伤直赔岗、远程调解岗、保险理赔岗等20余个席位,全透明、全链条、无缝隙形成工作闭环。”“云车通”中心负责人介绍,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可拨打110报警,通过点击110推送短信链接进入“云车通”远程视频处理,也可以通过“盐城交警”微信公众号或者拨打69012123视频电话。当事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视频镜头自动截图取证后,事故双方车辆即可驶离主干道,事故认定当即出具,保险公司随即定损理赔,案结事了,事故处理时间大大缩短。

人伤“免费”治、车伤“免费”修“云救援”开启救援维修“快车道”

8月30日8时10分,刘先生在倒车时,撞到正在步行的孙女士,导致孙女士左桡骨远端骨折。

“没想到,拿着二维码就能住院看病,即到即治。”在“云车通”进行远程定责后,经孙女士申请,警方即刻为其开通人伤直赔绿色通道,孙女士凭借“二维码”得到快速“免费”治疗。孙女士住院期间费用先由医院垫付,随后保险公司直接理赔。

事后回访中,刘先生也感叹“云车通”很贴心:“交通事故谁都不想发生,尤其是人伤,往往因为垫付医药费问题产生二次纠纷,‘云车通这个人伤直赔,不仅让伤者放心治疗,也减轻了肇事方的经济压力。”

盐城城区49辆救援车辆资源定位待命,就近调度;手机查询救援人员信息和出发状态,提前对接;地图实时查看救援进度和拖车路线。据了解,“云车通”不仅开通了人伤直赔,还开通了在线申请车辆救援、汽修快赔等功能,通过建立拖车智能调度、车辆快速直赔、急诊快速扫码等流程,实现事故处理进一个“窗口”办所有救援业务。

“平台依托‘一键救援系统,根据当事人需求,触发保险公司‘一键报案,形成救援工单。”盐城交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大队长介绍,平台一方面通过联合卫健委接通市区三甲医院的医疗系统,开通急诊人伤直赔,另一方面接入全国最大的道路救援平台,最终实现人员“免费”快救快治、车辆“免费”快拖快修。

据了解,针对伤残评定、财损评估、社会救助、诉讼审判这些远程处理解决不了的问题,盐城警方还在城区范围内,设立4个线下一站式服务点,整合公检法司、卫健、保险、道路救援等部门力量,集成化办公,开展线下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确保群众无后顾之忧。

“直播式”处理、“不见面”认定“五方”实时对话让事故处理“一碗水端平”

“以前很多事故处理明明是公正的,但是当事人总认为你偏袒另一方。”盐城交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民警说,自从“云车通”运行后,一线交警不仅处置压力小了,心理压力也小了,能够轻装上阵。

10月9日,“云车通”大屏上的一个“聊天室”內,5人正在讨论协商。原来就在前一天,黄先生将李女士的车轻微刮擦,在定责后,双方仍有争议。“云车通”民警根据双方约定时间创建“线上调解室”,进行四方(保险员、调解员、民警和双方当事人)视频通话,不到10分钟,这起交通事故成功调解。

“透明”“公开”“全程实录”“公平公正”,这是体验过“云车通”的车主的明显感受。针对之前交通事故处理可能产生的“不透明”“不公正”“不信任”等问题,盐城警方坚持改革强警,持续优化处理流程,通过搭建“云车通”平台,协调交警、保险、医疗、维修、当事人等五方联动,创建“一台五方”联动机制,推动事故处理一体化、可视化、快速化、透明化,让全部流程在群众面前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杜绝不规范、非正式、不公平现象。

“透明公正”的痕迹在“云车通”新机制中随处可见。

——远程视频调解,全程录像,民警不偏不倚;

——车辆去哪儿维修,车主说了算;

——人员受伤,三甲医院就近救治;

“资源汇聚了,机制畅通了,流程简化了,风险减少了,警力资源也节约了,警务效能也随之提升,‘云车通成了社会满意、百姓点赞的好品牌。”盐城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泰州: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改善道路交通环境

6月16日,泰州市姜堰区姜堰大道、三水大道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动工,两条大道是姜堰区城区交通主动脉。封闭施工以来,主城区特别是人民路、古田路、北大街等路段交通流量急剧增加,高峰时段尤为严重,交通拥堵已为群众诟病。姜堰交警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认真组织,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以赴为广大群众出行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强化宣传 主动回应民意

道路施工以来,主城区高峰时段、雨天交通拥堵警情频发,周边群众出行不便,社会反响强烈,姜堰交警积极回应群众呼声,通过新闻发布,电视、微信、短信平台等各种渠道向公众发布即时路况,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城区路况信息,提醒广大市民提前选择出行路线,避开拥堵路段,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减轻道路通行压力;通过路面执勤人员发放宣传单的方式,提醒告知广大交通参与者施工期间交通出行的注意事项,为市民提供指路服务。

高度重视 协调交通组织

聘请专业机构设计排堵方案,对施工期间道路封闭、围挡高度、安全设施等作了明确要求,并与项目部加强联系,准确掌握封闭时间、绕行路线、围挡标准、标志牌规格,对发现问题即时约谈施工方。适时对保安员、辅警开展道路交通疏导培训。提高保安队伍的交通执勤规范化水平和交通指挥效能,为推进道路改造工程“添砖加瓦”。执勤民警对施工路段周边及路口进行不间断巡逻,有效开展机动车引导、管控、疏导等工作。

细化措施 优化交通架构

结合当前施工路段拥堵现状,姜堰交警细化工作措施,对城区交通设施进行微调整,不断优化交通组织。在施工周边增设停车场地,深挖道路空间资源;适时调整交通护栏,增加车道扩容道路,根据车流提高绿灯放行时通行效率;强化拥堵时段违停车辆查处力度,严查车辆随意掉头、变道、分心驾驶等违法行为,严管重罚,让车辆提速;对主城区信号灯灯时统一进行调整,科学配时,确保群众出行安全畅通有序。

铁骑上新 高效排堵保畅

铁骑道路巡逻队利用其快速反应、快速到位、快速处置的特点,由大队交通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采取高峰期易发生拥堵点路段值守,引导车辆通行,防止或及时疏导道路交通,平峰期开展道路巡逻的勤务模式,提升道路见警率、管事率,利用机动优势,快速及时疏导拥堵车辆,快速撤出交通事故,最大限度缩短道路疏通和事故处理时间,预防和减少路面拥堵现象,让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舒适。

科技引入 助力排堵保畅

姜堰交警引入无人机配合高清监控加强路面执法“执勤”管理,实现全方位立体式排堵保畅。当遇到城区交通拥堵时,使用无人机来查看道路的现场情况,无人机将拍摄下来的实时画面同步传送到大队指挥中心,方便及时部署警力。无人机传回的画面上会更加直观地显示出道路走向、车流大小、车辆人员在道路中具体所处的位置等情况,可快速发现堵点,给疏堵保畅提供准确信息支撑,增强对路面立体管控的能力。

全警出动 全力缓堵保畅

大队提前部署、精心调研、合理安排,坚持“情报指导勤务动、警力跟着警情走”,将“防拥堵保畅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全队一盘棋,叫响“路堵心不堵,交警在身边”的口号。根据施工期间交通特点,调整勤务模式,机关警力下沉一线,延长早晚高峰岗时间,对主要堵点、乱点实行“一点一方案”,安排专人值守,压实责任,形成“指、点、线、面、督”全链条工作战线,拥堵点段秩序管理得到有效强化。

道路是城市的命脉,交通是城市的血脉,道路畅通有序事关千家万户,姜堰交警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坚强领导下,勇当缓堵保畅主力军,积极为政府分忧,回应群众呼声,为我区道路改造这一民生工程保驾护航,不断凝聚警心、顺应民心,确保施工期间道路畅通有序,让政府放心、群众满意。

交警提醒:道路施工期间,请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按照交通信号灯和现场执勤人员的指挥通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徒步出行,减少自驾机动车出行,严禁乱停乱放、逆行、穿插行驶等,共同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南通:破解“双减”背景下交通管理难题

南通市是全国首批9个“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试点城市之一,也是江蘇省唯一的试点城市。全面实行“双减”给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变化,南通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顶住学生流和早晚高峰流叠加的双重压力,统筹做好疏堵保畅、事故预防、安全教育等各项工作,进一步优化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秩序,全力守护学生平安上学路。

今年9月开学前,南通交警支队召开专题部署会,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细化具体任务,层层压实责任;主动与教育部门、与校方提前对接,精准掌握各学校开学时间、师生人数、防疫检测流程、“延时服务”实施后上下学安排等信息,分析研判校园周边道路交通流量和流向,提前制定交通应急处置预案。各交警大队按照“一校一策、一预案一勤务”的原则提前做好警力部署、车辆疏散、临时泊位设置,确保开学期间道路交通秩序畅通。

南通交警支队还会同教育、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部门,深入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及校车企业进行全面检查,清查校车使用许可、安全技术检验、安全设备配备等情况,禁止使用未取得有效校车标牌和报废、拼装、逾期未检验等隐患车辆接送学生;集中对校车驾驶人、校方安全负责人开展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督促严格使用合格的车辆和人员接送学生,严禁超员超速等违法行为,督促校车单位与校车驾驶人签订安全行车责任书;全面排查道路交通隐患,优化交通组织,科学合理设置分隔设施,保障通行安全。

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交通管理,南通交警支队完善交警、交通协管员、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文明交通志愿者和“小交警”的“六位一体”共建共管护学模式,重点加强32所中小学校、幼儿园交通护学,并根据学校“延时服务”结束时间,延长勤务时间,从机关抽调警力增援,启动女子护学岗,加强学校周边易堵交通节点疏导指挥。

同时,南通交警支队依托交管大数据平台,提前研判堵点乱点,实时监测道路通行情况,科学调派处置警力;强化路面交通违法查处,依法从严查处机动车在学校门口乱停放、乱掉头、逆行、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通过“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方式,对重点校园区域、路线、点位实行“点、线、面”一体化巡逻防控,对违法停放车辆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纠正;结合校园周边道路日常交通秩序情况,联合教育、城管等部门,对学生报到、家长会、上学放学等时段有刚性临时停车需求且适合设置临时停车路段的学校进行全面梳理,合理设置临时停车区域,完善临时停车交通标志标线,引导接送学生上学放学车辆即停即走。

猜你喜欢
交通事故交通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预防交通事故
月圆之夜车祸致死率高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愉快的购物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