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立完善城市交通堵乱点治理长效机制

2021-02-03 16:39
汽车与安全 2021年11期
关键词:车速车道高峰

四公里立交潮汐车道 缓堵效果明显

近期,不少需驾车经过四公里立交的市民欣喜的发现,四公里立交不堵了。自从在四公里立交启用“潮汐车道”以后,与四公里立交相连接的多条道路的通行速度分别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提升。

四公里立交交通拥堵4大症结

交通流量过大

从地图上显示,中心城区主要交通干道“四横线”与内环快速路形成“日”字型交通网络(见图1),而海峡路至四公里立交是该区域内进出内环最短路径,导致更多过境市民愿意选择最短路径出行。据统计,早高峰时段在四公里立交转换的车流量达到20000余辆,已远超四公里立交的设计通行能力,供需比例严重失衡,致使海峡路、江南大道、学府大道、内环江南立交、回龙湾片区、南岸商圈片区等多区域拥堵。

道路通行能力不匹配

由于江南大道、海峡路、学府大道、回龙路、四海大道五条主干道9车道进入内环,都必须在四公里立交内环入口处合流为3车道(见图2),道路通行能力极不匹配,交通“瓶颈”问题突出。

车辆交织严重

四公里立交内环调头匝道、海峡路调头匝道与内环、海峡路、学府大道、四海路方向车辆形成5处交织点,影响主线车辆通行。(见图3)

长上坡路段造成车速下降

四公里立交至江南立交为2公里的长上坡路段,车辆运行速度降低,导致道路通行能力下降,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车辆故障,更加剧该片区的交通拥堵。(见图4)

分步打通群众出行堵点

第一步:启用新修匝道。

经多方充分论证,南岸区交巡警支队联动相关部门,在今年6月,提前启用内环快速路往江南大道、四海大道方向的新建匝道,为内环下行分流交通量,扩充上行车道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步:扩充上行车道。

在启用新建匝道的同时,对内环快速路出入口路段采取“车道瘦身”“道路中心线位移”等措施,将内环加油站路段上行方向扩充为4车道,提高上行方向的道路通行能力,为实施入口处的潮汐车道奠定基础。

第三步:衔接潮汐车道。

根据江南立交下行出口早高峰平均流量明显少于上行入口流量的特点,确定了“上行向下行借道”的工作思路,将3+3车道布局调整为2+4车道布局,上行方向在早高峰时段增加1个智能潮汐车道,与前方已扩充的4车道实现有效衔接,有效打通入口交通瓶颈。

第四步:完善智能设施。

经充分论证,在“潮汐车道”同步设置门架式车道灯、LED显示屏、入口伸缩门、移动护栏等设施,对车流进行引导管控;在海峡路回龙路入口新增多车道汇入系统。同时,对海峡路、烟雨路等四公里立交周边多车道信号灯实施智能联动控制,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动态优化信号配时,配合潮汐车道使用,有序管控、放行积压车辆,做到提速分流“两不误”。

辐射影响作用明显

目前,四公里立交及周边道路缓堵效果明显。

一是四公里立交至江南立交方向。早高峰平均车速由29千米/小时提升至47.5千米/小时,同比提升63.8%,四公里立交上行方向早高峰断面通过量增加1020辆次/小时。

二是海峡路大石路立交至四公里立交段。早高峰时段平均车速由29千米/小时提升至47.5千米/小时,同比提升63.8%,拥堵时长同比减少66.7%。

三是学府大道工商大学往四公里立交段。早高峰时段平均车速由16.8千米/小时提升至31.4千米/小时,同比提升86.9%,拥堵时长同比减少84%。回龙湾片区、南坪商圈方向交通拥堵明显好转,群众自发点赞上万余条。

重庆交巡警将在四公里立交通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学府大道沿线、回龙湾片区早高峰信号灯配时,强化路面勤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巩固治堵效果,继续深入为群众办实事,推动治理其他交通堵乱点,提升路网通行能力,提高市民出行效率。

三桥一隧”通车 车流量分流明显

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联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交通规划院,发布了“三桥一隧”,即礼嘉嘉陵江大桥、蔡家嘉陵江大桥、水土新城大桥和土主隧道通车后的运行效果。根据路网交通监测来看,“三桥一隧”通车后,对周边道路的车流量分流明显。

10月27日,即便是在8点左右的早高峰,连接蔡家和礼嘉片区的蔡家大桥桥面行驶依然畅通。路网交通监测显示,“三桥一隧”开通近一个月来,高峰车速均能保持在70千米/小时以上。

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秩序支队介绍,“三桥一隧”通车后,嘉陵江高家花园至北碚段跨江大桥由7座增加至10座,提升了跨江能行能力,特別是礼嘉大桥、蔡家大桥的通车,增强了礼嘉组团与西部科学城、蔡家组团的道路连通。

与此同时,周边交通也得到一定改善。其中,双碑隧道至双碑大桥高峰车速48.2千米/小时,同比提升28.2%;G75马鞍石大桥高峰车速68千米/小时,同比提升11.6%;嘉悦大桥高峰车速70.9千米/小时,同比提升7.0%。数据显示,对双碑大桥、马鞍石大桥、嘉悦大桥分流效果明显,全天拥堵时长平均缩短了60分钟左右。

不过,随着跨江车辆的增多,礼嘉片区高峰时段在网车辆约2.8万辆,同比增加33%,路网高峰车速同比下降6.8%。例如,因为蔡家大桥下桥车辆的显著增加,礼嘉片区礼仁路沿线形成了新交通压力。对此,辖区交巡警已经加强了易堵路段的疏导管控。

重庆市公安局两江新区分局交巡警支队介绍,在礼仁路和礼铭路十字路口,不仅优化信号灯配时,延长绿灯通行时间,便于蔡家大桥往礼嘉方向的车辆通行,还加强了平日的路段巡逻。一旦发生拥堵,及时派人前往疏导。

据重庆市公安局两江新区分局交巡警支队介绍,蔡家嘉陵江大桥礼嘉桥头路段的拥堵,预计会在下桥分流匝道全部投用后得以改善。

治理中心城区56处交通“堵点乱点”

截至今年8月,重庆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800万辆,高峰时段,中心城区部分路段拥堵情况较为突出。今年以来,公安交巡警部门会同住建、规划、交通等部门排查出62处交通“堵点乱点”。目前,90%以上已完成相应治理工作。

渝北区新南路是出入城区和周边交通转换的重要通道,高峰时段每小时通行6000车次,远超设计最大通行能力,过去拥堵现象突出。新南路立交改造工程投用,加上路口信号灯系统不断优化,设置定向车道、潮汐可变车道等,让这一路段车辆通行顺畅了很多。

交巡警部门增加了大量的视频等监测设备,实时收集路口的车流量、流速、排队长度等情况。一旦交通发生变化,信号灯系统将迅速作出反应,延长或缩短绿灯通行时间。

交通排堵还需治“乱”,在解决社区车辆乱停乱放的同时,交巡警部门还对新南路部分支马路组织实施了交通微循环,车辆有序单进单出,减少了对主干道交通的影响。

交巡警部门通过一系列治理,新南路早晚高峰的平均车速已经提高到了22千米/小时,信号灯路口的排队长度已经不足300米。

过往车辆驾驶人评价,新南路十字路口比原来通畅好多了,现在最多5、6分钟就能过去了。

目前,同样存在路网结构性矛盾的,还有渝中区虎头岩立交、九龙坡区龙腾大道等27处,占到今年治理“堵点乱点”的近一半。在前期排查确定的62处堵乱点中,已有56处完成了治理。下一步,交巡警部门将会同住建、规划、交通等部门,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全力疏堵治乱 维护道路安全

重庆具有山高坡陡、沟深路窄、桥隧相连的特殊地理地貌,全市道路总里程17.8万千米,其中农村道路15.6万千米,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800万辆,中心城区日均汽车使用量130万辆,呈现继续增长趋势,如何破解城市交通拥堵,山区道路安全(“一堵一安”),重庆相关部门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推进综合治理。主动问需、问策、问效于民,2020年年底,排查出62处堵乱点纳入治理重点,会同住建、规划、交通、城管等有关部门,落实“交通管理+工程改造”“一点一方案”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半年多努力,共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设施352处,规范化设置率达95%以上,建成17条智能化绿波带,交通运行效率明显提升。会同市文明办持续深入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将“车不让人”纳入常态执法管理,德法并举巩固“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工作成效。推广运用交通事故快处、快撤、快赔和“指调通”平台,事故引发的交通拥堵警情同比下降15.27%。

第二,推进执法管理。会同城管、消防等开展高层建筑“生命通道”集中清障行动,已挂牌治理渝中区筷子街、南岸区慈云路等52处城市道路“消防车通道”,违法占用情况明显减少。积极缓解城镇老旧小区周边“停车难”问题。采取智能执法与便民服务结合,7月5日,在全市交巡警支大队推广应用“交巡执法通”APP,有六大功能、四大变化,集规范执法、快速执法、执法监督、便民服务、线上培训、系统整合等6项功能于一体。“四大变化”带来的就是执法模式、培训模式、监督模式、执法质效四大转变;把746种违法行为分为了简易程序、一般程序,还有一般程序里面的快速处理程序。

第三,推进精细管理。推动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心城区高峰时段桥隧错峰通行政策,同步强化路面监测和勤务调度指挥,通过最小范围、最短时段、最低影响的“外科手术式”错峰调控,城市交通运行状况明显改善。会同交通等部门建成投用公交优先车道210千米,优化420处交通信号灯和400余条城市道路限速,创新推出定向车道、多车道汇入控制、共享转换车道等技术,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精细化、科技化管理水平。

在系列措施的有效治理下,上半年疏堵保暢事故引发的交通拥堵警情同比下降15.27%。

猜你喜欢
车速车道高峰
石庆云
插叙
早高峰
轻度火力
运用车辆事故痕迹物证鉴定事故成因及车速
跑跑卡丁车
汽车前端冷凝器进风不均匀性分析
6+2大于4+4
一点值千万
旧金山的金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