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藤野先生》手稿中题目修改及思想感情

2021-02-04 07:53张宝元
文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手稿鲁迅

张宝元

内容摘要:本文的研究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题目入手,以《鲁迅手稿丛编》中的《藤野先生》原稿和前人对手稿的研究为依托,对由“吾师”到“先生”这一称谓语的修改进行了原因分析。又从原稿修改的角度对两种题目修改可能性进行探究,指出原题目为“吾师藤野”而非“吾师藤野先生”。最后分析鲁迅先生在修改题目时的思路以及进而探求鲁迅《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所表露出的思想与情感。

关键词:手稿 思想感情 鲁迅 藤野先生 标题修改

本文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题目入手,以《鲁迅手稿丛编》中的《藤野先生》原稿和前人对手稿的研究为依托,对由“吾师”到“先生”这一称谓语的修改进行了原因分析。又从原稿修改的角度对两种题目修改可能性进行探究,指出原题目为“吾师藤野”而非“吾师藤野先生”。最后分析鲁迅先生在修改题目时的思路以及进而探求鲁迅《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所表露出的思想与情感。

一.关于《藤野先生》手稿的题目研究

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据现在整理收集的鲁迅手稿来说,是目前唯一被发现的鲁迅在手稿上修改过标题的文章。故此,这篇文章在鲁迅研究中,是占有相当地位的。标题的修改过程与原因同时也成为对于这篇文章内容以至于鲁迅本人研究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着眼点。引起了學术界的关注。如果要分析题目,我们首先便要知道原标题到底是什么,但是原题已被鲁迅先生勾抹甚黑,肉眼难辨。在2002年的时候,日本学者佐藤明久就已经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在2008年赴中国在国家博物馆见到了手稿的原件,初步分析被勾抹的地方可能是“吾师藤野”,但是仅是初步判断,未能完全确定。对于原题的突破在2010年,佐藤明久又运用现代影像技术,加以分析判断,还原出了《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原题上被涂抹的部分为“吾师藤野”。虽然破解出了被鲁迅先生涂抹的部分题目,但是对于原题的确定尚需考量和研究。因为并无证据表明原题在当时被完全涂抹或是部分涂抹,而且就修改顺序而言,先涂抹“吾师”还是先涂抹“藤野”对于研究结论而言是有着不同的结果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与回应,佐藤明久先生在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及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也已经说出了有关于题目修改顺序的相关问题。并且对于一些可能进行分析和排除,虽然佐藤明久先生在会议论文中也提出这个问题还有很多存疑的地方。[1]

在对《藤野先生》标题的研究中,早在2007年时,孙福兵提出了有关于《藤野先生》在进行教学时“文不对题”的问题[2],并提出了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加入教科书思考题的建议。继而,鲁迅研究月刊上(2008年)登出了鲁博研究员夏晓静对于佐藤明久先生研究《藤野先生》一题的介绍性文章。[3]从此以后,除了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及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佐藤明久再次提出外,国内期刊上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进一步的解决出现了短暂的静止期,直到2017年在鲁迅研究月刊上,郑鹏飞对于这个问题再一次进行回应,“考证”“文章”“义理”三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4]一定程度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作者列举出诸多相关语料,通过对比鲁迅其他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及鲁迅对于白话文的态度,指出了一些题目的可能性。但是笔者发现其中略有存疑,如鲁迅之所以不用“吾师藤野”,因为吾是文言词,鲁迅站在新文化立场上,故而不用,此论亦有存疑之处。在五四“高潮”之际鲁迅尚有用文言词汇的习惯,低潮后也未见鲁迅完全停止使用文言词汇,可见在“义理”方面未必尽通。而2020年李斌辉又对《藤野先生》一文的标题修改的教学意义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5]

在《藤野先生》文中,笔者认为最为核心的佐藤明久先生曾经提出的修改顺序与可能性问题还并未完全解决。同时,有关于国内教师等提出的《藤野先生》题目问题也尚未解决。正所谓“情从题出”,题目的修改对于探究《藤野先生》一文是相当重要的,孙郁先生也认为从《藤野先生》题目的修改入手,对于其文思想感情的研究有所裨益:“从中可看出作者的表达的微妙性,推敲间有另类的情思在。”[6]

综上所述,笔者将从修改顺序与思想感情这两大问题综合考量,进而寻求一定程度的对于这个问题进一步的解释。

二.从“吾师”到“先生”——题目修改中称谓的变化

题目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我们研究要着眼的是从“吾师”到“先生”的变化。显而易见的是,鲁迅对于藤野称谓是做过一番斟酌和推敲的,而为什么在称谓上下一番功夫,这边是探求原因的关键问题。

与封建式的“尊师重道”的传统不同,在新文化运动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逐渐的平等化,这是伴随着西方文明之平等自由等诸多观念而衍生的。从“寿师”到“藤野先生”,师生关系这种平等、亦师亦友的倾向可以于鲁迅文中对老师的称谓的变化中得以察见。表达了鲁迅对于藤野严九郎的某种敬意,这种先生不同于作为鲁迅幼年教书先生的寿镜吾,而是类似西方平等关系中的先生称谓,这体现了鲁迅对于老师的观念的在变化着的。

考虑到先生一词之演变,古已有之。顾炎武的《日知录》有载:“宋末已有先生之称,而至于有明,则遂公然谓之座师。”“先生”于标题中的改用不一定是鲁迅为了提倡白话文,毕竟古代已有先生之称谓,按鲁迅之旧学功底,应是知晓的。况鲁迅虽力行现代白话,但显于语法之结构。文章中之词汇素有文白相杂,恐更换“吾师”而改置“先生”之原因并非涉及到鲁迅文白之观念问题,实乃习作习惯。另外,先生与老师的兼用是近代语词演变中的一种现象,在鲁迅的文章中却大多是以先生来称呼老师的,这点在鲁迅为寿镜吾、章太炎、藤野严九郎作文纪念时便有体现,至于老师的“师”却是少用,仅仅见于日记中对略有表述:“上午得宋子佩信,五日绍兴发。午后访俞恪士师,略坐出。”“下午同许季巿往章师寓,归过稻香村买食物一元。”

由上所述,鲁迅在称谓上为什么把师改变为先生,笔者有如下几点考量:

第一, 笔者以为主要是“师”与先生二词的书面和口语的区别,先生在书面写作中更为正式,用先生一词而不用口语的“师”,先生较为公开化书面化,而“师”较为私人化和口语化。如在鲁迅日记的私人记录中,就笔者所察,共有八次用“师”对老师称呼,而先生只有四次。“师”比先生一词,在使用频率上多了一倍。而在鲁迅公开出版的文章中,使用先生要比老师或是吾师多的多,此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足见,故不赘述。由此推知,鲁迅将对藤野严九郎的称谓“吾师”改为先生,是一种书面的写作习惯。

第二,此篇为《朝花夕拾》之作,前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言已然有先生,作家在写作时,通常在选择词汇的使用上会呈现出使用惯性,对于先生一词,有可能正是照应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由词汇的同一,显现出了写作惯性。二文写作时间,相隔不到一个月,且题材相同,都是表示对自己老师的怀念之作。文风相同,着笔写作自然是有些求近的。这种作家在频繁写作后出现的由写作习惯而产生的写作惯性,或是鲁迅要修改题目称谓的另一原因。

第三,考虑到整个语篇,我们很难判断标题是写文章之前已经修改好,还是文章写完后再修改的,如果是后者,题目的修改可能是先写的吾师藤野,但是行文不经意间使用的都是先生一词,最后为了文章与题目相统一,故而改之为《藤野先生》,亦是有一定的可能性。如果是先行修改完好,而后行文写作,笔者认为其修改原因便是基于为了后来文章称呼的方便。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先生二字多次出现。必须要给予一个恰当的对于藤野严九郎的称谓,才有利于行文,同时也是鲁迅先生避免文章出现混乱的方法。用先生这一个称谓来对人物进行介绍。是符合藤野先生多种情感身份的。如果仅用师,或者是吾师,如说吾师藤野于我如何如何,多有不便之处,未免在文章的一些地方有些许违和。

所以综上而论,鲁迅修改题目的称谓词,或是观念、写作习惯、写作惯性、语篇统一等多种综合因素构成的。

三.从“六字”到“四字”——题目修改中字数的疑问

修改题目,最明显可以为我们所见的,便是字数的增减。在揭示被涂抹之处后,只能证明涂黑的是“吾师藤野”四字,下有先生二字,不知是原写还是后添,所以就有了题目是“四字”还是“六字”的问题,原题目写完是“吾师藤野”还是“吾師藤野先生”?佐藤明久和王锡荣先生都认为原题是六字的“吾师藤野先生”,并且认为修改是因为“吾师”和“先生”有了同义冗余[7]以及中日称呼不当的问题,鲁迅修改便是原因于此。

但是,笔者在反复察看《藤野先生》一文手稿图片后,发现了一些细微之处,依笔者愚见,原题目或为四字之“吾师藤野”而非是“吾师藤野先生”。缘由何在?首先是手稿所显示的文章题目中“先生”的诡异竖线。如图所示,图一是标题的先生二字,图二图三是文中截选的先生二字。

可以明显发现,图一,也就是标题的“先生”二字似有一竖贯穿,对比图二图三以及手稿多处,均无图一之竖线“连笔”貌,所以可以判断这条竖线绝不是“生”的连笔。在题目修改中,题目最后处所署上的先生,其中生字明显较其后文章中的先生二字不同,很明显,因为生字的中心的一束特别长,已经连上甚至有些贯穿上面的先字了,让人有种先生连写后,鲁迅不满意在二字中画了一道竖线将要删除的感觉。竖线疑似欲下划先生二字以为删除,但是实际上先生二字没被继续按照鲁迅的删改习惯圈涂尽黑,而是保留下来并作为标题。鲁迅不满意什么要来删除先生?其实笔者认为,鲁迅保留先生作为题目,对藤野先生这个题目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作为交付给编辑的手稿,鲁迅是有着一定的讲究的,“藤野”在侧而“先生”在下,题目支离破碎,并非一列,着实不堪。“吾师藤野”下的“先生”许是要删除后添补于右侧“藤野”之下的。至于为何不重新书写一列题目,或因标题已经改得面目全非,为不在勾抹,故而保留了“吾师藤野”下的“先生”。

再言之,若是“先生”中一竖为“生”字的连笔,不是“将删未删”之修改“竖线”。那么这种带有气势的连笔也是在删除“吾师藤野”、侧加藤野后,最后确定“藤野先生”题目时,一气而成之的连笔。以上两例可以说明,先生二字是经过鲁迅思考推敲一番,而非六字迅疾并书一并写上去的。

说完“生”的竖线问题,还有勾抹也使笔者感觉原题目并非是“吾师藤野先生”。由原稿题目勾抹可见,“吾师藤野”四字被圈在方框中勾抹,笔者以为,一种可能性便是,鲁迅写完吾师藤野,方圈涂抹删去吾师藤野,再于右侧加藤野,最后下加先生于“吾师藤野”下的。因为原稿是由上到下的书写模式,吾师藤野四字被涂,下二字是先生。在笔者观察下,先生与原题吾师藤野四字有一定的距离。这种疏离显然不像是六字一并而成的。况且在勾除前四字的时候鲁迅用了方框圈上,如果六字并书而下,在加之方框的勾抹,勾抹的黑线应该离着先生二字是很近的,而非手稿所见疏离清晰之貌。

藤野先生很明显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写的对象,在吾师藤野一侧加上了藤野二字。很显然藤野不是要修改的对象,只是因对原题称谓“吾师”的不满,连带勾除藤野,随即又于右侧补上去的。这个人物名字“藤野”是必然要留存于题目之上的。至于原题目直呼吾师藤野是否不礼貌,的确有些不恰当的。但是补加先生正好弥补了这种礼貌。佐藤明久也曾认为四字“吾师藤野”是最不恰当、不可能的题目,这或许正是鲁迅圈删这四字的缘故之一。

四.从老师到先生——鲁迅对于藤野严九郎的同理之情

藤野先生作为大学讲师,其不仅仅是鲁迅先生在异国他乡的外国老师,而且是帮助鲁迅先生的朋友,更是极为尊敬的前辈。在手稿中的修改多是在斟酌对于称谓语问题,这更显示出来藤野先生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一声先生,更多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的表达,更有对于藤野先生的敬重。如果说用吾师,或者是我的老师来作为题目,很明显会窄化文章,在称谓上的处理也不会如“先生”这般通顺流畅。鲁迅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于那个在异国他乡曾经给予自己帮助和激励的老师,更像是对于那段岁月的怀念。对那段自己一往无前的壮志豪情的缅怀。在写《藤野先生》其实,鲁迅在厦门大学的生活并不是顺心遂意。在一年左右的忙碌的左右“无源”中,作为避难和糊口的鲁迅先生自然会面对一个文人的常见问题。就是在为稻粱谋与豪情志之间的矛盾。在藤野先生文尾,鲁迅言,想起藤野先生便是会鼓起气力来写出那些令所谓正人君子厌恶的文章。由其时窥度,大抵也是在说厦门大学的一批“对头”。在厦大被“围攻”的日子里,鲁迅作为一个异乡人,回忆自然是会油然而生,而藤野先生那些曾对鲁迅的激励也不觉涌上心头。当一个文人战士,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难免会怀疑自己选择的路是不是正确的。在压力与自我怀疑中,鲁迅虽然是在中国,但是在他的人生中,有一个阶段也很相似,那便是鲁迅出国时候的经历。出国后也是在压力与自我怀疑中不断突破自我。而在南下的时日里又何尝不是呢?在日本的时候,鲁迅选择远离了藤野先生,归到他所眷恋的祖国去,但是,而今,他有何尝不怀恋那时在日本的岁月,怀念在困难时,那善意满怀的藤野先生呢?在大学中,鲁迅俨然也成了“鲁迅先生”,但是带给鲁迅的不是骄傲,而是无尽的伤怀。为师不易,为先生更是不易。此时回忆起藤野先生,除思人之外,更有一层“迷失”的感伤情怀。弃用吾师,更说明了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情感不仅仅是师生的敬重,而是从心而生,从心里了体会到了藤野先生的与众不同和伟大,这种“将心比心”的同理之情,激励着鲁迅坚持着自己的不同,走向未来。

五.结语

手稿研究可谓复杂,笔者虽提出些许愚见,终归是带有一些主观性,《藤野先生》一文手稿每每观之,越发使人捉摸难通,或许这正是鲁迅的大家之处,笔者另在研究其他中发现,时有成仿吾等攻击鲁迅的“师生恋”,且《两地书》多见鲁迅先生落款自称“老师”,或是原此而有些许忌讳之处?恐文章多言老师而引他人攻击?笔者不敢妄言,全文尔尔,愚见甚多,实为惶恐,有待方家批评指正,不胜荣幸。

参考文献

[1]佐藤明久,瞿斌.发现被涂去的文字“吾师藤野”之后——2011年9月25日后的起点[C].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及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2014:160-167.

[2]孙福兵.名家的缺憾——兼析《藤野先生》的文和题[J].教书育人,2007(S7):6.

[3]夏晓静.鲁迅手稿《藤野先生》涂改前的题目究竟是什么?[J].鲁迅研究月刊,2008(12):64-65.

[4]郑鹏飞.鲁迅为何修改《藤野先生》原标题?——以“考证”“文章”“义理”法探析[J].鲁迅研究月刊,2017(06):58-65.

[5]李斌辉.《藤野先生》标题修改的教学意义[J].教学与管理,2020(12):79-81.

[6]孙郁.鲁迅的手稿[N].文汇报,2015-04-13(T03).

[7]李婷.鲁迅曾对《藤野先生》有涂改或边写边改[N].文汇报,2014-12-28.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手稿鲁迅
鲁迅防窃
孔乙己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不翼而飞”的茅盾手稿忽被“天价”拍卖引诉讼
阿迅一族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