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优化绿色交通系统 改善交通秩序环境 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缓解核心区交通拥堵情况

2021-02-03 12:29
汽车与安全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左转交管部门信号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要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构建“连续、安全、舒适”的自行车绿色交通系统。2016年以来,北京市交管部门会同市交通委以及各区政府累计完成了3200余公里的慢行系统治理工作,基本建成了慢行系统骨干体系。同时,还存在部分慢行系统通行空间不足,断点、路口通行效率低等问题。

慢行系统改造升级 提升非机动车通行效率

二环路慢行系统升级 绿色出行舒适畅通

二环路作为北京市核心区内最重要的环形交通廊道,各种交通方式流量均很大,以往一直关注机动车的交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慢行交通出行,慢行交通的连续性、安全性、舒适性有待提高。

自2020年10月起,北京市交管部门会同市交通委和东城、西城区政府,对二环辅路进行了深入调研,精细制定优化改造方案,于今年7月圆满完成了二环辅路慢行系统改造工作,解决了许多市民出行时遇到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改善了骑行体验。

保障慢行通行空间 优化路口交通组织

在二环路慢行系统的改造升级过程中,相关部门一方面转变思路,优化机非通行资源配比,最大限度保障慢行通行空间。打破以保障机动车通行为主的传统观念,机动车道宽度最低压缩至2.8米,大型车辆通行车道最低压缩至3米,非机动车道宽度平均拓宽0.5米,普遍达到3米以上,极大改善了非机动车通行条件,同时基本杜绝了高峰时段非机动车借道机动车道行驶的现象,有力规范了通行秩序,降低了事故风险。

另一方面,全面调研踏勘二环沿线路口交通组织,完善路口交通组织优化,最大限度提高慢行通行效率。

其中,月坛北桥等6处路口采取非机动车一次左转交通组织设计,施划非机动车左转引导线及地面标识,增设专用信号灯和LED提示板,提升非机动车左转通行效率;官园桥、雍和宫桥2处路口,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和信号灯,在雍和宫桥路口试点应用智能斑马线,进一步优化信号配时,规范人车通行秩序。改造后,上述路口左转非机动车平均等候时间减少30余秒,每个周期行人过街时间增加约40秒。

此外,强化配套交通设施建设,最大限度保障慢行交通安全。在二环辅路全线机非分道标线设置1万余个高亮度反光道钉,在30处主路進出口增设柔性隔离柱、施划减速标线及自发光警告标志,提示车辆自觉分道行驶,保障非机动车通行安全。在28处桥区匝道机非交织点位施划黄网格线,在5处机非混行路段,创新设计应用自行车优先标志、标识,配合使用非机动车彩色铺装和分车道地面标识,明确非机动车优先通行权。

打通交通运行节点断点,最大限度满足绿色出行需求。会同市交通委、公交集团等单位,全面排查二环辅路沿线公交站点,分类采取交通导改、设施完善、站点改造等措施,兼顾多种绿色交通顺畅通行。将复兴门桥南等4处公交站点路段外侧一条机动车道调整用于拓宽非机动车道,留足公交进出站期间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对采取公交港湾设计的18处公交站点,逐一施划公交港湾专用标线,明确公交车辆停靠位置,对儿童医院等2处不符合设置规范的公交站点实施工程改造或迁移,减少进出站对非机动车通行造成的影响。

二环路慢行系统升级改造后,将原来辅路内3.25~3.5米的机动车道宽度,压缩至3米左右,但能保证含线3米宽度的国标要求,没有从根本上减少机动车道数量,对道路整体通行能力没有产生影响。

例如西二环,根据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数据显示,慢行系统改造后,机动车通行速度反而提升了。其中,西二环外环早高峰通行时速从25.4千米提升至28.4千米,内环从27千米提升至29千米。

此次二环辅路慢行系统改造,既是践行“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交通发展理念的一次创新尝试,又为后续慢行系统优化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样本。

结合此次二环辅路慢行系统改造,北京市交管部门还同步编制了《北京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交通组织设计指南》,明确慢行系统优化改造标准规范,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下一步,北京市交管部门将积极配合市交通委以及属地政府,结合道路大修、城市更新等工程,参照二环路改造模式,逐步对三环路、四环路以及京藏高速辅路等联络线进行慢行系统环境提升改造,真正形成“慢行优先、绿色优先、公交优先”的绿色出行体系。

举行公益骑行活动 推动绿色出行风尚

10月10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联合新京报社举行二环真“骑”妙——二环路慢行系统公益骑行活动。活动邀请首都各行业建设者、骑行爱好者参与,共同打卡北京绝美秋景、推动绿色出行风尚。

今年7月份二环路辅路拓宽工程正式完工,全路段应用了非机动车优先标志及配套的安全保障措施,并在重点路口采取了非机动车一次左转的交通组织设计,先后打通了26处慢行关键节点,不断地规范了秩序,降低了交通事故风险。北京市交管局通过此次骑行活动,让广大市民深度体验二环路慢行系统优化成效,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二环路的非机动车道,曾经受城区自然环境、不同时期交通设计建设以及管理理念不同等因素影响,存在通行能力不强、效率较低等问题。

2020年10月开始,北京市交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从西二环开始,试点改造二环慢行系统,全面实施优化改造,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保障非机动车路权、增设施划交通标志标线等多种措施,提升二环路慢行系统的连续性、安全性与舒适性。

二环路慢行系统改造最大的变化是非机动车道空间的增加,改造之后,非机动车道平均宽度增加0.5米,大部分达到3米。针对非机动车的骑行安全,二环全线完善1万余个高亮度反光道标。在二环路进出口,完善柔性隔离柱、减速震道线、警告标志等设施,在阜成门、朝阳门等桥区施画网格线28处,保证交织点的通行。改造完成之后,二环慢行系统通行效率提升了25%,早晚高峰骑行流量和通行速度分别提升8%和5%。规范了通行秩序,降低了交通事故风险,有效提升了慢行系统的连续性、安全性、舒适性。

与此同时,交管部门试点在路口为自行车增设左转信号灯,变“二次过街”为只需等候一次交通信号灯。

这样的信号灯在全北京一共有26个,在二环路上这样的交通灯是比较连续的,也给骑行者带来比较好的体验。原来自行车过马路需要等两个红灯,两次才能左转。现在,在左转信号灯过后,可一次性左转。而且,信号灯有了自行车专门的显示屏,更方便骑行者通过,在一些路口还增加了右转黄闪信号灯,提醒机动车注意礼让斑马线、礼让行人。

信號灯改进之后,非机动车的平均等候时间减少了约30秒,行人过街的时间一个周期能增加90秒,可减少50%冲突点,整体非机动车通行效率提升14%,自行车骑友等待信号灯时间缩短了45%。

慢行系统的升级改造为广大市民群众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活动中,不少参与者感叹:原来在二环路骑行可以这么舒适、宜人。大家发现,道路比原先宽了不少,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会的节点还有很多的保障措施,机非混行路段有明确的自行车优先标识,而且在一些大的路口还上新“自行车左转红绿灯”,骑行者可以直接左转骑行过马路,不再需要两次直行过马路走“直角弯”。

对北京市民而言,骑行正在变成一种兴趣。在日常生活节奏过快时,人们享受这种慢行所带来的乐趣,不仅可以健身,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触摸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是在拥堵的机动车道上不曾体验过的。

预计到今年年底,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4%左右,到2025年,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6.5%,2035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80%。

北京市交管局呼吁广大市民都能加入到骑行的队伍中来,共同为绿色文明出行尽一份力!

东三环慢行系统改造 国贸桥骑行变顺畅

随着北京二环路慢行系统改造完成,北京交管部门正在推进三环路、四环路慢行系统环境提升改造,目前东三环国贸桥区的慢行系统,已经完成改造。

国贸桥西侧北向南方向,原有非机动车道只有1米宽,并且需要沿着桥区外围绕行,给非机动车通行带来很大不便。近期,不少骑行者发现,北向南行驶的非机动车可以在国贸桥下直行了。

“最近骑车从这里路过发现这儿还可以走,之前国贸桥这里特别绕、特别窄,现在多了一条非机动车道,骑行起来更宽敞了,高峰时就没那么拥挤了。”市民对改造后的非机动车道赞不绝口。

这是把最外侧机动车道调整为非机动车道,从而把非机动车外绕式通行调整为直线式通行,增加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保障慢行系统通行连贯。

原先国贸桥区早晚高峰非机动车流量大的时候排队长度往往超过100米,现在改造完成之后,变成内外两条非机动车道,早晚高峰非机动车等红灯的排队长度在50米以内,提高了这个路口的通行效率。南向北方向也存在类似的断点,这次同步进行了改造,断点也打通了。

同时,国贸桥西侧的一个公交车专用掉头车道改为社会车辆掉头车道,减少路口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的交织。通过渠化,增加路口非机动车道宽度,优化出非机动车右转专用道,进一步提升通行效率。

类似的变化,在五棵松桥下南向北的骑行者也有感受。市民表示,以前五棵松桥下南向北的骑行道路经常出现堵塞现象,现在也不堵了,早上没有那么挤了,骑行间距大了一些,变得更安全了。

目前西四环已经完成了多处非机动车道增宽改造。五棵松桥下南向东右转弯车道有两条,最外侧的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削减了最外侧的右转车道,增加了非机动车道宽度。第二个点在五路居桥下,把人行步道进行了拓宽。预计还有5~6处点位要进一步进行细化,后续将对西四环沿线的桥下路口细化非机动车一次左转。

预计明年上半年,东三环十里河桥到三元桥一线的慢行系统环境提升将完成改造。东三环大概有10多处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实际上不足2.5米的标准,准备按照二环路模式,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增加非机动车道的空间,灯控路口同步优化一次左转措施。另外,沿线的一些公交车站做港湾式处理、外绕式处理。西四环的南沙窝桥到四季青桥5千米正在做非机动车道拓宽,后续的四环路慢行系统也会结合道路大修的一些工程改造提升。

优化路口交通组织环境 提升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

煤市街南口配置“专属信号”、升级“一次过街”措施

配置“专属信号”、升级“一次过街”措施,北京交管部门对西城区煤市街南口进行了多项优化渠化改造,不但规范了非机动车、机动车、行人的通行秩序,路口通行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煤市街是一条贯穿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同时也是连接地铁路到两广大街的一条主要道路。此路口为丁字路口,北向南方向机动车道为单行设置,而非机动车道则为南北双行交通组织形式。由于此处既属于商业区,同时又紧邻多个居民社区,日常车多、人多,流量极大。路口进行改造前,非机动车在此路口由西向北左转弯时,没有行驶路径,只能下车后由人行横道推行,最少需要等待两次过街信号后,才能完全通过路口,给非机动车通行造成极大不便。很多骑行者为了加快通行速度,选择骑行通过人行横道,严重影响了行人的安全过街。针对这一情况,北京交管部门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倾听市民群众各方需求,按照“一口一策”优化交通组织模式,对煤市街南口进行针对性升级改造。在路口西南角,施划非机动车左转和直行标线,规范了非机动通行路径,提前分流过往非机动车。同时,在路口南侧加装非机动车专用左转信号灯,与机动车通行信号灯的配时形成时间差。也就是说非机动车在路口左转时,将不会与机动车形成交叉,既减少了互相干扰,也增加了安全性。

非机动车“一次过街”到底是如何体现?举例来说,准备从西向北转弯的非机动车可先等候在左转等待区,待路口南侧的自行车左转信号灯变绿后,直接左轉骑行过马路即可,这样只需等候一次交通信号灯就能完成左转。通过在路口观察发现,自行车左转信号灯的绿灯通行时间为30秒左右,因为不必“二次过街”,所以绿灯时长完全可以满足骑行人从西向北左转的需求。在附近生活的王先生是骑行一族,这个路口他每天都要经过。“路口改造之前,要拐弯过马路最起码得等两次灯,赶上车多的时候几分钟也不一定能过得去,现在有这个自行车左转专用灯,如果骑到这儿正好变绿灯的话,半分多钟就过去了,真是方便了很多”王先生说。

据了解,交管部门在“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开展的同时,对全市主要路口的通行情况进行摸排,对需要优化渠化的路口着手进行改造,在保障路口安全通行的前提下提升路口通过效率。目前,全市已完成18处路口的优化改造工作。下一步,交管部门将继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查民需解民忧,通过“一口一策”优化交通组织模式,逐一摸排更多的路口情况,量身制定改造方案。通过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优化信号配时等方式,明确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流线和通行权限,为路口依法、有序、文明通行创造最佳条件。

双桥路口精耕细作 慢行交通更加通畅

在北京市开展的“文明驾车、礼让行人”示范路口创建工作中,交管部门为有效改善双桥桥下路口交通秩序环境,提升通行效率,市交管部门对路口进行细致“会诊”,根据桥区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路口优化方案,在区政府支持下,对双桥桥下路口进行升级改造,让桥下路口交通更有序,行人、非机动车通行更畅通、更安全。

双桥路口是在五环外的桥区路口,交通流量大,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织点多,市交管局朝阳支队首先在减少“冲突点”,提升周期内通行效率上下功夫,取消原来东西方向直角式左转弯,将原有放行方式调整为4个方向单面放行,大幅减少交通组织冲突点,配合双桥桥下路口整体放行方式的调整,跟进对路口信号灯配时进行优化,确保路口放行效率最优,提升路口整体通行效率。

在制定路口优化方案时,交管部门充分考虑了非机动车、行人的通行顺畅和安全,改造前,双桥桥下南北方向非机动车、行人过街距离过远,非机动车、行人南北方向过街困难,与转弯机动车存在冲突点。改造后,利用单方向放行的优势,将提前放行一个方向非机动车、行人到二次过街等候区等候(例如,单方向放行东向西时,可以将南向北方向行驶非机动车、行人放行至二次过街等候区等候),从而在有效规范路口通行秩序的同时,提升路口通行效率。

考虑到大型车辆特别是重型货车在道路靠右行驶,与非机动车紧邻,一旦出现意外发生交通事故,极易造成非机动车驾驶人伤亡。在此次双桥桥下路口改造升级时,特意将路口东进口进行调整,设置大型车辆车道,将东向西方向直行的大型车辆统一规范至左数第三条车道,与非机动车分离,调整路口进口导向车道提示大悬标志,提示大型车辆直行走第三条车道。同时,在该大型车道设置视觉减速标线,确保大型车辆进入路口前能够降低车速,保障安全。

这次路口改造的另一个亮点是,在路口4个出口转弯处增加了大型车辆转弯危险警示区域,这在北京市还是第一次出现。朝阳交通支队民警介绍:交叉口涉及重型货车发生的伤亡事故中,内轮差和盲区引发的事故占70%以上,死亡率超过90%。“内轮差”是指车辆转弯时,内前轮的转弯半径与内后轮的转弯半径不在同一条轨迹上,两者轨迹之差为内轮差。车身越长,转弯幅度越大,形成的轮差就会越大,导致重型货车易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增设警示区域后,将有效提示非机动车行人过街注意安全。

在现场,一段红黄相间的彩铺路段,这是非机动车等候区,用来提示非机动车安全行驶,以及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在相应等候区域进行等候。此外,交管部门还对路口所有标线进行复划,调整完成后,路口标线全部见新。

针对双桥桥下东北角和西北角行人地下过街通道,使用率很低,在路口北侧增设了行人指引标志以及地下通道指引标志。

在双桥桥下路口周边50米道路范围内,设置为共享单车禁停区域,全面提升路口范围内交通秩序环境,有效保障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空间。

“智能斑马线”试点上线 提升路口通行效率

北京交管部门在东城区雍和宫桥下,试点最新的“智能斑马线”,进一步优化人车通行秩序,提升夜间交通安全。

在雍和宫桥下东侧、西侧和北侧的三条斑马线,新安装了发光装置。晚上7点之后,斑马线会自动点亮。“之所以称为‘智能斑马线,主要体现在安全和效率两方面”,东城交通支队秩序管理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智能斑马线地面的发光桩与交通信号灯相互匹配,进一步优化了行人过街的相位,确保行人过街安全。与此同时,车辆从北向东左转,北半幅的人行横道不受车辆转弯影响,可以继续通行,走到中间安全岛等待南半幅的行人信号灯亮后再通过,能节约过街时间,提升通行效率。此外,智能斑马线的发光装置还能最大化提高驾驶人和行人的警示度,让行人更加明確通行权和通行时间。

斑马线发光装置也充分考虑到驾驶人的驾驶感受,最大程度避免对其判断信号灯造成干扰。发光地砖从驾驶人的视线角度来看,能够显示它发光,但是对颜色的显示并没有那么清晰,驾驶人的关注点会始终保持在悬臂的信号灯上。但是从横过马路的行人角度来看,智能斑马线的红色和绿色却是非常醒目的。

“智能斑马线”试点使用后,附近工作生活的市民,纷纷对这一交管新措施表示欢迎。市民表示,有了“智能斑马线”以后,过马路更加人性化,大家的自觉性也随之提升,驾驶人看到后也能引起警示,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下一步,北京市交管部门将继续对符合条件的路口,特别是一些照明条件不够好,行人流量特别大,路口面积非常大的区域,因地制宜地使用“智能斑马线”,促进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双提升。

猜你喜欢
左转交管部门信号灯
不能左转
信号灯为什么选这三个颜色?
探索治堵新方法深圳实施“移位左转”有效果
司机4个月举报400多起交通违法获万元奖金
《左传》战争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
交通信号灯
信号灯为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