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论语》之“学”

2021-02-04 07:53王晟高毓婷
文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所学论语孔子

王晟 高毓婷

内容摘要:《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的对话集,对塑造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传统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学在民间”的开拓者,孔子在《论语》中流露了许多他关于“学”的观点,这些观点对后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就三个方面对《论语》之“学”展开探究,以期为《论语》的初学者提供一种思维模式。

关键词:《论语》 学 思维模式

孔子何许人也?生于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还是教育家?中国人自然能给出很多答案,但放眼世界,其作为教育家的影响更为深入人心。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有三座雕像,分别是孔子、摩西和梭伦。这三位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分别代表着:教育,宗教,法律。

何为教育?教与学也。

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论语》全书有64个“学”字。如果具体到篇幅,《论语》十分之一的内容都在直接或间接地讨论“学”。对“学”的重视体现出了孔子作为教育家对其弟子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引导弟子的基本方法。《论语》中的“学”内容多样,历史上诸多大家都给出过十分深刻的见解,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该注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是大陆、港台、日本很多大学哲学系指定的《论语》入门读本;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参考了极其丰富的《论语》解释史材料而写成,对历史上多种《论语》解释都有充分的考辨;何晏注、邢昺疏的《论语注疏》,此书见于《十三经注疏》,是对于《论语》的一般性研究书籍;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章句集注》,此书为理学家注论语集大成之作,为研究理学必读之作。而到了今天很多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但我们依然可以用比较基本的方法来简单了解一下《论语》中的“学”,即——什么是“学”、为什么要“学”以及要如何去“学”。

什么是“学”?

从内容上看,《论语》中的学是对知识与品德的学习。(即《论语》第七章《述而篇》中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一.知识方面,在《论语·季氏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由此可见,对于知识的学习,《论语》中更加注重“诗”、“礼”、“乐”的学习。

1.“诗”这里特指《诗经》,它较广泛地反映了商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有许多做官、做人、治国、成家的经验教训可以供后人参考。在诸侯国的外交会议上,人们经常用赋诗来对答,比较含蓄、文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不懂诗,或不会运用,是会吃亏的。

2.“礼”是指“周礼”,包含当时社会余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伦理规范和相应的仪节。孔子说:“为国以礼(《论语·先进》)”。(《论语·季氏》)孔子认为立国要以礼制为核心,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使百姓有序,使后代有利的工具。青少年儿童如果不学礼,将来进入社会就会失去其基础与根据。所以“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3.“乐”即音乐。“乐”与“诗”相连,分别来说,“乐”谓“乐曲”,“诗”谓歌词,而由此引发的动作谓“舞”,合而言之,“乐”也包含“诗”、“舞”,所以说“乐”是“诗”、歌、舞”三种文化的总汇。“乐”与“礼”相配合,进行社会道德伦理教育,其作用在于陶冶情操,修养心性。

二.品德方面,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行”、“忠”、“信”。

1.“行”指德行,也指包含各种社会实践在内的各种活动。

2.“忠”在这里似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忠恕”之“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为仁之方”。另一层含义则指“与人忠”之“忠”,即曾子所说的“与人谋而不忠乎”的一种品德,指忠诚。

3.“信”,其核心主旨就是诚实守信。在《为政》中,孔子就曾言道:'认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孔子眼中,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这个社会的根本,一个人若是失去了诚信,也就无从谈起道德修养,更不要说君子之德了。因此,孔子才会将诚信看得如此之重。而且,他教导弟子们讲诚信,也是想以诚信构建仁德。

为什么要“学”?

一.“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篇)。在这里孔子借子夏之口道出了其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道”。至于什么是“道”,孔子又说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由此可见,这里所谓的“道”,就是“为己”和“为人”。“为己”就是不断要求自己,提高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为人”之学,其实说的是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做样子给别人看。孔子不赞成“为人”之学,因此,其实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不断要求自己,提高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

二.“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篇》)此章中孔子提出的观点是,在人们努力学习的基础上“授之以政”,进行实际锻炼;若不能完成,则让其“使于四方”进行锻炼,让知识接受实践的检验;若还没有明显的改观,那他就真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了。对这种人,孔子给予了无情的否定,“虽多,亦奚以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从表面上看,孔子是在批评那种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但他更深层的意思是想告诉我们怎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怎样去读书才是最有用的,那就是要学以致用,只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知识指导实践,让实践检验知识,这样才算的上是会学习的人。

三.“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做官的事情做好了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仕”与“学”相互促进,不间断学习可以使为官更有效率,更易出政績,实现其政治理想。

四.“学也,禄在其中矣” (《论语·卫灵公篇》)。人们可以凭拥有的知识创造财富,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不用担忧财富和温饱而专心学术,获得财富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学习可以使人在提升精神品质的同时解决物质财富方面的问题。

如何去“学”?

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证篇》)。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而非单纯的“学”或单纯的“思”。学习和思考具有相当的互补作用,这和饮食与运动的关系类似。如果一个人只吃饭不运动,那么他必然会得三高,最终丧失健康。同样的,如果只运动不进食,那么必然会营养不良。学习上,如果不把已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消化,那这些知识不但不属于我们;相反,随着知识越堆越多,他们还会成为我们的负担。

二.“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不仅要学习很多东西,还要用一条主线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比如,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明白 “思无邪”是贯穿《诗经》的主旨,才能够不迷失于“诗三百”之中。学习的东西过于碎片化,没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就像散落的珠子一样。因此,学习还要有“一以贯之”的精神,要系统地把所学到地知识联系起来。

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习”不单单指的是复习,更有付诸实践,主动探索之意。这里探讨了“学”与“习”的关系,孔子强调应“学”“习”结合,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同时在《雍也》篇中,孔子又提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里的“博学”指的就是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而“约之以礼”即用所学的知识对自我进行约束,这样就可以达到不离经叛道的境界。“博学”和“约礼”所指正是读书与实践。

《论语》之“学”是2000多年前孔子将“学”从贵族的专属特权转化为人人都有权享用的“民权”的壮举,它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论语》之“学”受困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存在许多局限性。在看待《论语》之“学”时,应立足于时代,立足于自身,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和传承,做到“学”“思”结合,“学”“习”相长。

参考文献

[1]《论语》中关于“学”的内涵及方式,赵志浩,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2018年8月,第39卷第4期

[2]《论语》中的“学”与“好学”,陈晨,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2017年1月,第16卷第1期

[3]孔子学习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启示[D].段引香.陕西科技大学.

[4]《论语》之“学”探析[J].刘寒.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036(004):21-24.

[5]《论语》中的学习思想[J].王云云. 教育文化论坛,2010(05):53-56.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學)

猜你喜欢
所学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非所学
非所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