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建设市域交通治理现代化样板

2021-02-03 13:28
汽车与安全 2021年11期
关键词:市域滨江专班

2020年至今年5月,杭州交警依托滨江区委、区政府,以“五点”(即医院、商业综合体、互联网产业园、地铁站、学校)“一面”(即滨江全域道路)为抓手,以“八大机制”(即规建管合成作战、公共交通优先、道路资源利用最大化、精细管理、动静态交通协同、交通事件快处快撤、道路快速抢修联动、区域交通综合治理)为统领,试点开展区域智慧交通综合治理,为全市推进智慧交通综合治理找到了方法路径,提供了可学样板。

探索交通治堵之路

滨江区面积73平方公里,人口70余万,上市公司53家,人均GDP浙江省第一,是全省资本第一区、全市经济强区。

滨江区又是主城区唯一不限行的区域,2019年高峰时段该区拥堵指数位列主城区第二,是杭州市道路拥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辖区内有全市驾车到达排名第二的浙大儿院、浙大二院,有全市交通流量前五的滨江龙湖天街商圈,更有阿里巴巴、网易、华为等一大批互联网驻杭企业。高新之区、创业热土,随之而来是群众交通出行热点、堵点。

搞好一个试点,能够为整体提供有效方案。杭州交警以滨江的区位特点和交通现状为出发点,以点带面,探寻数字化改革背景下的交通治堵时代之路。

坚持党政领导 系统治理为市域交通治理注入“强心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新的历史条件赋予城市交通治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交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政领导下的一体化推进,协同共治,为此次全域智慧交通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

党政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依托滨江区委、区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专班,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15个职能部门高效协同;制定《滨江全域智慧交通综合治理两年行动计划(2020-2021年)》,从顶层设计上作出安排;人、财、物等资源倾力保障,区委區政府计划投入3亿元(一期已投入1.4亿)开展数字化改革项目建设;组建专班,制定例会机制,从全市抽调20名专业骨干充实专班,并邀请多家“好大高”企业加强专班力量。专班和区大脑办、住建、城管、街道等各部门协同谋划,双专班、表单式推进工作,并将各部门任务纳入区城市大脑考核督办,这一系列措施为智慧交通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强的组织基础。

既要依靠政府“走进一步”,更要推动企业“跨出一步”。联合公交公司、园区物业等单位,深入互联网园区、社区、店铺开展宣教活动42场,组建警企联动群50多个,张贴海报200多张,分发单页10000多份,充分利用园区大屏、餐厅电视、梯视广告屏、企业微信公众号、企业员工微信群,滚动播放宣教视频,形成9万人共建共治局面。对园区安保力量统一培训,跨出一步作为交通协管员,完善出入口管理。

坚持板块联动 综合治理为市域交通治理打造“工具箱”

交通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党政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缺一不可,特别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规划、建设、管理、素质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交通治理共同体。

从最难点破题,围绕“五点一面”,落实“八大机制”;从全域上发力,抓住道路、公交、停车等维度开展治理,打好组合拳,切实贯彻综合治理的根本要求。

在道路治理上发力。打通“毛细血管”。新建科技馆街、南川路等25条(段)道路,完成湖西路、江虹路等3条(段)道路提升改造。通过清理停车泊位,严管支小路违停、园区出入口高峰双进、道闸后退、拓宽出入口、人车分离等措施,发挥内外部道路“毛细血管”的分流作用,加强微循环,缓解区域交通拥堵。

推进路口改造。15个路口拓宽改造,106个可变车道增设,6条潮汐车道,高峰D级以上路口从治理前的39个下降为29个。

优化交通组织。开展提速工程,新增单行线4条和时段单行线3条,根据互联网园区交通流潮汐特征,在网商路、江淑路设置了3对全可变数字潮汐车道,延误指数下降15~30%。

在公交治理上发力。推动公交线路向地铁站点、堵点延伸,推进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场景的定制服务。在浙大儿院,开通了P+R接驳公交,用于接驳远端停车患者;在互联网产业园,根据职住OD分析数据,开行6条地铁小区接驳线以及1条通勤快线,实现园区内公交线路成网成线,引导绿色出行;在奥体实验小学,开通求知专线12条,设置16个站点。期间,滨江区共开通地铁接驳专线30条,日均服务乘客14716人次;12所学校开通57条求知专线,日均服务6061人次,覆盖滨江区33%的中小学;开通医院专线5条、企业专线43条、社区专线6条,日均服务乘客17092人次。联合住建、公交、数知梦等单位优化物联网小镇、白马湖产业园等区域公交线路,提升公交覆盖率。

在停车治理上发力。通过绿色停车位、2分钟临时泊位、夜间泊位、全天泊位等形式,满足群众的刚性停车需求。在农贸市场、公厕、快餐店、便利超市、药店等临时停车需求大、停车资源紧缺的场所,施划绿色停车泊位43处151个;在医院、商圈等场所周边施划2分钟临时泊位69个,规范出租车、网约车上下客;在浙大儿院、浙二医院、龙湖天街等区域推行停车资源共享,打通停车信息与高德地图等平台的通道,建设二级停车诱导16处,三级停车诱导19处,实现精准的停车预约和诱导服务。系统排摸堵点周边停车资源,通过车位在线、停车预约、停车诱导等可视化措施,盘活周边停车资源5000多个车位;置换浙大儿院内部职工120个“专用车位”,提高停车周转率。

坚持数字赋能 精准治理为市域交通治理拉动“新引擎”

智慧治理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更是时代命题,身处省、市数字化改革的大潮中,滨江全域智慧交通综合治理与之不谋而合。

改变以经验为主的传统治理思路,用数据全面赋能治理前研判、治理中施策、治理后评价的全过程。

治理前数据问诊,找准病因。依托多源大数据、调研问卷及现场调研,用数据为交通情况画像,通过出行结构、区域OD、拥堵时空等多维度信息,精准分析了示范区的人流和车流等交通需求特征,为治理方案提供方向和数据支撑。

治理中数据控制,形成规范。以整体智治理念,通过大数据分析、交通仿真等技术手段,深度分析了堵点的OD特征、出行结构、交通运行态势、拥堵成因,做到了治理措施有的放矢和治理资源的精准配置。

治理后数据评价,巩固疗效。建立健全交通治理评价指标,综合应用区域、路段、路口拥堵延误指数,停车场饱和度,周转率,警情数,公交运行情况等指标量化评价治理成效,并根据热点区域居民实时反馈动态调整实施方案,进而提升整体服务效能。

“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依数据行动”,增强治理的科学性、预见性和精准治理。以数字化改革为支点,撬动治理变革,效能变革、动力变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全过程,滨江全域智慧交通综合治理无论推进到哪里,都始终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

浙大儿院示范区(施行5个月后)工作日高峰延误指数由1.9降至1.25(下降34.2%);浙大二院示范区(施行1个月后)工作日高峰延误指数由1.51降至1.32(下降12.6%);龙湖天街示范区延误指数由1.76降至1.35(下降23.2%),拥堵持续时间(日均)下降44.2%,拥堵报警次数下降29.7%;互联网产业园示范区交通事故警情日均15.2起下降到10.4,下降31.7%,違停车辆从每天最多1000辆下降至最低18辆。

一组组数据背后,凝聚着一个个奋斗的身影。从专班启动以来,一批专班民警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

“最近一年堵车明显好很多”“今年道路上的违法停车少了很多”“到儿保来看病准时多了”……

一个个好评印证了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化改革更是一片广阔蓝海。杭州交警将以滨江为试点,以数字化改革为主抓手,努力探索更多系统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经验做法,为打造市域交通治理现代化,实现全国最安全畅通的城市交通贡献更多交警智慧、交警方案、交警样板。

猜你喜欢
市域滨江专班
以地方立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怎么这么多工作专班?
工作专班泛滥成基层新负担
工作专班泛滥成基层新负担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滨江新区日雕感怀
陕西:成立“工作专班”守护脱贫攻坚“安全线”
45公里滨江贯通,上海市民收到最赞新年礼物
美丽的滨江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